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律疏议》中的自首制度

时间:2022-04-23 11:09:49

浅谈《唐律疏议》中的自首制度

作为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唐律疏议》在总结前朝定罪量刑原则和吸收立法技术的基础上,对自首的成立条件、处理原则作了详细规定。其中规定自首的律文有《名例律》第37、38、39、41条及《斗诉律》第353条。总体上,唐律中的自首制度可以分为两类:一般自首和准自首。

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

·前提条件:犯罪未发

《名例律》第37条首句 “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明确规定只要尚在未案发前,行为人主动向法定机关投案,表示其“今能改过,来首其罪,”故而“皆合得原”。所谓“犯罪未发”,是指罪案未被发觉。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官方未发现犯罪并进行追究。二是指没有人去官府告发。“若有文牒言告,官司判令三审,牒虽未入曹局,既是其事已彰,虽欲自新,不得成首。”即如果有人向官府告发且被受理,便属于犯罪已发,此时再去投案,只能作为自新处理而不能按照自首宽宥。

·形式条件:向法定官府投案

为充分发挥自首制度的作用,唐律对进行投案者和接受官府均作了细致的规定,允许投案自首可有四种方式:除了“身首”即犯罪人自己去官府投案外,还有三种自首方式:一是“遣人代首”,即犯罪人派他人代自己到官府自首。犯罪人与被派遣人之间“不限亲疏,但遣代首即是”。二是“为首”,指依法得相容隐之人以及犯罪人的部曲、奴婢等对犯罪人的罪行负有容隐义务的人,在犯罪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为犯罪人到官府自首罪行。三是“得相容隐者告言”,是指依法得相容隐者,在犯罪人所犯之罪未发之时将之告知官府。“纵经官司告言,皆同罪人身首之法。”对于这种告发,按照犯罪人亲身自首的法条同等处理。由于后三种投案方式皆是由他人到官府投案,因此要求犯罪人在被官府追捕时必须到案,方构成自首。律疏规定“其闻首告,被追不赴者,不得原罪”,“首、告之人,及馀应缘坐者,仍依首法。”如果犯罪人本人听说了有人代首、为首、相告言,但其本人在官府追捕时拒不到案,则对犯罪人不得成立自首。而对于代他自首、为他自首、告发者,以及其他应连坐的人,仍按自首处理。

《斗讼律》353条及律疏规定了接受投案的官府:“诸犯罪欲自陈首者,皆经所在官司申牒,军府之官不得辄受。其谋叛以上及盗者,听受,即送随近官司。” “但非军府,此外曹局,并是‘所在官司’。‘军府之官’……不许辄受首事。其谋叛以上事是‘重害’,及盗贼之辈……听得军府陈首。军府受得,即送附近官司。”即犯罪人自首必须向其所在地的主管官府以辞状陈诉,但不能是军府。军府的官员不得擅自接受自首。如果是谋叛以上的犯罪及盗窃罪,军府可以接受自首,但接受后应立即移送附近的官府。

·实质条件:如实、彻底交代罪行

唐律要求自首须从实尽首,不得对犯罪性质或者所得赃物数额有所谎报、隐瞒。对于“自首不实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 律疏解释说:“自首不实,谓强盗得赃,首云窃盗赃,虽首尽,仍以强盗不得财科罪之类。及不尽者,谓枉法取财十五匹,虽首十四匹,馀一匹,是为不尽之罪。”意即如果犯强盗罪劫得赃物,向官府称是犯偷盗罪所得,虽然如实交代赃物数目,但谎称了犯罪性质,是为“自首不实”,仍应依强盗打劫未得财物这一罪判处;枉法取财十五匹绢,自首称取财十四匹,还有一匹隐瞒不说,此乃“自首不尽”。律注称:“自首赃数不尽者,止计不尽之数科之。”对于隐瞒不报这一匹绢布,仍要对此进行处罚。如实交代的部分不再追究责任。故,当犯罪人犯有一罪时,须如实、彻底交代出全部罪行,才对该罪可成立自首。当犯罪人犯有数罪时,如果对部分罪行据实交代,则此部分罪行成立自首,对其余部分罪行则按常法处断。如果犯罪人因某罪行被发觉,后来主动向官府据实交代尚未被发觉的重罪行,那么对重罪成立自首,如果在被官府推问审讯中供述出其他的犯罪事情,对其他罪行亦可以成立自首。即律文所言“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即因问所劾之事而别言馀罪者,亦如之。”

·消极条件:非属不适用自首的犯罪

据《名例律》37条载:“其于人损、 伤,……于物不可备偿,……即事发逃亡,……若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 并不在自首之例。”因此,成立自首必须排除以下几种特殊罪行:

1、于人损伤:杀伤之罪

“于人损、伤”是指杀伤之罪。“损,谓损人身体。伤,谓见血为伤。”由于杀伤是对被害人的身体造成实际损害,而这种损害不是自首能消除的,所以实施该种犯罪后不得自首。律注曰“其于人损伤,因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仍从故杀伤法。本应过失者,听从本。”即犯杀伤罪而自首的,仅免除引起杀伤行为的犯罪,杀伤罪仍依杀伤之法论处。过失杀伤的,依过失杀伤之法论处。律疏举例道:“假有因盗故杀伤人,或过失杀伤财主而自首者,盗罪得免,故杀伤罪仍科。若过失杀伤,仍从过失本法。”如果因盗而故意杀伤人,或过失杀伤财物主人而随后自首的,免除盗罪,故意杀伤罪不免除,过失杀伤的,仍依过失杀伤之罪论。

2、于物不可备偿:盗窃、毁损无法复原之物的犯罪

所谓“不可备偿之物”是指“私家不合有”的如皇帝玉玺、官府印章、鱼符、旌节、皇帝诏敕、官府公文书、官府盔甲、弩弓、各种旗帜、禁止民间使用的武器等。“私家不可有,是不可偿之色”,这些物品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果犯罪人毁损此类物品,无法进行赔偿或复原,因此不在自首之列。但是如果“本物见在首者,听。”对于这些物品,能带原物到官府自首的,可依自首免罪之法。因为原物在,尚“可偿”,故能“同免法”。“原物在”与否是此类犯罪能否适用自首的关键。

3、越度关:越度、私度之罪

根据律疏,“度关有三等罪:越度,私度,冒度”。越度,指不由官府所设定的关口而从两侧偷越出境;私度,指没有过关凭证,私混出境;冒度,指冒用他人凭证,蒙混过关。对于越度、私度,“自首不原”; 冒度之罪,“自首合免。”

4、奸罪:奸污良人

律注解释:“奸,谓犯良人。”“若奸良人者,自首不原。”规定中没有任何关于奸奴贱方面的内容,可以推知,这里的奸罪仅指对良人的奸污。如果奸污的不是良人,是地位低下的奴婢,则不受此限,可以适用自首。这一规定带有浓厚的封建社会等级观念色彩。

上一篇:泛时尚概念加盟 下一篇:周颖:借鉴循证设计重科学讲理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