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时间:2022-04-26 09:35:07

对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五力模型分析

(一)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我国的石油行业属于寡头垄断行业,现存的几家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石油企业主要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有限股份公司(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其中属中石油的生产规模最大,业绩最好。中石油控制了我国70%以上的原油和天然气,加之业已完成的“西气东输”工程,中石油无可厚非地成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巨头。中石化也是勘探,炼油,化工,销售一体化的石油石化企业, 其规模较中石油较小。中海油的业务主要是海洋油气的勘探,规模在三巨头中最小,其业务也仅处于石油行业的上游,重点在于勘探,较少涉及销售等业务。三巨头之间的竞争其实主要在于中石油和中石化产业链下的销售环节,但是由于该行业的高度集中性,各寡头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

(二)新进入者的威胁

因为石油,天然气等皆属于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进入我国有严格的限制准入制度。加之进入该行业需要庞大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而三大石油公司已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所以进入壁垒较高,所以国内的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弱。但外国的石油企业会通过WTO的能源开放承诺进入到竞争中来,由于资源的独占性,外国企业无法加入我国资源的开采而是参与销售过程的竞争。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使得国外石油企业对我国企业的威胁加大。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新36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打破了石油行业的进入壁垒,但民营石油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规模小,技术差,品牌弱等问题,对国有企业无法构成大威胁。

(三)能源替代品的威胁

我国现在利用的主要能源包括煤,天然气,核能,太阳能,水电,石油。其中,对煤的利用占总能源利用量的70%。但对煤的利用带来了环境的重大污染,清洁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受到支持和鼓舞,天然气和石油的使用量开始上升。同时,其他能源也得到开发利用,但因为利用成本较高,故暂时无法替代石油而被广泛运用。

(四)购买者议价的能力

我国的石油定价机制主要是“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国际接轨,适度调控”。根据《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我国汽油,柴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价格为基础,加上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来确定。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主要源自于选择其他厂商的产品所需成本。国内的油价制定为跟踪国际油价变化的油价定价机制,与国际油价保持一致,且国外企业石油出口到我国需缴纳税款,提高了成品油成本,购买者选择外国石油并无价格优势。国内的油价由国家制定,购买者几乎没有议价的能力。

(五)供应商议价的能力

中石油中石化都是一体化的综合性油公司。目前公司每年的原油产量虽不足以供应下游使用,但缺口的补足途径主要来自中国石油。公司虽然也从国外进口一部分原油,但所占数量很少,对公司正常经营影响不大。因而可以说,原油供货商对中国石油讨价还价的能力有限。

二、Pest模型分析

(一)国家政策

我国过度依赖外国能源,加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愈来愈大,我国政府放宽了石油进口的政策。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多。2007年首次超过亿吨。因此,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供给短缺、油价异常波动以及政治动荡等,势必会对我国石油供应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危及石油经济安全。

(二)经济环境

我国的油价定价机制,这种机制只是被动的将国际油价的波动引入国内,却不能左右国际油价。在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情况下,作为石油市场的主体,石油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近几年的高油价给我国石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三)社会环境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进行了兼并、联合和重组等战略调整,形成了如埃克森莫比尔、BP科阿科、英荷壳牌、埃尔夫菲纳道达尔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超大规模石油石化公司。它们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先进技术。这就使得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四)科技的进步

近几年,世界各石油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逐步转变。纷纷采取加大科技投入以降低生产成本,取代过去的高投入带高产出的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在钻井、油气开发、地面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考验。若其核心技术不能更新,生产成本无法下降而产品质量无法提高,我国石油行业在日益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将会遭到淘汰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查道炯.相互依赖与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6).

[3] 周勤.纵向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7). [4] 姜振飞.高油价阴影下的中国石油安全战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5(3).

[5] 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范筱雪(1990-),女,四川泸州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上一篇:对中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项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