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自诊”之我见

时间:2022-04-25 01:41:44

广州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身体不舒服时,高达56%的受访者不去医院看病而是选择“自诊”。有病不去医院!这不是“讳疾忌医”吗?连富裕地区的百姓都有过半数者靠“自诊”熬病,那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百姓呢?本期请大家谈谈对此话题的看法,做法,有何解决此问题的良法?

张伟杰:讳疾忌医是因“怕”字当头

在现实生活中,有病而不愿去医院者大有人在。原因在哪儿?我认为主要是“怕”字当头。

一怕花冤枉钱。如今的医院,虽然“专家”较多,但也有些人“望闻问切”的水平很差,诊病基本上靠仪器和试剂,如果仪器和试剂帮不上忙,便束手无策了。对患者来说,花了钱而看不了病,还不如不花。我有一位邻居,因右腹剧痛曾到某医院就诊,先后挂了普外科、泌尿科、肾内科、消化科、皮肤科、脊柱科的专家号,用X光机和B超机把五脏六腑查了个遍,谁也说不清是啥病。直到几天后腰间长出疱疹,才被诊断为“带状疱疹”。然而他已花去各种费用上千元。他追悔莫及。

二怕增加心理压力。去医院看病,医生对患者的病情通常夸大其辞,说患者的病怎么怎么厉害,得采取什么什么办法,否则将产生如何如何的后果。即便是医生照实说,有的患者仍感到承受不了,精神上变得紧张起来,心理上增加很大压力。更怕的是医生诊断失误,把“炎”说成“癌”,必将使患者及家人心理压力大增。我友余某几年前因鼻塞在某医院“专家”会诊,确诊为鼻窦癌晚期,当时患者及家人十分焦急,连续多日寝食难安。后到某权威医院复查,确认为一般炎症,才知道是虚惊一场,白添了许多华发。

三怕费用高。医院里的药费比外面药店的通常要高出许多,如几元钱的感冒药,一些医院竟卖到几十元。有一些处方药价格高得简直离谱。再一个就是检查费高。你只要进医院,医生通常会让你做检查,凡能沾上边的仪器和试剂都要用一遍。第三个就是住院费高。只要住院,就少不了护理费、诊治费、床位费、卫生费、输液费,等等。有些医护人员还特别热衷输液,输液总是“就高不就低”,首选高价位药物治疗,这样可获得更多奖金或回扣。我曾因病住院20余天,每天费用少则四五百元,多则近二千元。

面对以上“三怕”,人们常常望“诊”莫及,敬而远之,干脆就讳疾忌医了。

杜小强:自我安慰的诊疗不可取

我曾在杂志上看过这样一则笑话:三人比阔,甲:我天天山珍海味!乙:那算啥,我隔三岔五逛欧美!丙大笑:二位尚未脱贫,我有病敢上医院!甲、乙闻后自叹不如。这虽是一则笑话,但我看后却笑不起来,我有一种悲哀感。昂贵的医疗费就像是一座大山,让众多病人只能驻足在医院的大门外。不可否认,这是导致“自诊”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我认为“讳疾忌医”主要是我们的心理作用在作祟。

中国人大都是爱面子的,有时面子比命还重要,所以身体不舒服就硬撑着,实在顶不住了,就去药店随便买点药吃吃,让自己心里踏实一些,安慰安慰自己。如果为了这点小病就去医院,大家会认为你不够坚强,太柔弱了。这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还有就是中国人比较含蓄,不喜欢把个人隐私轻易的告诉别人,所以经常隐瞒自己的病情,宁愿自己受罪也不愿暴露阴暗面在别人面前。最可怕的就是当一个人不相信医生,对医生的医德产生怀疑时,这就很难改变了。有些人经常会说,进了医院没病也会把你看出病来,小病也会把你看出大病来,所以宁愿相信自己没什么大碍,也不进医院。说实话,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不过并不普遍,大多数的医务人员还是有着良好的医德的。人是有区别的,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得位考验。但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人低劣的素质而拿自己的身体去赌气,对于缺乏基本医学知识的我们,这样做无疑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自诊”的流行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更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任。不管你是年富力强也好,老当益壮也罢,当疾病真正来临时,你那些所谓的资本都不堪一击,一旦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只会让你抱憾终生。在此,我呼吁大家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千万不可“讳疾忌医”。

张成富:“自诊”或就医,应据具体情况而定

有病不去医院,这是不是“讳疾忌医”?对此,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自诊”还是去医院就诊。

我今年76岁,是一位离休干部,生病了去医院治疗,治疗费是不成问题的,但我生病了一般还是“自诊”,必要时才去医院就诊。我离休10多年来,一直订阅《中国老年》、《祝您健康》等报刊杂志,从这些报刊杂志中,我学到了不少医疗知识,学到了不少养生保健的小窍门。我把这些文章分门别类的剪贴成册,编上目录,共有12本之多,平时,身体不舒服时,我就用这些知识来进行自治实践,效果还挺好的。比如,伤风感冒,我就吃两粒伤风胶囊或扑热息痛片,有时加两粒病毒灵:咽喉发炎吃两粒罗红霉素胶囊:又如,身上疖疮初起,我就及时擦些碘酒,第2天疖疮就消去了;遇上腹泻,我就用两粒氟哌酸胶囊或黄连素片,基本上是药到病除……时间久了,我也就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自我治疗的方法,平时的小毛小病基本上不需要到医院去就诊。我在家里设置了一个家庭小药箱,备了一些治疗常见病的药,这样既可及时治疗疾病,节省许多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又可避免去医院治疗的各种麻烦和痛苦,这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不管怎样,“自诊”也是有范围的,因为自己不是专业的医生,对一些疾病的诊断不可能十分准确,即使是医生自己,也不能包治百病啊!遇上一些疑难杂症或“自诊”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得到医院去检查、治疗。2005年4月,我出现了大便带血的情况,开始时我以为是痔疮又犯了,可用遍了治疗痔疮的中药、西药,都解决不了问题。我一琢磨,这病不可轻视,得赶快到医院去。经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幸好尚处于早期,于是立即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又做了几个疗程的化疗,现在我的身体已恢复健康。倘若那时我一味坚持“自诊”,那只会使病情恶化,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因此,我认为如果自己具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对一些常见病可以自诊自治,对自己没有把握的或自我治疗效果不好的,要及时到医院去就诊,千万不可“讳疾忌医”。

龚国齐:“自诊”可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小医院的药价虚高的现象颇为严重,群众普遍感到“看病难、看病贵”;与此同时,平价药店也在全国范围迅速发展,许多人

生病时不再去医院就诊。而是选择“自诊自疗”,自己去药店购买药物治疗疾病。事实上。只要我们多掌握医疗知识,重视用药安全,认真慎重对待疾病,对一些常见病,特别是像感冒、腹泻、皮肤病、慢性病(需在医师的指导下),在药店购买OTC药物进行自我药疗,是既科学安全又经济实惠的治疗。

“自诊”包括自我诊断和自我用药,是自我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自我保健的重要形式。根据本人多年来自诊的体会,认为现在可以在附近的平价药店很容易购买得到急需的OTC药物,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治疗和预防,基本上免除了到医院排队挂号、检查、诊治等繁琐程序,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就医的经济负担。在2005年中国自我药疗发展国际论坛上,有关专家认为:自我药疗的发展与推行,可以及时治疗人们的轻微疾病或慢性病,促进群众的自我保健行为,增进公众健康,降低就医成本,节约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减轻对医疗卫生系统的压力,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我认为群众这种“自诊自疗”的现象,不能一概说成是“讳疾忌医”,更不能说是“熬病”了。

孙宇亮:居民“讳疾忌医”是一种社会病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是广大百姓平日里常说的一句话。然而,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个头痛脑热的。可去医院看病,那里经常是人满为患,往往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而且现在的医药费真是让人看不懂,一个感冒都要花费上百元。目前的科技水平如此发达,为啥这医药费就是降不下来呢,而且看病不比其他,连个还价的机会都没有,医院说多少就是多少,宰你没商量。老百姓看病一是耗不起时间,二是花不起高额的医疗费,这才导致了“讳疾忌医”现象的出现。

可见,过半居民“讳疾忌医”并非有意与自己的身体过不去,而是这看不懂的费用令他们望而却步了。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医疗消费支出已经成为继住房、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但是无论如何,过半居民“讳疾忌医”,不敢去医院.绝对不是正常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病。它警示我们,当今社会的医疗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实现国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还任重道远。医疗资源结构失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逐利明显、医疗市场监管不力已成为阻碍医疗体制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使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正是这种扭曲的医疗体制,才是当今居民“讳疾忌医”的罪魁祸首。在这中间广大百姓是弱势群体,是最大的受害者。

要解决广大弱势百姓的就医问题,当务之急,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查处医疗体制中的腐败问题,突出医院救死扶伤的公益性质,建设一批平价医院、惠民医院,将医疗费用降到合理水平。

王玉宝:多学医学知识,方不“讳疾忌医”

我本人几乎没有去过医院,并不是身体好,小毛小病的不适、不舒服时常有,而是怕去医院。为什么?怕事情复杂化了――很简单的疾病,可能被医生的左一个检查右一个检查,弄得增加了心理负担,旧病未除又添心病。而且有不少检查的本身就是对身体的一种伤害,检查的结果又不是那么可靠,有时越不可靠的越要去做进一步检查去排除,或增强诊断的说服力,结果是检查、化验越多,越是“云里雾里”。

不过,本人清楚讳疾忌医的做法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所以我想我们应学会如何去看医生,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对疾病的诊治。在看病前,应明确要去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和医生沟通,交流,有哪些检查是要做的,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检查结果说明什么,要不要再复查一次排除不真实的结果,治疗此病需要哪些药……这样才胸有成竹,不至于盲目求医,不打无准备之仗。咱们自己对自己应负责,可以拒绝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责任心要有知识做保证,我们的知识哪里来?平常可多看医学科普报刊杂志,上上网查查相关知识。另外,和买东西时货比三家一样,看病时也多跑几家医院,多听听医生的说法,如果医生的意见趋于一致,则是真实的、可靠的。

方 舟:医疗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当前,“自诊”现象的大量出现,决不能说是因为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极大地增强了,自我治疗达到了相当水平,常见病的诊治不再需要医生了,而是由于目前的医疗体制极其不合理,造成了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这不仅不利于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当前,优质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三级大医院,其医疗水平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不过,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普遍偏低,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各家医院都在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但政府的资金投入并没有相应增加,相反,政府投入的比例还在不断下降,医院大多需要自收自支,沉重的经济压力迫使医院只能将社会效益暂时放到一边,转而注重经济效益。而且,由于目前的体制下医务人员的智力劳动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以药养医的现象大量存在,并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尚难获得改变。这就让一些人有机可乘,出现了“红包”“回扣”“过度医疗”等有辱医务人员形象的丑陋行为,导致人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患纠纷不断发生,这也导致了“自诊”现象的出现。

今天的中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过窄,不享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在城市中占44.8%,在农村中占79.1%,两项相加,有约8亿人不享有任何医疗保险。不少比我们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公民是普遍享有低水平的医疗保险的,而我们这里却没有,因此,应加快建立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体现社会公平。

此前,国家相关部门对“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和“医改总体上是不成功”的总结反思,让其意识到医疗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认为应当坚持医疗服务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质不变,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管办分离,加大政府投入,改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同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全民低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切实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引导药品合理定价;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杜绝“红包”“回扣”现象。如此,才能让老百姓放心就诊,才能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才不会“讳疾忌医”。

上一篇:乳腺癌,女人胸口永远的痛 下一篇:体验加拿大的环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