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 加快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

时间:2022-04-25 05:00:06

推进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 加快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05年10月列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之一。把柴达木地区作为全省循环经济的试验区,既可以充分发挥资源集中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可以为全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积累经验,发挥示范效应。抓住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立足于现有资源条件、工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按照。“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一区四园”的基本思路,在青海条件适宜的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海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迫切任务和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实质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大的发展效益。发展循环经济顺应了自然规律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已逐步成为省内外许多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和重要内容。柴达木地区是海西乃至全省最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是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地区,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在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提升全州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根本要求。要确保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在努力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就必须在持续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就必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择有利于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选择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选择有利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的增长方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把资源开发同增强财力、增加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真正做到这-点,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来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和开放性特征,必然会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有利于拓展资源开发的领域和空间,为城乡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又有利于加快全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理所应当成为海西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海西地域辽阔、资源富集,现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39个,产地208处,资源总储量3315亿吨,潜在价值15.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0%以上,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长期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海西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不断拓宽资源开发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提升资源开发的层次和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源主导型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随着海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从产业结构上看,全州资源依赖型产业仍然占居主导地位,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传统的资源优势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资源消耗已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制约和最大障碍。如果继续沿袭“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传统发展模式,走过量消耗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老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供给势必难以为继。破解资源约束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用“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循环模式来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从环境容量上看,目前海西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万元工业产值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行的末端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环境污染、缓解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在园区中建立生态工业链,才能实现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从而将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是经济效益亟待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的加快,全州资源利用效率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正在由原料输出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循环,高产值、低技术,高速度、低效益等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开发模式粗放、

循环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资源和能源消耗大、资源组合优势未能有效发挥等方面,不仅给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内、园区内、区域内建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产业链条,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才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来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是海西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从现有资源赋存上看,柴达木盆地内分布有丰富的盐湖资源、油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及其他非金属资源,且具有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和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完全可以通过产业链接和生产要素配置,实现原料、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是海西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的优势和最好的条件。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优势资源,资源优势是潜在的,优势资源是可供开发的:所谓的资源优势仅仅是潜在的、理论意义上的;真正可供持续开发、循环利用、并形成一定产业优势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从资源构成上看,柴达木地区96%的资源是盐类矿产,限于开发模式和提取技术,除钾钠外其余大多数有效组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盐湖资源是海西发展循环经济最具潜力的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从资源配置现状上看,目前全州可供配置的大宗资源现已全部配置,今后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现有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循环利用。从资源勘探程度上看,柴达木地区多数矿区和矿种地勘程度低,特别是有色黑色金属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资源地勘工作滞后,后续资源缺乏保障。总的来看,目前具有一定开发利用前景、能够构成循环经济基础与支撑的大宗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已累计探明油气资源量40多亿吨,探明石油资源量3.28亿吨,探明天然气资源量3069亿立方米,涩北气田进入全国四大气田行列。二是盐湖资源。湖盐矿床遍布柴达木盆地,已初步探明储量氯化钠3317亿吨、氯化钾7.06亿吨、镁盐210亿吨、氯化锂1890万吨、锶矿1928万吨、芒硝89亿吨,储量均居全国首位,其中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锂等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溴储量29万吨,硼矿1573万吨,居全国第2位。三是有色、黑色金属矿资源。除锡铁山、滩间山、清水河、海寺、白石崖等老矿区外,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等均是以铁为主共生有色及贵重金属的矿区,已探明铁矿资源储量1.7亿吨。通过进一步工作,该地区铁资源量有望增加到3―3.5亿吨,铜资源量达50万吨,钼5万吨。四是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柴北缘两大含煤区,其中大柴旦鱼卡煤田、绿草山、大煤沟矿区为优质动力煤,天峻木里聚乎更矿区、江仓矿区为优质焦煤。已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40亿吨,占全省资源储量的80.8%,其中优质动力煤保有资源储量为5.73亿吨,优质焦煤保有资源储量为29.75亿吨。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海西自然条件、区位环境、资源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唯有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才能把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基于此,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加快发展工业、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集中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力争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把柴达木地区建成为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通过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推进现有产业的融合和聚集,加快延伸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和盐湖化工产业链,积极构建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和煤炭深加工产业链,不断优化矿电联产产业链及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构筑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的机遇,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同步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与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以盐湖工业、油气工业、金属工业、煤炭工业和建材工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来调整和创新资源开发思路,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以工业园区为依托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提高资源加工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推动资源开发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产业聚集相融合方向发展,为推进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回全国其他12个试点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柴达木地区已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枢纽地位和基础保障能力较过去有了很大提升,面临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性产品短缺、地区间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等有利机遇;另一方面,受资源配置低效、综合开发能力不足、产业融合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本技术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运转协调机制和思想舆论氛围。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海西加快发展工业、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试验阶段和起步阶段。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禀赋优势、现有工业基础和交通区位条件为依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核心,以建设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调控、企业参与、市场引导相结合,逐步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力争在2015年前后将柴达本地区建设成为青海循环型工业示范区,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与运行机制,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成一批结构合理、组合优化、配置高效的产业集群,使柴达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明显降低,废物排放明显减少,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实现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经济发展模

式,为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初步设想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基本思路是,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区四园。

(一)依托交通干线。就是要紧紧抓住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的新机遇,在实现国道109、215、315线和地方公路干线等级化和黑色化的基础上,实现公路、铁路与资源开发地的连接,形成以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为结点的南达、西连新疆、北接甘肃、东通西宁的交通网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加快支撑电源和专属供电区电网建设,形成330千伏输电线路环形网络,完善电力网架结构,尽可能使大电网覆盖重点资源开发地。在此基础上,选择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充分依托交通干线和其他配套基础设施,把各个园区、矿区紧密连结起来,促进资源向条件适宜的地区集中,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围绕优势资源。就是要立足于现有资源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加速产业链的延长,加速优势产业集群的培育,加速产业布局的优化,引导优势资源向工业园区、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集中,推动资源开发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力争在资源赋存与特色产业的结合上有新发展,在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换上有新突破。

(三)培育特色产业。就是要依托现有工业基础,把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放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比较中发现特色、突出特色,在调整中抓住重点、培育优势,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构建具有海西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当前,重点要培育发展四大特色产业:一是油气化工产业。要坚持油气并举,扩大规模,在逐步提高原油加工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甲醇、尿素、复合肥、聚氯乙烯、二甲醚、甲醛、醋酸等油气下游产品,布局建设乙烯项目,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丙烯等烯烃生产能力。加强原油加工过程中副产物、废弃物(如沥青、渣油)的再生利用。积极推进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的融合发展,搞好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气平衡,发展PVC、复合肥等下游产品,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建成青藏高原现代油气化工产业基地。二是盐湖化工产业。要以发展化肥工业、无机盐化工、氯碱化工为重点,大力开发以钾、钠、镁、锂、硼、锶等元素为主的多种高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着力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加工增值水平。加快钾肥生产过程中废弃资源的利用工作,利用盐湖“老卤”发展无水氯化镁、氢氧化镁、金属镁等产品;利用钾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钠发展纯碱、烧碱、氯酸盐等产品:利用纯碱生产的废液发展氯化钙产品。大力发展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钾、复合肥等下游产品。积极推进盐湖化工工业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盐湖化工产业基地。三是黑色、有色金属及冶金工业产业。要加强对铅、锌矿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在解决盐湖水氯镁石脱水工艺和高效电解镁生产工艺等关键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电解镁与镁合金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快肯德可克、野马泉、尕林格等铁矿的开发,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和回收率,综合回收金、银、锌等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逐步构建铁矿开采―生铁冶炼―还原铁生产产业链,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四是煤炭及煤化工产业。要努力改进煤炭开采工艺,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抓好矿区的环保工作,及时进行地质环境和生态恢复,兼顾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积极有序推进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构建“煤炭开发――焦炭及焦油深加工”综合利用的煤――焦――化一体化产业链,以及“煤化工――盐化工――建材”产业链,支持引导煤焦油精细化工、煤炭制甲醇及甲醇系列产品、烧碱、纯碱、聚氯乙烯等下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煤化工与盐湖化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海西工业发展新的支撑点。

(四)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紧紧围绕全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从资源、能源、环保、管理四大领域着手,落实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企业循环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三大重点任务。在资源领域,以综合开发为前提,以有效配置为手段,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核心企业为重点,加快构筑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链的相互融合,促进企业之间形成原料、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实现资源的减量投入、集聚生产和循环利用。在能源领域,抓好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勘探开发,同时调整和优化园区能源供需结构,推进园区能源设施的大型化、规模化,同时抓好电力供应、供热蒸汽、循环水等的综合配套,推行集约型能源消费模式。在环保领域,突出抓好企业的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城市及区域中水回用系统,促进再生资源向产业化发展。在管理领域,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和效率,调节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要坚持实行渐进式的循环经济推进策略,努力体现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在企业层面,以工业企业为主体,以开展清洁生产、加强工业废料的二次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加快建立一批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循环生产的循环经济型企业,构建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在产业层面,以工业园区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生态链;在此基础上,实现由企业、园区的小循环向产业、社会的大循环扩展,着力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循环经济体系。

(五)建设一区四园。就是要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和“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依据柴达木地区资源分布状况、现有工业基础、交通干线布局和外部配套条件,在西部经济区规划建设格尔木工业园和大柴旦工业园,在东部经济区规划建设德令哈工业园和乌兰工业园,形成若干有支柱或优势

产业支撑、有大型骨干企业引领、有能源和资源保障的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聚集,促进园区资源共享和产业融合,带动下游项目和关联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框架。要依托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共生组合,通过企业间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交换、能源和水资源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共享,来实现产业的聚集,形成以“一区四园”经济核心区为主导的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一是要以格尔木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油气、盐湖、黑色及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格尔木在铁路、公路、民航、油气管线布局中的枢纽地位,以石油天然气工业小区、盐化工业小区、冶金工业小区为支撑,加快建设格尔木工业园。要充分利用格尔木周边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着力构建油气化工产业链,规划建设年产30万千瓦燃气电厂、50万吨炼油扩建、90万吨天然气甲醇、123万吨尿素、20万吨醋酸、20万吨二甲醚和30万吨甲醇汽油等重点油气化工项目,建成炼化工业小区,并以此辐射带动格尔木、冷湖、茫崖等地的工业发展;要以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湖资源综合开发为依托,着力构建盐湖化工产业链,规划建设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东西台吉乃尔湖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等重点盐湖化工项目,建成盐化工业小区,并以此辐射带动格尔木、茫崖、冷湖、大柴旦等地的工业发展:要以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索拉吉尔及等周边地区铁矿、铜矿等黑色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着力构建冶金工业产业链,规划建设年产200万吨还原铁配套1D0万吨高炉气甲醇、50万吨高炉气甲醇汽油项目和30万吨铜、1万吨钼、200吨钴、20万吨粗铅、10万吨锌冶炼等重点冶金项目,建成冶金工业小区,并以此辐射带动格尔木、都兰及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二是要以德令哈周边丰富的盐、石灰石、煤炭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德令哈在资源组合上的地缘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以270万吨纯碱及其下游开发项目为龙头,着力构建盐碱化工产业链,加快建设德令哈工业园,规划建设年产270万吨纯碱、60万吨烧碱、60万吨PVC配套90万吨电石、100万吨氯化钙、10万吨碳酸锶及锶系列产品开发等重点盐碱化工项目,并以此辐射带动德令哈、乌兰、都兰、大柴旦、冷湖等地区的工业发展。三是要以乌兰周边丰富的焦煤、盐湖资源为依托,以推进煤化工和盐化和盐化工融合发展为支撑,着力构建煤化、盐化产业链,加快建设乌兰工业园,规建设年产600万吨洗精煤化、300万吨焦化、10万吨煤焦油、30万吨煤气甲醇等重点煤化工与盐化工项目,并以此辐射带动乌兰、天峻等地区的工业发展。四是要以大柴旦周边丰富的煤炭资源、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以培育壮大煤化工及煤电产业、盐湖化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为重点,构建能源、煤化、盐化产业链,加快建设大柴旦工业园,规划建设年产1200万吨原煤、100万吨煤气甲醇、15万吨电石、10万吨精化制硫化碱、5万吨硼酸等重点项目,并以此辐射带动大柴旦、冷湖、茫崖等地的工业发展。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环节和保障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重在实践,重在行动。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服务、搞好规范,统筹兼顾、狠抓落实,把政府支持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推动循环经济在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起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一)转变思想观念。要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辩证地认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辩证地认识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要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设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破除狭隘、封闭的属地观念,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牢固树立“全州一盘棋”的思想,充分认识循环经济在带动区域发展中的联动效应,充分认识工业园区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集聚效应,充分认识产业链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连带效应,按照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局发展,支持好、服务好、协调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园区建设。

(二)加强规划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是海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使总体规划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培育、有利于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围绕“一区四园”规划重点项目,力求在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过程中贯彻和体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督促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研究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工业园区在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区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三)制定配套政策。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来支撑,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要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导向,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投资等手段,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建立以经济调节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控机制。要抓紧研究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以解决利益调整分配问题为重点,制定并实施资源异地流动办厂、重要资源比率税率调整、科技扶持及废物利用等方面的财税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要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各级政府投资的重点支持范围,在基本建设、地质勘探、企业控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及地质勘探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要积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制度,确保循环

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四)强化科技支撑。循环经济必须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为基础。没有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支撑。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心环节,根据海西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领域,制定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省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对关键控制性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力度,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尽可能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治理成本,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和产业链条之间的链接技术体系,提高循环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发挥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同省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联合协作,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方法贯传到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中,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

(五)构建协作机制。循环经济是以系统整合、循环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开展“废弃”与“资源”互补的多赢协作,需要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构建互利合作的协调机制。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要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制度,并根据社会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利用率,进而实现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要依据资源条件、环境容量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资源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产业,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依托核心企业的强大辐射作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循环工业产业链。要坚持开放开发、联合协作、优势互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争取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和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促进招商引资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并重转变,从引进一般性的资源开采、产品初加工项目向引进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项目转变,加快形成选商选资的新机制,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充分依托青藏铁路的枢纽带动作用,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协作与沟通,积极探索建立矿产品加工转换基地,拓展与等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管好、用好青藏铁路,实现区外资源区内加工,在相互交融中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六)抓好项目落实。项目是引进资金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项且建设为支撑,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目标,抓紧规划、论证、建设一批产业关联性和延伸性强、对特色产业拉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确保项目在建一批、新建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结合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和开工一批能够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产业项目,促进重点企业联合互补发展、相互协调配套。要紧紧围绕全州“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责任落实,加强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资源配置、产业布局、资金投入及项目审批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在建项目尽早发挥效益,确保新开工项目如期建成,确保上游项目和下游项目衔接配套,确保资源纵向延伸项目与横向联合项目同步推进。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等环节入手,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抓紧研究制定一批符合区域产业布局、又有一定投资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和特色项目,切实发挥重点工业项目和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七)加强地勘工作。要着眼于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瓶颈问题,把加强地勘工作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商业性勘探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加大地勘投入,提高基础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为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资源保障。要围绕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的工作目标,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循环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矿产资源,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要矿种、重点矿区的地质勘查中,加大对东昆仑、柴北缘等重要成矿带以及油气、煤炭、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增加资源探明储量,力争在重要区域和重要矿产上实现新突破,提高资源勘查储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

(八)强化组织领导。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强化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切实解决好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等问题,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机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将循环经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意见和实施方案,抓好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切实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使各方面的工作都能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来推进。循环经济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层面,涉及计划、经贸、财政、环保、科技、税收、工商、国土资源等各个综合职能部门,要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扎扎实实地解决好项目审批、资金投入、银行信贷、政策保障、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梗阻问题,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改进干部考评机制,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做到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上一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德令哈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下一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乌兰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