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初探

时间:2022-04-26 01:09:43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初探

[摘 要]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需要理论提出与完善的过程贯穿于马克思的一生。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生存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研究这一成果,对于正确分析人们的各种需求,提升人们需要的层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56-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一)人的需要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没有对需要下过任何定义,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抽象性和神秘性,第一次为需要下了如下的定义;“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

马克思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人的需要问题是在1844-1845年。马克思在将人的需要作为研究对象时,就立刻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提出了社会的需要、肉体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然的需要等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需要”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它不同于动物自然的需要,也有别于人的自然需要。他在书中提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导致了异化劳动,也就导致了需要的异化,使人从“具有需要”异化成“人的需要”这一历史的倒退,使本应非富多彩的需要变成了仅仅是维持其基本生存的需要,异化了的需要使人丧失了“人”的性质。需要的异化使人变成了单纯追求自然生存条件得到满足的“动物”。在资本家的眼中,工人只有“肉体的需要”,而不存在“劳动以外的需求”,仅仅是被“当作劳动的动物”。在这其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生存的需要只是低级的需要,仅仅是在生物机能范畴内人之所以为人的第一个需要。

(二)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在50年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将人的需要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将人的需要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把“人的需要”延伸到社会关系领域中,全面论述了需要产生的根源,需要的发展过程,需要与社会的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马克思需要理论有三个最基本的观点: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需要产生社会关系;生产决定需要,需要推动生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人的需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将“人的需要”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进行考察,阐明了人的需要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第一次将人的需要纳入了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但马克思并没有在一本著作中系统的论述人的需要问题,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资本论》,无论是经济学领域还是哲学范畴,人的需要理论散见于几乎马克思的所有著作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几个方面

(一)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而在多种多样的需要中,最基本的需要则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马克思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发展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基本的事实:人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科学、艺术等活动,生存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要求。

(二)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在多种多样的需求中,马克思把人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首先,这三个层次的需要是一种递进的关系。生存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满足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于是人就是在不断更新的需要中发展和完善着;其次,这三个层次的需要是并存的。某一层次需要的满足并不意味着它的消亡,而是需要层次优势的更替,即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层次的需要居于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居于次要地位,而不是已经不需要了;第三,发展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

(三)人的需要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是生命个体天然的、内在规定,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动力和依据。马克思从需要、消费和生产的关系中对这一问题作了阐述。他认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机,正是人的生产劳动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也为人的其他一切活动提供了前提。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扩大和提高;反过来,需要引起生产,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正是人的需要促使生产并推动其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的需要

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的,而思想动机又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为指导,研究和把握人们的需要心理,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了解、掌握人们的需求。通常,当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必然产生相应的精神需要。首先要把握人的思想动态。只有合理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才能了解人们的精神需要;其次要重视精神的激励作用。要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们主体意识的发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另外,正确的需要观的树立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需要观。首先,要帮助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要超越实际去追求个人需要,启发人们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激发人们合理而正当的需求;其次,要引导人们走正确的道路来满足自我的需要。需要就是人的本性,所以,决不能通过“禁欲”之类的手段来阻止人们对利益的需求,而是要引导人们通过正确的、合法的手段来获得需求的满足;最后,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个人需要是社会需要的一部分,但是个人需要不能超越集体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存在。人的价值体现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的社会活动。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不断地创造价值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只有集体和社会需要的满足,才能更好地满足个人需要。

参考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32.

[3]孙富林.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之意蕴要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6).

[4]戴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

[5]郭丰.马克思需要理论基本内涵初探[J].人文论坛,2012.

作者简介:许芳(1988-),女,甘肃武威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一篇:燃煤锅炉烟气治理技术及应用 下一篇: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术能力培养的实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