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浅论

时间:2022-04-23 10:02:00

粮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浅论

粮食有文化吗?粮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尽管人们一日三餐以粮为食,但许多人不认为粮食有文化,甚至许多粮食工作者也不甚了了。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代,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如实认识客观存在的粮食文化,并弘扬其核心价值体系。

一、粮食文化概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特别是到了现代,文化的概念极大地扩展了。我国著名文化学者费孝通、胡适、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等,都大大扩展了文化的广度,挖掘了文化的深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创见就是: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除了自然界固有的之外,一切人为的物质与精神成果都是文化。依据这种广义的文化观,粮食有没有文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自文化人类学在20世纪中叶问世以来,不断有文化的新发现,其中也包括粮食文化的新发现。即指经过考察、探索和研究,觉察和寻找到前人不知的、在粮食领域固有的事物和规律。这里,试给粮食文化下一个定义:它是指由农民及其相关当事者,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取得的各种粮食物质成果和相应的精神成果。后者包括适应人类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制度、法规、礼俗、文化教育和行为等方面的文化集合。由此可见,与每一种文化形态相同,粮食文化也是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相应物质基础和传播形式的统一。前者是粮食文化思想性和精神性的集中体现,即“魂”;后者是粮食文化实现其功能的依托或载体,即“体”。只有在正确把握二者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强化粮食文化之“体”,弘扬粮食文化之“魂”,并实现其有机统一,才能开拓我国粮食文化繁荣发展的途径。

二、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各个领域的行业文化与我国整个当代文化之间,既存在相呼应的共同性,又存在自身的特殊性。我国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体现粮食文化的基本性质、发展方向、主要目的、综合功能的文化品格。其基本内容包括:爱国爱粮、保障安全,以人为本、服务民生,诚信至上、和谐务实,传承创新、奋斗进取,崇尚俭朴、节粮为荣。

(一)爱国爱粮,保障安全:粮食文化必须坚守的根本性质

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国家,一切文化形态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根本制度性质。体现这一根本性质的粮食文化必须是主文化,而不是亚文化,更必须坚决抵制反文化。这意味着,我国的粮食文化一定是爱社会主义国家、爱粮食事业的文化,一定是确保和加强国家粮食安全的文化,一定是广大粮食职工做主人翁的大众化文化。当前集中体现这一性质的是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以做到“粮安天下”。

(二)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粮食文化必须坚持的长远方向

我国最广大的“民”,主要包括农村的农民和城市的市民。我国最重要的民生,就是首先要满足全体民众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必需品——不可替代的粮食需求,这是人人应该享受的“生存权”。发展繁荣我国粮食文化,必须奉行“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宗旨,着眼于满足民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致力于“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让生产者种粮增收、致富;让消费者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吃得健康。

(三)诚信至上,和谐务实:粮食文化必须弘扬的崇高品格

我国粮食文化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必须体现传统文化“厚德”、“和谐”、“诚信”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粮食文化弘扬“厚德”精神,就是做到“厚德载物”、“八荣八耻”;粮食文化基于“和谐”理念,就是要创造具有包容性、协调性的“和谐粮食”的氛围;粮食文化坚持诚信经营,就是要“诚”字当头,“信”在其中,“实”在行动,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四)传承创新,奋斗进取:粮食文化必须永葆的人文精神

我国的粮食文化理应传承创新,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取,即所谓“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在新时代,我国粮食文化必须不断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借鉴和吸取国内外新的探索研究、新的理论观点、新的经验成果、新的科技创造,赋予粮食文化以新内容、新精神、新境界和新形式。要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充分实践和发扬粮食文化传承创新、奋斗进取的价值。

(五)俭朴为荣,节约粮油:粮食文化必须倡导的民族美德

古有遗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尚德节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对当前发展繁荣我国粮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推进我国粮食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唤起全民爱粮节粮的浓厚意识,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的美德意识,把节约粮食资源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三、在创新中实现粮食文化精神与载体的有机统一

粮食文化的内涵必须有多种形态的载体进行承载和传扬,即承载粮食文化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表达形式要多样化。后者以经常化、规范化和机制化的方式,把粮食核心价值体系广泛传播到全行业,以及社会各领域、各地区、各阶层,乃至国际上。经过30余年改革和发展,我国承载粮食文化价值的物质基础已经显著加强和变化,已初步建立 “九大体系”: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创新农村粮食收购体系、健全粮食市场供应体系、整合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企业结构体系、健全粮食保障制度体系、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培育科学膳食消费体系。

目前我国粮食文化与其载体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状况,既影响文化功能的彰显,又不利于粮食实体的加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克服二者脱节的办法在于着力探索“五强化、五统一”,开拓发展繁荣我国粮食文化的广阔路径。

(一)强化“民本性”,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统一于“大众化”

“民本性”有如一条强有力的价值纽带,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紧紧统一起来。粮食文化之内涵,是依靠“民本性”赋予文化载体吸引力和凝聚力;而粮食文化之载体,则是依靠“民本性”为文化内涵提供依存和传扬的平台和载体。“民本性”成为二者有机统一的“核心结合点”,也是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统一于大众化的基本途径。所谓粮食文化大众化就是粮食文化的主体职工化、形式通俗化、内容生活化。要面向大众、服务民众,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形式,实现其教化功能和精神影响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其贴近粮食工作与职工生活的内容、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教化人、影响人和塑造人,促进广大粮食职工全面发展。

(二)强化“时代性”,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统一于“促改革”

不同历史时代产生各自特殊的物质生产方式,使文化具有时代性。我国当代的粮食文化是以当代粮食的物质生产方式为根据的,时代性是其重要特征。当今我国所处的时代具有“世纪特点”,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传媒的时代,也是与“狼”共舞的时代。后者是指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高悬,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空前激烈。适应这些“世纪特点”,我国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格,需要不断赋予新时代的新内涵。只有擂响时代的主旋律和坚持时代性,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的统一才是牢固的,也才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就粮食文化的内涵而言,发展繁荣我国粮食文化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吸取时代精粹、体现时代特点、发扬时代精神,尤其是要强化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市场经济意识等。就粮食文化的载体来说,要进一步深化粮食体制、粮食机制、粮食企业和粮食科技改革,使粮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形式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弘扬时代的精神。

(三)强化“创新性”,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统一于“软实力”

粮食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粮食文化活力的标志和灵魂,也是增强其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所谓粮食文化的软实力,并不是自我认定、自我命名的文化特性,而是对粮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通过广泛传播使其蕴涵的力量得到认同和接受。只有具备创新意义的粮食文化,才具有创造软实力的条件。粮食文化创新是包括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市场、科技等全方位的创新。在传播形式方面,粮食文化创新必须和现代科技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促进其多样化和现代化。

粮食文化的软实力,是要通过粮食经济技术的硬指标实现的。如果粮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粮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不仅能增强粮食文化的竞争力,而且它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就会成长为社会舆论关注、认同、追随的主流文化。在信息和科技高度先进的当代,粮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扬形式的增多和提升,都必然增强粮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哪怕是一袋米、一包面、一瓶油、一个馒头、一盒饼干,甚至与这些产品相配合的包装、运输服务业等,随着科技含量的扩大,都可以提高附加值,发挥出粮食文化的软实力。

(四)强化“服务性”,把粮食文化的内涵与载体统一于“重民生”

大力发展粮食服务文化,是发展繁荣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层次和领域。它是通过向顾客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或劳务而实现,由服务特色、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构成的。

在市场经济时代,发展繁荣粮食服务文化必须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对粮食服务文化特性的认识。包括人文性、导向性、信息性、技术性、标准性、时效性、适应性、数量性等。由此出发,要加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措施,规范服务行为,做到民生为大、民生为重、民生为先,客户至上、诚信至上、质量至上,让消费者顺心、安心和放心,以更鲜明地彰显自己独特的空间特征和魅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创造服务文化品牌。为拓宽粮食文化服务之道,要积极创造粮食文化服务品牌。包括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服务形象、服务设施、服务品牌,还有标识、环境、包装、纪念物等。一旦形成自己的服务文化和服务品牌,就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意义的精神财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唯有将品牌战略寓于粮食服务文化建设中,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其目的。

服务民生,既包括保障“物质民生”, 又包括改善“文化民生”。我国粮食行业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还必须提供相应的文化精神享受,增强民生的幸福感与粮食文化自觉意识。如是,就会促使我国粮食文化内涵和载体的有机统一,达到更高的境界,更充分发挥粮食服务文化的“五种作用”(鼓舞性“共振链”作用、导向性“指路标”作用、温馨性“文化场”作用、凝聚性“粘合剂”作用,协调性“调节器”作用)。

(五)强化“科学性”,把粮食文化的内涵和载体统一于“先进性”

粮食文化先进性的标志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健康向上、为大众服务的科学的文化。强化粮食文化的科学性,必须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粮食文化中实现最佳结合,实现以下“三性”。一是实践性。这是实现粮食文化科学性的根本,也是重要基础。在粮食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原则,即必须参与实践和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二是真理性。这是实现粮食文化科学性的尺度,也是重要标志。进行各种粮食文化活动,必须坚持真理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等三个特点。据此理念,粮食文化的内涵必须具有真理性。三是协调性。这是实现粮食文化科学性的手段,也是重要体现。推进粮食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促进粮食各种结构的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和相互依存,如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销结构、市场结构和技术结构等。

上一篇:基于ARM的LED显示屏设计研究 下一篇: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在ATP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