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画品录》

时间:2022-04-26 06:42:28

【摘 要】谢赫提出的“六法论”,至今还在绘画创作和评论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谢赫之后的评论家在评论中国书画时无不根据“六法”来论述绘画。

【关键词】谢赫;画论;“六法论”

我们知道六朝绘画评论家不止谢赫一个人,还有一些非专门家,但是评论者之中水平最高的,显赫一时的,并对顾恺之也作出了不同评价的首推其名的就是谢赫,他态度认真,评论水平最高,堪称是绘画史的权威。

谢赫提出的“六法论”,至今还在绘画创作和评论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谢赫之后的评论家在评论中国书画时无不根据“六法”来论述绘画,所以在顾恺之之后,张彦远之前这四百年间,谢赫作为一个评论家还真是“分庭抗礼,未见其人”对于这样一个高明的评论家,他的话应该而且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谢赫把孙吴至南梁中大通四年(532年)之间的二十七(原二十八)位画家的作品列为六品。把陆探微的画列为第一品,说陆探微的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以称赞,但价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这段话的意思说陆探微的画把人物的气韵彻底的表达出来了,生动之至,绝不在非本质的问题上下工夫,艺术价值登封造极,他的画再用溢美之词称赞也不为过分……上品之外,又没有等第可言,所以列在第一等。陆探微的画被列为第一等第一名,谢赫认为这样还是太委屈了陆探微了。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六法者何?1、气韵生动是也,2、骨法用笔是也,3、应物象形是也,4、随类赋彩是也,5、经营位置是也,6、传移模写是也。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但是迹有巧拙,艺术从古到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所以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众所周知“气韵”是“六法”的核心,指艺术效果的整体效果,也就是指美感的力量,是衡量画家作品优劣的最重要的尺度,“气韵生动”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传神”的含义。就是要求画家鲜明的生动的活泼的形象充分表达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特征和内涵,对于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五条途径:第一“骨法用笔”指能够成功的显示形的意义的用笔方法和要求,这不仅是线条勾勒的是否适当和得体的问题,而且还在于,用笔技法方式技巧是否与客观精神面貌的表现相联系。“骨法用笔”强调的是线条,即所谓“骨线”,它“不单是纯粹的轮廓线,它既是骨架子,支撑画面的骨线,同时又是物色形体的结构线”。徐复观先生将“骨法用笔”与“气韵”之“气”联系起来,他说:“就六法来说,‘骨法用笔’的骨法,一是由线条以及构成一幅画的主干,使对象具备最基本的‘形似’……一是由线条的紧劲而予人以力感……没有线条的力感,不能形成上述的风骨、壮气;但若仅有线条的力感,也不足以形成作为第一品作品的风骨,壮气。”徐氏之说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总上而论,从先秦以降,中国画无论如何千变万化,线条一直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其次是关于笔法。在组织线条以勾取物象时,线条和线条之间的关系可疏可密。疏密二体并非互相排斥,有的时候可以是有此有彼,时疏时密。顾(恺之)、陆(探微)二家,皆“笔迹周密”,“气脉通连”,“密于盼际”,被称为“密体”。第二“应物象形”,虽然重视轻筋,认为过度的追求“形似”而不理会“神似”反而会失真,但是“形”在其批判的理论里,仍然还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陆探微所要求的“形”就是,能够表达物体形象之“神”的形, “应物”二字, 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史记・太史公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庄子・知北游》:“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们对相应的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第三:“随类赋彩”意思是指作品色彩的运用和提炼搭配是否合乎实际物象在色彩上的审美特征,是否有助于表达神韵的含义。第四:“经营位置”即的就是布局,章法和构图,第五:“传移模写”指提高艺术表现力的方法,含义有二:一是临摹前贤的优秀作品,二是对现实物象进行写生。临摹和写生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基本工。

谢赫他能够注意到画家所处的历史地位和阶段,并把他放在绘画的艺术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进行评价和参考,能够考虑到画家个人的某些特点和个性而不求全责备。这在中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中都体现着。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中国画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综上所诉我认为我们要做到:一、重视“画品”。二、要求大胆创新。三、既要保存当代创作的独创性,也要顺应时下的审美潮流。四、重视画家的精神和情感等。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樊波.中国书画美学史纲[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上一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制定 下一篇:浅论建国初期内蒙古新型盟旗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