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外交主攻亚非拉

时间:2022-04-26 01:22:32

中国卫星外交主攻亚非拉

9月底,中国宣布将在未来3年内为波利维亚制造和发射一颗新的通信卫星,随后又宣布也会为老挝做同样的事,但没有透露具体的时间表。此前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披露,该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一国际用户签署了一份通信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但用户身份及相关信息均未对外公布。这是继巴基斯坦1R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委内瑞拉卫星一号通信卫星之后,中国航天新近与国际用户相继签署的3份通信卫星合同。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卫星外交开始加速,全面进攻亚非拉市场。”

重返国际市场,目标20%

“新近几份发射合同涵盖了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表明中国重返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的攻势十分凌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凤凰周刊》记者,这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打破限制封锁的僵局后,重返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取得的合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航天曾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早在1990年4月,用中国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成功放飞第一颗外国卫星――“亚洲一号”。此后9年间,中国航天连续开展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稳稳占据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份额的7%~9%,成为世界第三大火箭供应商。

但1996年连续两次卫星发射失败,以及美国对卫星发射市场的垄断政策,让中国遭遇重大挫折。因为对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缺乏信心,许多国际发射合同中途停止。1999年美国以国家安全利益为借口,拒绝发放亚太移动通信卫星出口许可证,更令中国商业卫星发射项目雪上加霜。

直到2004年,中国相继与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签署3份通信整星出口发射合同,才打破这一坚冰。尼星发射成功后的示范效应显而易见,不少非洲国家有意与中国合作。据了解,目前非洲已经有38个国家与地区和中国签署合作意向,未来极可能有更多国家采取尼日利亚模式与中国开展卫星发射合作。

中国近日宣布将为老挝发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则成功实现了中国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的零突破。而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署的那份商业卫星发射合同,则被疑为是与越南签署的。越南此前宣布计划购买第二颗卫星,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网站的醒目位置刊登了有关这颗名为VINASAT-2卫星的新闻报道。尽管越南尚未宣布谁将成为第二颗卫星的提供商,但有迹象表明,中国对此极感兴趣。另外,有关中国给老挝发射卫星的说法也已流传多时。

美国《纽约时报》说:“中国通过出口人造卫星,进军到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民间卫星通信市场。”中国长城公司前总裁王海波在2008珠海航展期间对媒体表示,到2015年前后,中国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占有份额的目标,将由现在的7%至9%提高到20%左右。

据《中国航天报》透露,今年以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更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积极探索非洲、南美、亚洲卫星项目。该公司正在开设和筹建多个海外办事处,将触角向全球延伸。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创建于1980年,是中国政府批准的经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卫星及开展国际空间技术合作业务的唯一商业机构。

卫星外交针对第三世界

一直以来,中国的太空开发都受到美国的制约,但中国正在试图重新制订美国主导的太空开发的国际秩序。2008年12月,在经过长达16年酝酿之后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成立仪式,这标志着该组织将在位于北京的总部正式开始运行。目前,已有7个亚太国家正式成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除中国外还包括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鲁、泰国和孟加拉国,还有印度尼西亚、土耳其两个签约国。

“中国正试图成为发展中国家‘太空俱乐部’领导国。”韩国《朝鲜日报》此前载文称,被美国、俄罗斯、欧洲视为“技术落后”的国家,被排除在“太空精英集团”之外的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自主研发的人造卫星,逐渐占据了“太空俱乐部”领导国的位置。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则称,北京一方面日益鼓励其正在发展壮大的跨国公司走出国门,一方面又做出额外努力要把地区论坛――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转型为一个注重行动的南南协作伙伴关系,该论坛的所有成员国都已成为中国式的外交游说的对象。

在西方看来,中国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觊觎这些国家的资源。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福特隆公司高级分析师戴维・瓦卡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积极谋求与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卫星协议理由充分,“这显然符合中国的太空计划目标。中国试图利用太空作为与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外交工具”。

据《亚洲时报》报道,调查和咨询公司NSR新加坡办事处高级分析师和负责人帕特里克・弗伦奇说:“总体来说,中国正在利用其经济实力作为外交工具,尤其是针对欠发达的小国。这通常能为中国工业确保原材料或赢得大合约。”

但中国更多的表述则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发展友谊。数周前,中国宣布将为巴基斯坦制造预计耗资2.12亿美元的新通信卫星,这笔交易包括中国提供的两亿美元建设贷款。而2006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尼日利亚提供相同数额的贷款,建设“尼日利亚一号”卫星。

日、印联手对抗中国

中国对卫星的关注也引来其他国家的关注和猜疑。美国自不必说,因为多数卫星技术有“双重应用”,可作民用也可作军用,美国对其管制严格。1999年美国以国家安全利益为借口,拒绝发放亚太移动通信卫星出口许可证,令合作一度中断。2006年6月,美国政府宣布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4家中国公司协助他国制造导弹,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者”为由,制裁并冻结了中国长城公司在美资产。直至2008年6月,美国财政部才宣布解除对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长达两年的冻结资产制裁。

而在中国宣布成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3天后,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6国就开发小型卫星事直达成合作协议,马来西亚表示今后也会参加这一名为“星计划”的项目。很明显,日本、印度两大航天大国对中国航天的国际影响力焦虑万分。日本和印度都没有加入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目前也不十分积极。相反,日、印和美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尤其是月球探测方面,却有着广泛的合作。

日本更是迫不及待地尽快落实所谓的“宇宙外交”概念,与中国竞争的意味明显。“宇宙外交”是日本提出的新概念,具体指通过活用日本政府经济开发援助(ODA),进一步加强与亚非和中南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战略性地向这些国家提供卫星情报和宇宙开发技术,并以此换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信任。有日本媒体认为这个新外交构想源自中国帮助尼日利亚等国成功发射卫星的“刺激”。

在日本内阁宇宙战略开发总部的主导下,日本政府已经活用ODA,与印尼、巴西和埃塞俄比亚展开卫星技术的合作,向三国提供森林资源保护、防止环境犯罪、河流管理等领域的卫星情报。但是在日本政府看来,宇宙外交不能只停留在与个别国家的关系上,要扩大合作范围和规模,形成完整的宇宙外交体系。

而印度自2007年用自制火箭将一颗意大利卫星送入太空后,已进入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到2010年,全球卫星产业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000-3000亿美元,具有发射能力的国家都期望能从此中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印度空间组织的科学家已经表示,未来印度将有望占据全球商业卫星发射市场10%的份额。

此外,其他卫星生产商也开始供应较为廉价的卫星。如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赫鲁尼切夫航天中心签订KAZSAT-2的合约,以替代俄罗斯建造的KAZSAT-1。这颗卫星于2008年年中失踪,合约的价格预计为1.15亿美元。

编辑 萧方 美编 青年 2008年12月1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四号”发射升空。

上一篇:青藏铁路冻土融化困局 下一篇:移用整肃小产权房思路治理经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