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时间:2022-07-16 04:34:0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性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海西要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坚持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海西用大量的资源消费支撑了GDP的快速增长,如果今后海西的发展继续沿袭“资源―型―产品―废弃物”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供给就很难持久。随着纯碱、氯碱、焦化、铁冶炼等一批大工业项目的相继建成和投产,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日趋突出。总体上看,当前,在海西投资的企业普遍存在4低问题。即:资源产出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这一问题在石油天然气、盐湖、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和领域尤为突出,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海西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国家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已成为青海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与全国其他12个试点产业园区相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上都处于明显劣势。作为全国面积最大、产业发育程度最低、基础条件最差的试点产业园区,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已成为海西“十一五”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十一五”时期,海西必须坚持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和柴达木新兴工业基地为目标,以特色优势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为依托,加快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着力提高资源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资源开发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产业聚集相融合方向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由原料输出型向精深加工型、由资源主导型向循环经济型转变,努力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约束力,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彻底抛弃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搞工业化的“粗放式、野蛮式发展”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美化环境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在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工程配套、项目建设过程中努力体现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设和示范园区建设,切实加强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废料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搞好城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建立和完善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科技攻关、土地出让、资源补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工业产业链,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典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

一、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一区四园,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组织专家学者认真研究海西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从宏观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统筹循环经济发展的全局。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延伸产业链,合理开发各类资源,使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工业和资源产业相互匹配、协调发展。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理念,引入环境友好技术(防治环境污染、生态环保与恢复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等),建立资源二次配置机制,引导资源开发企业采取合作、联合经营等方式,由分散开发向集约开发、小型开发向规模开发转变,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层次,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能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强化政策导向,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相关政策未出台之前,先行制定地方优惠政策,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政策体系,努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支持。二是制定消费环境保护政策,完善消费税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鼓励推广使用中水回用技术,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促进社会化的良性循环。三是调整和完善有利于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四是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尤其是针对尾矿、难采矿、低品位矿和伴生开发利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五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

三、加强废物回收利用,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点工作。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全面推进居民特别是城镇社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规范再行资源回收市场,鼓励企业和个人从事废物回收,根据回收物分布情况规划建设新的加工企业,对其给予税费减免优惠,促进回收物资的加工使用和有效利用。各市县行委均应结合本地实情,开展单项或者多项的循环经济试验,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效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合起来。推行全社会节水、清洁生产、垃圾分类收集、绿色消费、城市交通使用清洁能源、居民和公共场所使用绿色照明设备、使用新型建材建设和改造住宅区,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品加工业以及新兴的旅游业、服务业等,都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广阔天地。推进县域循环经济,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化肥和农药用量,推广使用有机肥料,生产更多的安全优质农产品;要以县为单位,整合现有品牌,实施整体推动战略,对土壤、水、大气和主要农产品进行全面检测,以检测的数据为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确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五、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没有技术支持,就不可能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循环经济技术就是把各种废弃物质都一用于再生产过程的技术。要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一是加强循环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对重大技术项目要组织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并在资金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二是对技术开发和创新者实行奖励政策。三是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四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五是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围绕资源开发培养、引进、使用好各类人才。

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干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提倡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使公众自觉自愿的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全面普及循环经济基本知识,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纳入教育范围。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构建和谐社会上来,在发展思路上逐步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一意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倾向。引导全社会树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上一篇:对以建设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 下一篇: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