香港3月最关注

时间:2022-04-27 04:54:53

本栏目集中过去一个月内香港最热的经济事件,分商界、声音,人物等版块,并以立体解读,让读者领略一个真实、鲜活的国际城市。

人物

曾俊华:微调预算案

关注指数:

事由

目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发表他的年度预算报告,宣布了“补贴1800元电费、公屋免租两个月、多发一个月综援”等多项纾困措施。可是很多香港市民对此不满,一项措施最有争议――注资6000元于市民的强积金户口,好让他们退休后有更多保障。这措施令香港市民大动肝火,因为这6000元要到他们65岁退休后才能使用,对现在的困境毫无帮助。另一方面,中产也不满此次报告中没有退税措施,面对政府有700多亿的盈余,市民们大呼“官富民穷”。香港三大最畅销报纸自预算案公布后,连日狠批此预算,各种团体开始组织游行。面对此压力,曾司长于一星期后宣布“微调”预算案,向全港18岁以上的永久居民派发6000元现金。

解读

这次预算案引起轩然大波,显示出政府意愿跟民意脱节。市民眼见政府拥有700多亿盈余,加上过千亿外汇储备,均希望政府能还富于民。特别是中产市民,他们是每年缴交税项上人数最多的一群,可是政府却没有为他们制定适当的纾困措施。这次预算案被市民批评缺乏远见,没有解决香港市民住屋、就业、人口老化这三大问题。

另一方面,即使“微调”后的预算案,也衍生出不少问题。有史以来,香港财政司长首次在公布财案后进行调整,的确是切合民意的大胆作风。可是派发6000元现金,比之前注资6000元于强积金户口的措施,政府要多拨出200亿,仅仅在一个星期间就来个大转变,有违政府审慎理财原则,似有削弱政府管治威信之嫌。

何况,那些来港不够七年的内地新移民,或者长期不在港,例如已移民加拿大的30万香港永久居民,是否应该得到这6000元?还有,一些满18岁的青年,他们从来没有交过税,是否也应得到这笔钱?有言论指,政府草率行事派发6000元,只是为平息民愤,减少市民上街游行的举措,缺乏周详的考虑。

保尔森落户香港

关注指数:

事由

继去年底索罗斯来港设立办事处后,另一间由“避险基金之王”约翰-保尔森牵头的基金公司Paulson Asia Ltd亦已落户香港,获证监会发第一类证券交易牌照,可在香港销售自己公司及其它公司的基金,并从事经纪业务。保尔森是金融海啸后声名鹊起的基金新责,最为人熟知的是2008年大手沽空美国次按证券一役,此举令基金在年内升值逾三倍,更获得了37亿美元的巨额花红。根据统计,保尔森的基金公司自成立以来,已获利逾300亿美元,估计在不久将来可超越索罗斯,成为基金界的冠军。保尔森落户香港,业界并非人人鼓掌欢迎,不少人忧虑保尔森来港会兴风作浪,利用巨额资本制造市场混乱,令香港重陷类似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危机边缘。

解读

虽然不少业界人士将避险基金视为“完善地方金融秩序”的推动力,但地方政府每每需以金融稳定、经济发展、民生等社会成本作为代价。避险基金劣迹斑斑,是不少地区金融秩序的乱源。部分人士忧虑该类基金影响地区金融安全,实非空穴来风。

换个角度看,业界人士亦无需过份担心,以致将基金公司进驻香港视为坏事。在全球化的时代,资本的流动性极高,国际基金公司可循不同途径投资或影响任何市场。而且,香港向来是资金自由港,资金只要不涉及不法经营,均能进入香港市场。故此,保尔森的基金公司落户,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就宏观而言,保尔森的举措可视为全球金融重心正在东移。事实上,保尔森的冒起在全球金融海啸后,其沽空次按证券、购入花旗银行股份、大手买入黄金等,均早着先机,其洞察现今世界金融秩序的能力全球首屈一指。该公司进驻亚洲,反映其看好亚洲经济发展。据研究机构估计,今年亚洲区内的避险基金规模将高达1650亿美元,显示亚洲的金融业潜力巨大,可望成为国际投资热点,而保尔森只是其中一员。

就微观而言,则反映香港作为进入内地金融市场桥梁的角色依然吃重。近年内地经济急速发展,惟金融安全、监管困难等依然问题重重,导致国际资金未能于内地自由投资,限制了资本的发展机会。由此,屡获中央政策支持的香港,自然是国际资本借道进入内地的首选。香港应在内地金融市场完全开放,自身优势消失之前,藉跳板角色加强自身实力,以强化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避免被逐步边缘化,惟有容让保尔森等国际巨型基金公司投资而无损自身,才能巩固自身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商界

不举之债

关注指数:

事由

香港的财政预算案中,较少有人提及的是特区政府推出iBond。根据预算案,市民可透过购买iBond债券,以收息来应付急遽通胀。这种曲线应付通胀的手法已不鲜见,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中,有注资强积金一说,后来引起社会反弹,才改为向全港市民派钱。至于iBond债券,又能否受到市民欢迎并帮助香港市民渡过通胀难关,实乃一个问号。

解读

iBond债券有没有用?

在现实生活中,每人面对的通胀的压力各有不同。以香港的中产阶级为例,最大的支出莫过于住房,但香港的楼价升幅又何止3-4%?所以,iBond债券根本帮不上什么忙――买了债券,还要冒冻结流动资金(iBond的流通性并不明朗),或是放弃其它投资机会的风险,这不太划算吧?

而对于草根阶层,生活中最大的支出是食物,港币兑换人民币不断贬值以及大陆内地的通胀,使得食物价格持续上升,iBond的回报实在是杯水车薪。更为现实的是,他们又哪来足够的银子去购买政府的抗通胀债券呢?

从投资而言,中产阶层理应选择的,是相对债券来说风险更高的金融产品,从而学习管理风险,累积资本。至于保本产品,该是退休人士的投资方向吧?

再退一万步谈,就算只求保本,不求回报,也有不少好的选择,人民币债券不就是其中一种吗?再保守一点,在深圳开立人民币户口,可以稳赚不赔,不但利率回报高,而且毫无流动性问题。

利息不足以对抗通胀,而且利息的来源也让人担心――根据本港外汇基金的表现,政府投资100亿的回报可能连通胀也追不上,更莫说派息了。偶一不慎,可能要全体香港市民夹钱派息给购买了iBond的市民,这能说是好的政策吗?

或许港府该针对现时各阶层市民的需求,从食物及住房着手,例如发放食物券及住房券,协助市民应付通胀。同时,港府也该重新认知“投资”二字,现在所推出的,皆是短期的应急措施,真正能让市民应对世界变迁大局的,是更优质的教育及公共政策。而在货币制度方面,从长远而言,政府理应重新考

虑跟美元脱钩,代之以与一揽子货币挂钩,令货币政策更具弹性,以适应瞬息万变、前景未明的全球经济。

西九,以树木决胜负

关注指数:

事由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设计取向已最后定案――Norman Foster的设计中标。该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一大片树林。不过,这在香港也引起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设计不能反映本+-5E4e,,亦有人关注西九预算是否足以应付未来通胀。

解读

该设计名目“城市中的公园”,主要亮点是,在临海地区建19公顷公园,及种植5000棵大树,而在北面留有较多的公众休憩空间。

本港部分文化界和建筑界人士,对该设计有所保留,香港城市设计学会主席林云峰声称,该设计犹如“十字豆腐”,“感受不到文化气息”。西九咨询委员会委员黄英琦认为,“该方案是最欠本土特色的一个。西九文化区是代表香港的国际文化区,外国人来到西九应该见到本土文化,但这里有没有呢?”

不过,本港大部分传媒及公众都赞成政府决定,因为本港尺土寸金,楼价飞升,都市被楼宇填得满满当当,如果再在临海地段大兴土木,树立一幢幢所谓充满创新意念的建筑物,着实没有必要。因为本港最为缺乏的就是林荫绿地,所以这一片树林带来的益处,并非金钱可以衡量。

现时,倒有很多人关注项目预算的问题。西九具体图则将于今夏制订并进行咨询,第一期最快2015年完工。对于这个树木密布、汽车在地底行走的方案,管理局未能向公众交代财务上是否可行,只强调制订具体图则时会进一步交代造价。评审小组主席夏佳理强调,西九文化区的设计,不会做到“劳斯莱斯”级。不过,政府要留意的是本港通胀问题严重,加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现时充足的预算,在五年后是否足够?

香港楼价升幅冠全球

关注指数:

事由

目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全球20个大城市楼价指数进行调查,在2010年,以楼价升幅计,香港乃全球之冠,升20%,新加坡则以17%的升幅排第二。此外,全球只有香港、新加坡和瑞士的楼价,超越2007年金融海啸爆发前水平。报告指出,香港因近年楼价不断飙升,令人对该行业前号充满信心,最新录得地产持牌人数亦攀至新高,达31,306人,较2009年3月升40%。

解读

对于想投资本港物业的内地投资者,这当然是一支强心针,证明本港楼价平均回报达双位数,其中尤以豪宅表现最为抢眼。单以豪宅的成交价来看,今年初港岛南区香岛道37号B号屋以4.4亿元沽出,平均价逾6.28万元,创亚洲及本港洋房价新高。而西半山天汇一个建筑面积为5,636方的半复式单位,以超过3.38亿元成交,平均价6万元,刷新本港分层单位职价最高纪录。现时本港楼价直追本港楼市泡沫的高峰,港岛区更有机会创造历史新高。更有港媒引述,美国一间顾问公司调查全球六个国家共325个城市,发现以去年第三季楼价中位数与家庭入息中位数的比率来计算,香港高达11.4倍,不但执全球牛耳,更远高该顾问公司认为可负担比率的5.1倍,可见本港楼价跟本地薪金已远远脱钩。

本港楼市已经转由内地的投资需求为主导,虽然从成交量来说,内地投资比例不大,但其所构成的市场指标效应,令楼市上升动力源源不绝。而且,由于豪宅需求上升,土地纷纷被用作兴建豪宅,使得中小型的住房供应大减。

刚才所提楼价中位数及家庭入息中位数的比率,读者要注意的是,本港税率远低于外国,令港人供楼能力实际也会高一些。在较高的供楼能力下,楼房定价调高,追本索源,政府卖地所得自然丰厚。不过这种以“楼”代“税”的方式,着实问题百出:首先,政府的楼房政策显得绑手绑脚,因为政府主要收入源于卖地,而非产业税收,因此,政府必然小心谨慎,但住房乃生活必需,最后难免造成社会与政府的矛盾;其二,由于政府财源主要来于卖地,政府也只能“多听取地产商意见”,而由于地产商涉足商业项目众多,其意见的影响力就不止限于地产了。

不过,要解决以“楼”代“税”,并非一朝一夕,而且也要市民、商界、政府一起合作。“居屋”复建遥遥无期,还有其它的方法吗?现时,由于内地的投资需求导致本港楼市急升,与1980年代大量港人移民到加拿大时十分相似。当时大批港人移居加拿大并置业,迅速推高当地楼价,令本地人买不起楼,渐生仇华情绪。政府后来采取本地人优先置业的办法,划定地段兴建住宅,供应本土人士居住。现时,港府有否参考这种方法呢?

电讯盈科被广管局拒诸门外

关注指数:

事由

2010年7月,政府宣布有三间公司申请电视免费牌照,分别为电讯盈科、城市电讯(CTI)以及有线宽带的附属公司。当时市民深信,这可与无线、亚视两个免费电视台一争长短,甚至可打破无线一大的情况。日前,香港多份报章指出,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广管局)有意接纳有线宽带以及城市电讯的申请,而电讯盈科将会出局。此事将为香港的“电视革命”增添变数。

解读

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早已涉足媒体。2003年9月,他进军收费电视市场,创立now宽带电视(nowTV),最初以播放外国电视频道为主,其后开始自制节目,于2006年成立now财经台。事实上,nowTV的自制节目,口碑向来甚佳,尤其是近期大热的游戏节目――《揿钱》,更风靡全港。既然节目好评如潮,李泽楷理应稳占上风,更容易取得免费电视牌照。为何广管局仍拒诸门外?问题可能出于节目的传送方式。

首先,三间公司传送电视讯号的方式各有不同。城市电讯几个月前表明,会在大厦安装接收器,然后透过公司的IP网络,将讯号转入公共天线;有线亦以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络,发展免费电视;电讯盈科虽然拥有全港最大的IP网络,却放弃这一优势,坚持使用传统的大气电波,传送电视讯号。

大气电波的覆盖率,几乎遍及全港。虽然光纤网络覆盖率高,但始终不及大气电波。有线、城电这类“新牌仔”,需要租用光纤网络传送节目,成本较高,但效果稍逊,难以与无线、亚视一较高下。正因大气电波受众多,所以电盈坚持使用,为的是让自己的节目能迅速打入免费电视的市场。若以nowTV的经验,加上电盈的雄厚财力,要攻占无线亚视的市场,并非难事。

纵使电盈申请被拒,但仍有两间公司可获牌照,可见未来的免费电视市场,将会有重大改变。纵观多位“新牌仔”的节目内容,种类繁多,比现时两大台的节目更多元化。不少人深信,未来的电视业将会百花齐放,香港市民将大饱眼福。

上一篇:内地将出台更多紧缩政策 下一篇:香港力推人民币计价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