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歌教学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24 03:22:11

浅析诗歌教学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贵州省仁怀市冠英中学,贵州仁怀564500】

【摘要】因为学生是初学者,积累诗歌的数量不足,经验不足,才需要老师给以规律和方法的指导,在诗歌最美的地方给以学生引导、点拨,强化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如果诗歌教学仅停留读读背背,讲讲大意或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简单层面上,就不可能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一味地强制记忆,更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引起他们的反感。

【关键词】语文;中学;诗歌;能力;教学

诗歌是综合各种艺术手法的文学形式,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由于它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形象鲜明,感情强烈,因此,在教学中应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但诗歌鉴赏在各种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属于比较难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每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涉及诗歌的题目越来越多。有些地区将诗歌鉴赏题目由原来的客观试题改为主观试题,把诗歌鉴赏定为阅读能力的较高水平,使考查形式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可见,诗歌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目前有不少教师对于诗歌教学存在一些偏颇认识。一种认为诗歌教学见仁见智,读诗无定解、无定法,所以诗歌没有法讲,另一种认为诗歌教学不能讲。美妙的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分析、品评,诗的意境就被破坏,诗的美感就被肢解,诗味儿也就荡然无存了。基于这样的认识,造成了在诗歌教学中简单处理,只强调读和背,不要视学生对诗歌的深体味,不重视对诗歌鉴赏的培养。

把握诗歌鉴赏艺术规律的共性,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知基然到知其所以然,这是诗歌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恰恰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还很欠缺,学生思想认识水平达不到一定高度,才更需要老师去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激发他们丰富的联想、想象,使他们受到诗歌的美,欣赏到诗歌的美,从而喜欢诗歌。因为学生是初学者,积累诗歌的数量不足,经验不足,才需要老师给以规律和方法的指导,在诗歌最美的地方给以学生引导、点拨,强化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如果诗歌教学仅停留读读背背,讲讲大意或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简单层面上,就不可能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一味地强制记忆,更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要搞好诗歌教学,教师首先要走出误区,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那么,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呢?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受

诗歌的语言最具有音乐性,因为诗歌从最初产生之时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三者合一的,后来诗歌脱离音乐,舞蹈而独立发展,其声音乐和节奏的美感特征不断得到完善。古典诗歌具有相当严谨、典雅的韵律美,现代诗歌也表现出更为自由的音乐律美。古典诗歌中采用四环往复的句式,现在诗歌中采用排比的句式,造成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这种音乐美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

读诗乃至背诗,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个教师经常做的事情,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播放录音或诗画结合或配乐朗诵等等,这些做法不仅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律和节奏、诗歌的音乐美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整体感受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入境,为诱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做充分准备。如果没有学生的反复诵读,诗歌的味道就减少了一半,学生的联想、想象就失去了情境,失去了条件。所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进而理解诗歌内容,反复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意象作为诗歌中形成意境的具体材料,作为体现作者情意的形象,它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钥匙,也是我们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依据,所以它在诗歌鉴赏中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了诗歌的意象,领悟意象所蕴涵的深意,及其所体现的情调、境界,才能真正地鉴赏诗歌。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突出强化意象的特点,以此来沟通意象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诗中的意象在学生眼前由模糊不清到逐渐丰富鲜明,最终达到感受诗歌形象、鉴赏诗歌的目的。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画面感比较强,让学生描述这幅画面并不难,但是要让学生联想、想象这首诗的决境,特别是透过写景俯到诗人的感情、心境就不容易了。教师必须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加以突出强化,启发感染,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这些意象。

诗中的意象――山、径、舟、老翁垂钓、江、雪,教师抓住“千山”、“万径”,让学生想象整个背景的广大辽阔、浩瀚无边;抓住“绝”和“灭”,让学生体会不仅辽阔,而且空旷,所有的山都没有鸟,所有的路都没有人,远离尘世,无比寂静。“孤”、“独”、“寒”也是体现意象特点的词语,同样需要突出强化:在一个辽阔、空寂的背景上,只有一船一人,不顾天冷雪寒,孤独地专心垂钓。让学生不仅想象老翁独钓时大雪弥漫、万籁无声的画面,还体会老人远离尘世、清高孤傲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诗人被贬的经历,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写诗的意图在于寄托自己的感情和理想人格。

诗歌教学中,如果不抓住突出意象特点的词语,不通过这些特点去丰富意象,体味意象,学生就不能真正领悟诗歌中的意境和内涵,也就谈不上鉴赏诗歌。相反,如果抓住意象,突出意象的特点,就能够激活学生的想象。诗歌意象的特点凸现得越具体、鲜明,学生的联想、想象就越清晰、生动,学生对意境的理解、把握也就越深入。

二、抓住诗眼,探求意蕴(意境)

学生在通过诗歌意象进行联想、想象的时候,有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明晰、由飘忽不定到逐渐定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使学生的联想、想象不是毫无方向的胡思乱想,而是依据诗歌文本的合理想象,从而避免学生错误地理解诗歌含义。

在诗词语言中,意象的组合可以完全不按照人们思维中的常理来进行。意象可以不用中间媒介直接拼合在一起,起连接作用的虚词也可以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蒙太奇是法语中的构建、组合之意,电影借用这个词表现镜头的剪接、组合)。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之间省去了连接的词语。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可以理解为乌鸦盘旋在枯藤老树之间,哀鸣声声,也可以理解为黄昏的乌鸦已经归巢,或者两种意思都有。诗人不想把读者的想象固定于一点,我们也不必把它讲死,因为恰是意象之间的不确定关系,留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但也正是因为意象的跳跃组合,造成了学生思维的阻断,给学生读懂诗歌带来比较大的困难。所以,在某些关键之处找到恰当的引发点,搭建诗歌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学生断开的思维架起联想的桥梁,激活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对教师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三、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激发学生恰当地进行联想、想象,除了让学生意象、诗眼以外,还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作者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经历,联系作者所处的社会北景以及作品的创作环境等,做到知人与知世,这也是诗歌鉴赏时必须有的联想,否则很难准确理解作品。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无非是写三峡水流之急,船行之快,是一首咏山水的诗,但如果这样理解,此诗就不会成为千古绝唱了。这首诗还有更丰富的含义,那就是表达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走到三峡、遇赦而返回时所作,因为有不久之前逆水而上的艰辛,所以遇赦归来顺流而下,才感到格外轻松喜悦。这种感情在诗里并没有直说,而是以轻松的节奏流露出来,喜悦之中还带有几分惋惜和遗憾。如果不了解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与心境,学生恐怕很难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董慧.浅谈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9(11).

[2]任玉霞.走出误区,读出一片天――初中现代诗歌教学“读”的研究[J].魅力中国,2009(22).

上一篇: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生活思维”的点滴认识 下一篇:谈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