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意运用《内经》阴阳学说进补膏方的经验

时间:2022-04-24 08:46:12

摘要:陈意教授的膏方闪烁着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先辉,其渊源在于《内经》的阴阳学说。人的体质虽分寒体、熟体,但究其本质卖为阳虚、阴虚。虚劳虽有气血阴阳之别,旧疾固可包括曾经患有的各种疾病,但皆可概括成阴证、阳证。陈教授的膏方就是用足量的滋补剂,不足者,补之,或壮水之主,或益水之源,谨守病机,以平为期。故他的膏方能给机体带来阴平阳秘的和谐稳态,臻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

关键词:陈意;膏方;阴阳学说

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454-02

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医院中内科主任陈意教授,以其精湛的医术,起沉疴者不计其数。陈教授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医绝不会象无着的夕阳一样减少光芒。中医的源头虽无精密的仪器,但中医的理论卓越超前、非常神奇,而且各个朝代医家们的见解象金谷园里的花和叶递相繁荣。中医的出路就在于探源溯本,师古而不泥古,温故而知新。今介绍陈教授运用内经阴阳学说补膏方的经验于下。

1.膏方之旨阴平阳秘

从医多年,观察病的轻重,鉴别证的疑似,阅人多矣。陈教授指出许多患者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却根本不了解中医。内为忧虑所困,外被劳累所伤,而且违反四时气序,使贼风虚邪有机可乘。自稳调节的紊乱,导致了疾病发生发展。所以,他要用他的膏方来协调体内阴阳的平衡,而不是以消除外界病因为己任的。通过对全身各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的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使机体自身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从而达到阴乎阳秘的健康状态。

阴平阳秘,是一种和谐的动态,是老子所说的“冲气”,在西医学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对立统一;是下丘脑―垂体一靶腺所维持的内分泌活动的常态,是正常免疫应答引发的正常的免疫效应;是渗透压、酸碱度、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等的动态平衡。阴平阳秘使机体处于和谐的稳态,故能历久弥新,长传不息,永远无尽。

陈教授的膏方由足量的扶正补益药、适量的祛邪却病药、少量的健脾助运药及矫味赋形剂组成。但是主要的就是用足量的滋补剂。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或壮水之主,予滋润的甘露;或益火之源,予温暖的“少火”。谨守病机,以平为期。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虚不能制阳引起的虚热证,宜用滋阴以制阳之法,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人之元气虽有赖于微阳的煦养,但微阳之光,需要宁静的阴液的滋润。滋阴,蕴含着敛与静,潜移默润,蓄溢渗透,熏肤充身,使阳气如伏似藏,象有私意,又象有所得。即蕴其光,令阳气无浮动太过之虞。

阴虚,虚在何处?分心肺脾肝肾的不同。心主神志,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阴虚则心悸、盗汗、精神不宁、口舌生疮。肺朝百脉,乃五脏之天,肺阴虚,失于濡润,清肃之令不行,则咳嗽、咯血、失音、潮热等。脾主运化,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常见纳差、身倦、形瘦、口干、便秘、干呕、呃逆等。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阴虚则阳亢而头痛目眩,肝络失于濡养故胁痛、筋挛、麻木、脉绌急。肾主藏精,为各脏阴阳之本,肾水涸无以上荣,则齿摇、发槁、目糊、耳聋、眩晕,下无以强筋健骨、滋水行舟,故腰酸、膝软、便秘,内元以宁心安神,故神疲、梦多、健忘,外无以润泽,故肌肤干燥、面色憔悴。

“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且今时之人,膏梁厚味,内多积热。阴为有形,难成而易亏。阴虚火动,复灼其津。

金为生化之源,水为生生之本。养阴侧重肺肾二脏。养肺阴的药物如沙参、麦冬等,颜色大多为白色,滋肾填精之品如熟地、首乌等,颜色皆黑。润肺滋肾,使金水相生,则凝聚、滋润、内守而泉源不竭。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且临床多见气阴两虚证,故常配合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

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行,则折寿而不彰。”天的健运不息,是借太阳的光明,太阳失其正常运行,则阴霾晦暗,万物夭折。人体的阳气,犹如天有太阳一样,春光和畅,主生发。

阳气,包含着3层意义:①是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②是被阴液滋润氤蕴之中的阳气,③是运动的有能量的阳气。

阳虚,虚在何脏?心、脾、肾。何以不提肺和肝?《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曰:“诸气郁,皆属于肺。”故肺阳虚,临床十分少见。肝主疏泄,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主散,故其为病,以阴虚阳亢者为多,肝阳虚极少。

心主血脉,心率、心律、心力的正常有赖于心气和心阳的充沛,心阳虚则脉迟或结代,心脉瘀阻,心胸憋闷疼痛,倦怠,嗜睡。脾阳促进温运和升清,脾阳虚则水液不能布散,濡泄、水肿、纳呆,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故不用焉。腰为肾之府,肾阳虚则腰背酸痛,精关不固,气化不及,夜尿增多,且肾阳对各个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肾阳虚则全身的新陈代谢降低,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胖脉沉迟等。

上述阳虚不能制阴所致的虚寒证,宜用补阳以制阴之法,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则行阳化气,温通经脉,外散诸邪,内解寒凝,温煦推动,生生不息,是造化之机枢。

4.病案举例

陈教授常说,理论联系实际,方显示出学术的活力,故举例于下。

高某,男,76岁。年逾古稀,精血虚损,精者肾所主也,血者肝所藏也,肝肾不足,髓海难充,神明失养,头目为之眩晕,腰膝因而酸痛,两耳乃作鸣响,夜寝乱梦纷纭。精神疲惫,手足不温,苔薄白,脉细,此阴阳两虚之证也,治拟滋肾养肝,调补阴阳,资精血以培本元,充髓海而安神明。药用:制首乌200g,杜仲120g,怀山药200g,补骨脂120g,当归120g,生熟地各120g,枣仁120g,炙远志120g,山茱萸120g,茯苓120g,五味子12g,枸杞子120g,巴戟天100g,天门麦120g,麦门冬120g,桑寄生120g,怀牛膝120g,生龙牡200g,墨旱莲120g,女贞子120g,红枣300g,炙甘草60g,鹿角胶250g,龟板胶250g,冰糖500g,黄酒250g,炼成膏,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

陈教授选方用药,不拘一格,经方时方俱用。有小方如二至丸,轻灵可取,有重剂如龟鹿二仙胶、左归丸等,峻补堪鉴,且加巴戟天等于阳中求阴,阴阳兼顾。患者服后疗效明显,眩晕蠲,夜寝安,腰痛获愈,耳鸣得瘥。

人之体质虽分寒体、热体,但究其本质实为阳虚、阴虚。虚劳虽有气血阴阳之别,旧疾固可包括曾经患有的各种疾病,但皆可概括成阴证、阳证。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千变万化的起源。有阴无阳,若冬无夏,有阳无阴,若春无秋。陈教授以阴阳为纲,领悟自然界的变化,遥承宝贵的辨证思路,升华千年的实践经验,执简驭繁于各家之异处,寻求阴平阳秘这共性的原则。他的冬令进补膏方闪烁着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光辉,论理清晰,文词华美,用药精当。但他自己总说每一张膏方,不过是枝和叶而已,枝枝叶叶的渊源皆在于《内经》的阴阳学说,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故他的膏方能给机体带来阴平阳秘的和谐的稳态,臻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

上一篇:男子不育的两大病因及诊疗 下一篇:浙贝乙素及其衍生物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环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