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的“逆袭”?

时间:2022-04-23 08:24:11

硬件的“逆袭”?

映趣科技联合创始人王小彬现在成了空中飞人:一周时间在北京,一周时间跑深圳。令他奔波的原因之一是,8月8日的智能腕表inWatch会已经临近,但直到此时,还未有一款最终版本。众多功能还未确定,这其中既包括表带的选材、外壳颜色等外观细节设置,也包括软件方面用户界面的最终功能整合等等—如此进度,着实让人为一周后的会捏了一把汗。

但在王小彬看来,时间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他与深圳众多代工厂有着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两年前inWatch立项之初,王小彬就能做到“产品改进一个细节,就生产出一款inWatch模型”—对于不熟悉深圳代工厂的创业者,这几乎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情,他们往往因为制造量小,而无人接单。

inWatch能得到如此优待的原因很简单—在硬件方面时间做得够久。2010年,王小彬就投资成立了一家硬件产品策略公司,制造手机、投影设备。

所以,王小彬做inWatch的最大原因及优势是,它脱胎于典型的深圳硬件制造企业—靠代工起家,网罗了加工制造产业链上的众多合作伙伴。而通过与这些硬件商打交道,王小彬能随时掌握国内、国际上相关最前沿信息。而inWatch 的开发灵感也遵循此道:2010年,iWatch被众多人揣摩将会是苹果下一个硬件创新。这让王小彬嗅到了“风向”。

“如果其他公司有了一款硬件,我们会参考,然后运用我丰富的硬件制造经验再加工生产,靠硬件占领市场。”王小彬对《时间线》说。

好时机?坏时机?

王小彬认为,2013年,可穿戴进入了一个历史时期:谷歌眼镜的问世引爆了这一概念,同时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的支持下,众多小型创业者涌入这个领域。而在互联网发展到已没有太多可挖掘新模式的情况下,一些投资人也开始密切关注可穿戴。

与此同时,inWatch的研发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相比2011年的原型,它已缩小了一倍左右—虽然仍然不算小。王小彬认为,这时融资会与市场风向契合,利于inWatch后续研发。但具体能拿多少钱,做多少事,他也没有太多底,他目前想到的商业模式只是:至少一年内,靠卖硬件赚取毛利。

2013年3月初,王小彬开始接触国内的一些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曾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与50名左右的投资人见过面,但结果却发现,大部分人持观望态度,30%有意愿投资,10%则完全不看好。

北极光创投副总裁吴峰就是10%中的一员。“吴峰认为可穿戴硬件有发展,但现在的时机不合适。”王小彬对《时间线》说。40分钟的见面时间中,王小彬展示的样机和计划书几经被吴峰打开、合上,最终吴还是认为inWatch发展空间不大,“看看再说”。

不被投资人认同虽然有些令人沮丧,但却在王小彬的意料之中。吴峰认为,硬件没有门槛,同质化竞争严重。但王小彬却反驳,硬件最大的门槛是元器件的契合度和精细度。“IDG投小米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手机的元器件都是最先进、最前沿的。”

目前他也在搜寻能为inWatch提供最先进元器件的代工商。听说苹果有0.3毫米的可弯曲屏幕后,他也联系到全世界4家能生产这款屏幕的厂商之一,请求为其供货。

硬件为王

王小彬的产品思路与众多创客不同,他认为硬件是基础,其后再有软件。但这其实正与其所推崇的“小米先有米UI再出小米手机”的商业模式相悖。而这很大程度上也源于王小彬固有的硬件思维。与软件开发者做硬件的套路不同,他更推崇如何做好硬件。

inWatch在2012年4月曾遭遇了一次项目停工,原因是硬件上的一些元器件难以缩至很小以放到表壳里。“因为想实现蓝牙+通信+Wifi功能,我们试验了四、五款产品,还是不太理想。”映趣科技联合创始人之一陈默说。

其实2011年开始,王小彬还分别战略投资了一家制作手机软件开发的公司、一家提供手机硬件设计方案的公司和一家工业设计工作室。同年inWatch组建研发团队时,就从这三家“基地”中吸取了部分人才和设计经验;此外还聘请了曾供职于CECT的CTO、来自华为公司的产品总监,并从浪尖设计公司挖来了一个团队参与产品的研发,所以其硬件技术实力堪称豪华。

而四个月后,市场上也出现了新的硬件技术。inWatch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的屏幕从先期1.6寸TP屏缩小到了1.54寸,屏幕内部线路过粗,无法盘绕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同时,公司还采购了台湾最新开发的CPU,外观尺寸和运行速度都得到了一定改进。2011年8月,inWatch复工。“以前觉得inWatch是个小众市场,但这时我发现其实可以做更多事情了。”王小彬说。

令其坚定想法的因素之一是,王小彬发现,市场上能够整合的硬件资源在不断增多,而硬件厂商的创新能力也正在追赶互联网创新的速度。他只需要随时关注新技术的产生,然后拿过来整合到自己的硬件中即可。

王小彬并不期待三年内inWatch能有“爆发式”的销售量。8月8日,映趣科技的四款产品之一 inWatch 1在官网上线,并接受预定,预订量仅限1万台。王小彬打算在预售后关注市场反映,随时调整硬件配置和软件UI上的设计。而更细分的产品—聚焦老人健康的iWatch Health以及更概念版的iWatchBT则会在今年底陆续上线。

目前,inWatch所遵循的可穿戴设计、生产、营销理念还主要依托于传统硬件制造商随时更迭换代产品的思路。但“软件整合”、“线上销售渠道”等更互联网化的问题,却非inWatch所长。

对此,王小彬希望通过与其他软件开发公司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专注于脑波科技的神念科技和健康计步产品趣动力已被他列入合作名单中,未来计划中还包括APP制造者,为其腕表开发专属APP。王小彬还向《时间线》透露,华为公司也开始与其合作,打造专属定制inWatch机,并依靠华为手机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硬件商会更懂硬件!”他展露出难得的笑容。

但问题是,身处小众市场的inWatch能单纯凭借硬件销售,招揽并留住多少用户呢?

上一篇:会社交的计步器 下一篇:可穿戴设备市场尚未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