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课堂”: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

时间:2022-04-25 12:46:46

“尚德课堂”: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

【摘 要】 “德”字本义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培养“道德”或“品行”。“崇德”“尚德”是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建学理念。至今,“尚德”二字仍刻在学校的石壁上。从“德”本义出发,笔者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建构了“尚德课堂”。在“尚德课堂”中,“尚德”教育环境、“尚德”教学理念和“尚德”课堂范式是最重要的三个项目。“尚德课堂”的追求是师生选择的必然,也是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

【关 键 词】 尚德课堂;教育理念;教学理念;课堂范式

【作者简介】 翁永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校长,研究方向:学科课程建设与学校管理。

古人云:道昭示一切,德承载一切。大道乃无言无形,大德则厚载道行。“崇德”“尚德”是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建校初期的办学理念。至今,“尚德”二字仍刻在教学楼前的石壁上。

党的十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苏州市教育局提出“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本着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理念,我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程中,从“德”本义出发,挖掘了“尚德”教育理念,建构了“尚德”文化体系,形成了“尚德课堂”,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在传统文化中,生成“尚德” 的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中的“德”内涵相当丰富。在创办古代优秀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校园中,我校“尚德”的教育理念,其内涵是怎样生成的呢?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程中,我校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尚德”之“德”,其内涵之一是遵循本心,顺乎自然。从字形看,德,从“彳”( chì),“”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意为“心、行之所值”。从字源看,甲骨文中,“德”字写为“―”字,左边是“彳”形符号,表示道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即―,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德”字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遵循本性。而金文中,“德”写为“―”字,“目”下面又加了“心”字。“德”字的第一层意思就表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

“德”的这一层义项表明,我校的教育行为崇尚的是 “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理念。这种理念追求,意味着学校办学哲学思想,应该遵循师生发展的本心,顺乎师生发展上的自然意愿;这种理念追求,也意味着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追求教学,开展顺乎自然的教育规律教学;这种理念追求,还意味着学生遵循本心的开展学习,顺乎自然的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可以说,“尚德”的理念,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而“尚德课堂”则是将学校、师生的梦想追求凝聚到一起了。

我校“尚德”理念中的“德”,其内涵之二是学生的“道德”或“品行”,指向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易 ・ 乾卦》强调“君子进德修业”。唐代孔颖达认为“德,谓德行;业,谓功业”。所以,“尚德”的第二层意思是“守道德”或“厚品行”即“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儒家认为,“德”指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结合现代教育文明,在我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德”的这一层义项还指恪守道德规范上的“操守”“品行”。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培育恪守道德规范者,使之有“操守”,厚“品行”,做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文明人。结合“德”的第一层义项看,“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取向强调,教育要不违背师生个性,不违背学生发展与教育发展规律,在培育个性,涵养品性,自觉行动上有所作为。

而在“尚德”理念中,“尚”则指向努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努力用好学校资源,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让学生的智慧在学校得到最大化发展,让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更高水平的提升。我们从这个办学理念出发,结合传统“德”文化的丰富内涵,设计、打造了苏州“尚德课堂”教育环境。

二、在现代校园中,注入“尚德” 的文化环境

“德”的本义即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厚德载物,养性励行。“尚德”是传统的、传承的理念,也是与时俱进,富有前瞻性的提法。“尚德课堂”教学更看重“尚德”环境氛围的营造。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尚德”样式。只有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环境才是“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最好教育环境。

“尚德课堂”的育人环境是传统的、开放的。我们认识到,要打造“尚德”的课堂氛围,就要建设“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育人大环境,这样才能以开放的姿态,“顺乎自然”的接纳和利用来自于校园、家庭、社区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信息,从而有效地优化信息,并使信息固化为学生自身“尚德”的主动追求,最终实现“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效果。所以,“尚德”是我们设计、建构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我校占地180多亩,围绕“尚德”内涵,我们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德”文化――

刻“德”于石,扬君子之德;铭“礼”于道,润君子之风;秉承先秦礼乐文化,尚德池塘,绿树环抱;吸纳当下仪礼追求,碧草如茵,人文环抱。亭台楼阁,古风犹在;尚德大道,催人奋进。四书五经开启国学之大门,陶冶情操;见贤思齐引发师生之沉思,含义隽永。亮丽深厚的名人名言“长”在巨石、墙壁上,古朴典雅的礼乐长廊“建”在课堂、楼阁间。课堂教学,彰显“尚德”上进之生机;课程文化,弘扬“尚德”朴素平和之气息;节日文化,涵养着“尚德”的个性;传统道德,汇聚着“尚德”的智慧。数字化地理教室,演绎着现代教学的精妙;苏式金砖书法馆,滋润着与时俱进的文化“尚德”。

“尚德”,这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基于此,我们围绕“尚德”的办学宗旨建构校园“德”环境,树立了“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学校育人目标和“德智双全、文理皆通、学创俱能”的学生发展目标;制定了“德馨业精、榜样示范”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尚德”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风和“求真务实、尽职尽责、自律垂范、开拓创新”的师长作风的智慧源泉。

“遵循本心,顺乎自然”是“德”的第一重要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整个育人环境时,要尊重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尊重它们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这样,“君子进德修业”才会像花草树木那样,成为最本真的生活样式。有了这样“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便从课程的角度研究“尚德”课程设计,特别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尚德课堂”的建构。

清代洪颐煊在《读书丛录》中认为,“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件组成。“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直”,“值”之本字,有相遇相当之义。也就是说,“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基于此,要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尚德课堂”,就要将育人环境视为发展学生生命自觉、生命自新的一种本真状态。这样,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尚德课堂”教与学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规律以及学科的自身特点建构,“尚德课堂”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探求、生动活泼地发展,并促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

因此,“尚德人”是在校园“尚德”环境氛围中和谐生长的。而“尚德课堂”建设,其实是学校深化内部综合性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也是培育“厚德载物,养性励行”的“尚德人”的需要。

三、在立德树人时,融入“尚德”的教学理念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我校从“德”的两个重要内涵即 “遵循本心,顺乎自然”, “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因此,“尚德教育”体系中本心、自然(规律)、厚德、个性是理解“尚德”理念的四个关键词。

现代课堂教学的要义是促进学生内心情感或者信念的自然生长。而要实现这个“自然生长”目标,就要求教师“遵循本心,顺乎自然”,从而实现 “厚德载物,养性励行”。

也就是说,“德”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论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课堂学习追求的终点。

由此出发,建构“德”视野下的“尚德课堂”, 最显著的特征要指向学生学习追求上的高度自觉和学习过程上的快速高效。其基本特征应是顺应个性、顺应规律的课堂;“尚德课堂”应该是发展学生,发展教师的课堂;“尚德课堂”也是丰富学校内涵和提升学校品质的课堂。因此,“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力,是“尚德课堂” 的核心理念。

在现代课堂格局中,师生只有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客观需要去做事,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要。从“德”的第一层义项看,“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才叫有“德”。因而,“尚德课堂”强化的是用顺应天性和尊重教育规律去建构课堂教学理念、建构课堂学习理念,从而实现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的自然生长。从学习力提升层面看,我们建构“尚德课堂”教学理念时,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尚德课堂”旨在提升学习的浓厚兴趣。如果课堂生活中有了浓厚兴趣,学生就能阳光乐观,踏实坚定;就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尚德课堂”应该是意味深长、意趣盎然的课堂。课堂上,每个个体都应该得到有滋味的发展,每个个体都能得到有意思的发展。这样,“尚德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素质。

2. “尚德课堂”旨在提升深度学习力。“尚德课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强调终身学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的一个全球性发展的战略目标。但“尚德课堂”更强调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深度表达能力、深度求新求异能力、深度交际能力、深度动手能力等等。因此,我们围绕“深度”提升学习力的课堂建设,我们每年都开展基于提升学习能力的“尚德”最强大脑评比。

3. “尚德课堂”崇尚学生之间的深度学习交流。学习交流是学习经验分享的重要方式。但深度交流,才能成为“尚德课堂”的知学形式。“尚德课堂”的根本目的就是指向教育质量的提升,“尚德课堂”不回避对学习成绩的评价。伴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也会出现个别学生学习困难或者学习障碍。所以“尚德课堂”更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交流。通过学生间的学习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因此,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学习交流”课,或者交流一周学习安排,或者交流一周学习困惑,或者交流学习新收获。我们的学习交流,不仅在学校内开展,也和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多所学校定期开展。实践表明,“尚德课堂”的深度学习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4.“尚德课堂”旨在形成学习与生活的完美习惯。好习惯是重要的,但刻画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完美习惯,才是受用终身的。“尚德课堂”的“德”就是完美习惯,它是教师的完美习惯,也是学生的完美习惯。对教师来说,其内涵是教师的行动要符合“顺应天性”“遵循成长规律”;对学生来说,其内涵是学生行为符合“顺应学习的情境”“遵循学习的规律”。所以,“尚德课堂”致力于优化完美习惯,促进完美习惯的良好提升。从课程层面看,上课、作业、休息、锻炼的完美习惯是“尚德课堂”重要追求。

四、面向学习力提升,完善“尚德”课堂范式

“尚德课堂”教学范式是基于学生自然发展、教学追求自觉发展而提出的,“尚德课堂”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

“尚德课堂”起于教师设计教学的“德”梦想,成于促进学生发展后的“德”境界。而“尚德课堂”范式,也存在于课堂的每一次智慧生成、学习力提升中,存在于教学活动的每一次期待中。

“尚德课堂”的内涵具有二重性。从教学视野看,“尚德课堂”之“德”指教师的确定、顺应、促进学生发展的技巧、水平和素养,也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的适应、融合、汲取和发展。当“德”被理解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时,“尚德课堂”崇尚以教师的“德”性顺利促进学生的“德”成,从而提升课堂学习力。当“德”被理解为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的自然生长时,“尚德课堂”崇尚以教师的“美德”自然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尚德课堂”的设计针对双主体。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学生首先是教育生态的主体,处于教育生态的重要位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只有放在满足生态主体的心理需求上来选择与设计,“尚德课堂”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生态的维护与完善。从人本发展的角度来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学生为本。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时,学生就是学校发展的中心,学生就是教学发展的中心,学生就是自我学习力发展的中心。因此“尚德课堂”还要针对学生发展这一主体来设计。

在“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探索中,我们提出开展“尚德课堂”要遵守的“六德取向”,即德本性、德成性、德活性、德趣性、德丰性和德恒性。所谓“德本性”,强调“尚德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德”,设计的本义是促进学生生命自然、生命自觉。所谓“德成性”,强调教学过程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教师的“德”顺应了学生的个性需要。所谓“德活性”,即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之道,让学生在活泼、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达到课堂追求。所谓的“德趣性”,就是让课堂变得有趣味、有兴趣、有乐趣,让学生乐学、想学、爱学。所谓“德丰性”和“德恒性”,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其智慧与情感得到了丰富与积累,并在内心保持长久的驻留。

“尚德课堂”的“六德取向”,决定了建构、设计“尚德课堂”时要思考 “关系”,①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研课、备课与上课的关系。备课前要组内研课――研课程目标、教材设计、校本设计传统,达成集体共识后再根据“六德取向”处理教材、切近学生心理,以做到“遵循本心,顺乎自然”。这样,备课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②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学”与“习”的关系。传统课堂,“学”与“习”不分,“尚德课堂”主张在学生借助微课等方式“学”的基础上,建构基于新型的“学”与“习”模式,实现 “学”与“习”的有效衔接,以“遵循本心,顺乎自然”。③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尚德课堂”的“学”与“习”范式中,只有建构新的预设理念,才能通过课堂尽情的生成,使课堂“遵循本心,顺乎自然”。④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不同,个体发展不同,“尚德课堂”要实现“有差别”的教学,以尊重个体学生,又发展、提升集体水平。⑤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师与生的关系。“尚德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生生也是平等的,“尚德课堂”要实现师生“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共同“顺乎”,共同提升。⑥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做文与做人的关系。“尚德课堂”要实现文德与人德相通,文德与人德融合,文德与人德共收获。⑦基于“尚德课堂”的新型师生素养的认定与评价关系。“尚德课堂”是师生素养共同提升的新型教学追求。评价师生的课堂素养要着眼于“顺应发展”这个关键词,着重考核教师育人之“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之“德”。⑧基于“尚德课堂”的超前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尚德课堂”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提出的,推进“尚德课堂”建设时,应注意汲取前瞻性教育教学理念,汲取科学智慧,汲取微课理念,但立足于“超前”的课堂教学实验,应不脱离苏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状况。因此,“尚德课堂”是扎根吴文化大地上的现代课堂探索。它具有很强的实验性、适应性,是教育实践的起点;也具有超前的理想探索性、开创性,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以上“关系”中,最重要的学习力提升元素是“教师”, 最重要的学习力发展元素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力价值元素是“顺乎”。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本着“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尚德课堂”追求,努力践行“尚德课堂”的“五德五顺”――

教师先研究课程目标、学情基础,后开展“德性”备课,确保顺乎课堂;学生先明学习追求、学习方法,后展开“德性”预习,确保顺乎教学;课堂上,教师先建构“德性”问题情境,后明确学习重心、重点和难点,确保顺乎学生;学生先开展“德性”文本研讨,后开展问题交流与探究,确保顺乎学习过程规律;课堂学习先生成“德性”体验,后走向理性的经验感悟与升华,确保顺乎知识生成规律。

当现代课堂教学被理解为可进行方案设计优化时,在“五德五顺”中,我们又针对教师课前“顺乎课堂”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深度研课”的“四要”――

研究课程与教材,要知课程目标追求与教材编写意图,确保“尚德课堂”教学思维自然流畅;设计教学方案,要知学生学情起点与课堂教学追求,确保“尚德课堂”教学上“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流程畅通;预设课堂训练,要尊重学生课前“学”的程度与当堂“习”的需要,积累“尚德课堂”解决问题的经验;预估教学期望,要围绕“尚德课堂”的品质追求,建构新型“学”与“习”范式,努力丰富“尚德课堂”的价值取向。

实践表明,“尚德课堂”教学范式使教师们更加注意课前的深度研课、课堂的有效训练,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与“习”中的学习力的有效提升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学校教育要趟过深水区,必须要走教育综合改革之路。所以,“尚德课堂”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在建设“尚德课堂”过程中,“尚德”教育环境、“尚德”教学理念和“尚德课堂”范式是最重要的三个元素,而“本心”、“自然(规律)”、“厚德”、“个性”是开展“尚德”课堂建设的四个关键词。我们期望,“尚德课堂”经过一代代师生的连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师生 “厚德载物,养性励行”,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上一篇:重度外伤性鞍鼻畸形的个性化硅胶假体填充治疗 下一篇:离体牙短期应用酪蛋白磷酸多肽钙磷复合体再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