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时间:2022-04-24 10:27:30

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和谐发展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人格,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大方面。这些倾向和特征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交互联系的。它们既同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素质一起综合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又给人的其他各种素质打上人格的印记,使之具有个性特色。人格自身是一个系统,它有自身的层次结构,表层结构表现为品德、爱好、信念、理想、意志、情趣等等,深层结构表现为性格、气质、风格等等。普通教育开设的各门学科中,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它和学生人格的形成从一开始就紧紧连在一起。

一、传统语文教育与人格的培养

追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化的教育。最早的教学著作《学记》中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大学》中的“仁”“敬”“孝”“慈”“信”,其实质上都是一种人格教育,他们是将这种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近代语文教育同样是专注人格发展的,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六月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三册第一课《读书》:“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读书”是为了“成人”。在白话文运动中,采用白话文教学,其原因之一是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要符合学生的性情。陈子褒的弟子冼玉清在评论其师为何早在1898年就提倡白话文时说:“先生注重蒙学,以为此乃教育基本工作。故提倡白话改革文言,亦欲使童子声入心通,易领会易进步,勿窒塞其性灵耳。”符合学生的性情,顺应学生的习性,正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对健全人格的认同与发展,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至少他们已经意识到人格培养对于教育重要性。

二、语文教育的“科学化”与个性发展的弱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改和各种实验的呼声很高,有力地反对教条和经验主义,强调用自然科学实证方法来研究语文教育,在研究方法领域反映出“科学主义”的影响,而忽视了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与评价,有的只是选择与判断,拆散与组合,分析与比较。教师的理智分析解剖只是在“灌”观点,忽视了对人心灵智慧的开发,忽视了对人个性人格教育培养及独立精神的养成。正如钟启泉所说的:原有的教育“追求标准化的答案与思维模式,在教学中追求单一化与‘一刀切’,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需要;注重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训练,学校中流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使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学校也成为戕害人性的场所”。

三、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回归与发展

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最新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添的目标要求。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体现,也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语文教育再一次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的。人们认识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人格在其深层次上是能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和人格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正确。任何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课时,都会将自己的一些观点贯穿在教学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所贯穿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平等观点、民主观点、法制观点等等都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树立高尚人格的。

2.方法科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要应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更多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韩军先生说过:“科学的引导方法能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的目的。

3.情感高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涉及评价、褒贬相关的各种人物,或是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或是卑鄙的行为、堕落的道德,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人格的培养。

语文教育中,语文能力和人格的融合还体现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敢于突破陈旧的观念,敢于超越落后的意识,敢于变革腐败的现象,这与人格的关系是极大的,也与人的情感、道德、意志、信念有密切的关系。在语文教育中鼓励学生创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培养献身的精神。现代教育理论中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格的融合,表明了在语文教育中培养人格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这种可行性首先表现在发掘教材的个性。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练,学生只有体察到这些个性特色,并在有所感悟的同时,使自己的个性得到丰富。

教师应该打破那些僵化的教学模式,尽力地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突出“个性”美,而不是动辄从政治思想、时代背景、艺术特色等角度去分析作品,给作品人物教条化。如在学习《爱莲说》一文时,有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独辟蹊径,对“淤泥”却大加赞赏,以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无闻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罪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有些学生则对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世俗风气所作的批判持相反意见,认为富贵有何不好,难道还要我们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学生们提出这些新的相反的见解,确实难能可贵,应及时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强创造意识,消除创造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人格。语文教育的个性化,还体现在要发挥教师的个性,其个性可表现于研读教材而产生的不同思想认识倾向,表现于教学方法而具有的创造特征,表现于教学目标、教学结构上具有审美的价值等等。教师个性的充分张扬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自然是深远的。

上一篇:谈《选读》的教学价值取向 下一篇:对母语不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