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本理念,优化生活活动

时间:2022-04-25 10:26:57

践行生本理念,优化生活活动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入园、进餐、喝水、盥洗、入厕、睡眠、离园等环节的活动,它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幼儿园实际生活活动中,教师管得太多,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生活常规全班“齐步走”,使得部分幼儿经常处于消极等待之中,非常有碍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为了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开展了优化幼儿生活活动的探索。

一、制订生活护理细则,满足幼儿生活需要

《规程》指出,培养幼儿生活常规要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制订并实施了有助于幼儿生活活动优化的《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随时反馈,默契配合

《细则》将生活活动归纳为“晨间来园、盥洗入厕、进餐点心、午睡起床、放学离园”五大方面,在每个环节的具体目标中都规定了保、教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保中有教,保教结合。在实践中感悟到,在我们的教育资源中,教师与保育员默契配合切实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在工作中“保教合一”也成为了我们经常反思的问题,我们共同参与有关孩子们的案例研究和探讨,保育员和教师都从不同的视点阐述策略、方法,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以提高幼儿生活活动的质量,使我们的教育行为符合“一切以孩子为本”的理念。

2.注重差异,因生而宜

《细则》要求教师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保施教。幼儿由于遗传和家庭影响不同,在体质、能力、习惯、智力、性格、动作速度等方面各不相同,反映在生活活动中差异显著。如小班胆小幼儿会因入厕有困难又不敢请求帮助而惧怕来园。因此,教师需细心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因人施保施教,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细则》中规定了对一般幼儿的工作,也提出照顾个别幼儿的要求,如照顾入园情绪不稳定的幼儿,吃饭慢、不易入睡、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幼儿,体弱有病、在某一环节中有困难的幼儿等,以引导保教人员看到个体差异、承认个体差异、研究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3.调整时间,整合内容

在制订《细则》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对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如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差,进餐、睡觉、起床的时间要比中、大班稍长。大班幼儿11:00就餐,小班幼儿可在10:50左右进餐;中大班幼儿14:15起床,小班幼儿可相应延迟15分钟。力求使生活活动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幼儿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此外,我们还把某些时间段的生活内容进行了整合,以减少孩子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如小班在7:45至8:45时间段,我们把生活活动和户外体育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改变了原来晨间接待、晨间活动、小便、洗手等环节的划分,使孩子们在这一时间段中更自主地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突现音乐怡情功能,提升幼儿生活质量

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着孩子一整天的活动状态,影响着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在某种起特殊作用的音乐帮助下,可以使儿童保持情感的激动状态。也可把儿童从某种竞争引起的激烈状态引向平静。以往教师对幼儿生活环节的指导多用语言指令进行,对幼儿情绪状态比较忽视。我们通过一日生活中各环节播放合理的音乐,达到通过音乐调整情绪进而调节生理状态,提高幼儿在园的生活质量。

1.科学筛选,合理匹配

我们通过翻阅大量的音乐研究资料,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各种类型的音乐进行科学筛选,在一日生活不同时间段选择了相应的音乐。

2.整合环节,自由发展

运用不同性质的音乐整合生活环节,可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通过听音乐进行自我管理。例如,小班幼儿午睡刚起来都还处于睡眠状态,他们起床后都迷迷糊糊,走起路来跌跌撞撞。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我们尝试“健康五分钟活动”,先用抒情音乐舒伯特的《小夜曲》唤醒幼儿,让幼儿在音乐声中做做苏醒操;起床后,播放欢快的情绪音乐,让幼儿产生热情、饱满的情绪,梳头、个别交流;紧接着又在轻松、优美的乐曲中愉快洗手、用点心。整个过程教师无须用指令性语言来指挥,幼儿随着音乐的变化自我调整。

3.调控音量,更换音乐

科学研究表明:正常的噪音应在50分贝左右,超出50分贝会干扰幼儿的注意力。我们在来园、离园时,校园音控系统开始播放欢快的乐曲及歌曲,声音控制在60分贝以下。幼儿午餐、午睡、起床时,根据各班需要,在班级播放相应的音乐,声音不超过40分贝。其中午餐的音乐不超过20分钟,以免产生听觉疲劳。为了避免幼儿产生厌倦心理,一般在一个月后更换各生活环节的音乐。在有计划的更换中,各班教师加强对幼儿欣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媒体介绍欣赏内容片段,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捕捉日常教育契机,丰富幼儿生活内容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使我们对幼儿园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生活化。教师在生活活动中把握教育契机,丰富课程内容。

1.讲究卫生,培养习惯

注重健康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有许多贴近幼儿生活的健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灵敏的反应能力,抓住契机,随机教育。就拿“洗手”来说,幼儿刚入园时,在一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会引导幼儿了解手接触了许多东西后会有细菌留在上面,如果不洗干净,就会危害我们的健康。然后要引导幼儿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游戏时弄脏要洗手,洗前会挽衣袖,洗手时要用肥皂,手心手背都要洗,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在水池里弹一弹水,再用毛巾擦干。让幼儿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培养了他们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2.注重渗透,形成品德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吃饭、入厕、洗手、睡觉、整理日常用品等要占去一半时间,这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教师要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首位,养成孩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小班幼儿在盥洗室洗手会出现你挤我推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适时的把握教育契机及时引导。如利用故事《做个谦让的好孩子》,让幼儿讨论什么时候需要谦让,并鼓励幼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互相谦让的孩子投之以赞许的目光来引导全体幼儿。

3.关注社会,生成主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发生在身边的或是通过媒体信息了解到的社会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选择对幼儿发展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和问题,生成主题活动,成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教师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小班、中班幼儿能参与简单的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大班幼儿注意尝试解决生活活动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集体活动中有主人翁意识,学做值日生,为他人服务。这样,使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这对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既有主体意识又有主体能力的人极为有益。

在优化生活活动方面存在着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如我们发现有的幼儿由于家庭教育的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比较顺利;有的幼儿却时好时坏,主要原因就在于家长事事代劳,幼儿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今后我们还应开发家长,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生活教育,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建君.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研究与实践.

[2]刘璐.在生活活动中呈现幼儿园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 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立足“三学一练” 活化课堂教学 下一篇:小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