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2-04-27 01:27:53

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的实践探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特点、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 对40例肝脏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以及免疫组化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40例肝脏穿刺组织HE形态(苏木素伊红染色)以及免疫进行表型分析。其中经过确诊得出肝细胞肝癌27例,转移性恶性肿瘤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6例,血管瘤2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结论 根据研究发现,肝脏穿刺组织标本量较少,在诊断的时候应结合HE(苏木素伊红染色)形态以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 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应用研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21-01

肝脏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而免疫组化这一方法应用到病理诊断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带开始。在近十年以来,由于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病理的诊断工作中。然而,由于肝脏肿瘤的相关案例较少,在进行病理诊断的时候需要结合HE(苏木素伊红染色)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本院对此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40例病患者,其中男女各占20例,年龄在3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5岁。其中,肝细胞肝癌27例,转移性恶性肿瘤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6例,血管瘤2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所有的病理标本经过10%的中性甲醛进行固定,使用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观察。并根据组织学的相关特点,进行指标选定,并进一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 临床表现 40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占比率的100%;部分患者曾出现腹部不适、腹痛、食欲下降等情况。在B超下25例患者出现肝右叶巨大包块,占总数的62.5%;10例患者占位与肝左叶,占总数的0.25%;5例占位肝脏多个结节,占总数的12.5%。其中,肝右叶的巨大包块大小为3-12cm不等。

1.3 标本的获得途径 标本的获得途径如下:40例患者在B超的引导之下,经过皮肝脏肿块穿刺工作,获得满意标本,满意程度达到100%。

2 结 果

40例患者当中,27例肝细胞肝癌病患者中的大部分患者的细胞结构都呈变异型性,因此相对比较容易诊断,个别病例的异型性相对较小,因此和良性疾病之间的鉴别比较困难。27例肝细胞肝癌病患者结合免疫组化诊断后,18例患者的HepPar-1、Gly pican-3均呈阳性,占总数的66.6%,这一组患者大部分无法在进行手术。在进行明确之后进行随访工作,其中15例患者已经死亡,占总数的83.3%。另外,有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免疫组化CK7、CK20、CK1为阳性,占总数的83.3%,其中4例患者死亡,占总数的80%。4例肝脏转移性恶性肿瘤找到了原发灶,占总数的100%。2例血管瘤患者中,1例经过血管瘤手术,经过3年随访并无复发现象,占总数的50%。1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患者经过确诊之后,患者现正进行治疗。

3 讨 论

肝细胞肝癌肿瘤细胞主要呈三种形态,分别是:梁状、巢状以及腺泡状。每一种细胞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即可以通过变异出现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同城使用AFP、He pPar-1、Gly pican-3进行表达,其中Gly pican-3指的是模型硫酸酰肝素糖蛋白。它是一种原发性的肝癌肿瘤标志物。肝癌细胞主要是从血行播散,浸润肝静脉、淋巴道转移主要是从下腹部的淋巴结,例如和胰腺周围的地方。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血管内是否有癌栓,癌栓的存在是否有机会转移。在进行鉴别工作的时候,容易将高分化肝细胞肝癌与良性肝细胞腺瘤进行鉴别。针对这种现象,在发生肝细胞肝癌的情况下,呈现CD34等相关内皮细胞的免疫表型,以此作为标记,可以进行良性与恶性的鉴别依据。

肝内胆管细胞癌主要源于肝内胆管上皮,它的主要特征是呈结节性和弥漫性,在组织学上主要呈现状、和分化差等多种形态。肿瘤细胞与一般的细胞相比相对较小,形状呈正方形,细胞的核仁并不明显。对于肿瘤细胞的鉴别使用免疫组化标记能够更加容易进行鉴别诊断,其中免疫组化CK7、CK20、CK1为阳性,对于原发病灶的转移灶,能够进行明确的判断。

转移性肿瘤在肝肿瘤当中比较常见,由于肝脏含有两套血管供应,因此任何部位的肿瘤都会有机会转移到肝脏当中。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有肝动脉、淋巴管、。

肝脏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细胞的免疫组化CD21、CD23、CD35、CD45均阳性,AE1/AE3、CK19、AFP均阴性。根据HE形态以及免疫组化表型的诊断,滤泡树突细胞也称为树突网状细胞,其主要分布在淋巴滤泡内,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截取抗原,从而更进一步地参与集体免疫调节。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发病群体是成年人,男女发病的比例物明显的差异性。另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其分化相对较成熟,并且可以复发和转移。

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免疫组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到病理的诊断当中。另外,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穿刺标本的增多,疾病的诊断难度加大。在诊断的过程中,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冯家立.3种常规内镜对大肠癌异常隐窝灶诊断结果对比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2] 周锋利,李迅.窄带成像内镜在慢性胃炎平坦型病变中临床诊断价值[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3] 王自财,张小莉,郑跃杰,等.儿科塑型性支气管炎特征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上一篇: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下一篇:联合检测血清CA153、CA125、CEA和TSGF在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