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人坠床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4-22 08:07:00

儿科病人坠床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080-01

儿科患儿无自我护理能力,缺乏危险意识,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伤害的潜在危险概率高。而在儿科病房意外伤害中,坠床属高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常引起头颅外伤、四肢骨折、头面部软组织挫伤等直接创伤或惊吓引起的情绪激惹、恐惧、睡眠障碍等心理损伤。由此常引发医疗纠纷,所以防范住院患儿坠床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人通过对本院儿科病房10例患儿意外坠床的分析,总结了以下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临床资料

10例坠床患儿,男7例,女3例;年龄7月-12月4例,13月-24月5例,25月-50月1例;导致头面部软组织挫伤5例,肢体骨折1例,无损伤4例。

高风险因素

人员因素:患儿因素 坠床多发生婴幼儿,本组坠床患儿年龄7月-50月。此阶段小孩能翻身和行走,活泼好动,无生活经验,对危险事物缺乏辨别能力和预见能力,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婴幼儿患病入院后对陌生的环境存在好奇、恐惧和紧张心理,睡眠深度不够时,翻身和肢体活动增加,易发生坠床;部分患儿对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如打针、体检、喂药等产生逃避和拒绝行为甚至哭闹挣扎,从而导致坠床。本组2例患儿好动,与邻床患儿打闹时发生坠床;1例在治疗时哭闹挣扎导致坠床。

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对家长的宣教不够,导致家长不够重视。近几年儿科病房工作量直线上升,人员及医疗设备相对短缺,从而降低了病房巡视的质量。

患儿家长因素 部分家长不遵从护理宣教,安全意识缺乏,认为孩子在床上睡觉不会掉下来,与家长的文化教育低有关。本组3例在家长离开床边拿东西时发生坠床。

季节时间因素 坠床多发生在夏季,此季节小孩衣服穿着少,活动方便。本组6例坠床发生在夏季。夜间是坠床的高发时间,因我科护士排班为8小时三班倒,下午17:00以后护士人员较少,同时白天输液治疗基本结束,家长疲劳瞌睡,安全意识减退,疏于看护,从而发生坠床。本组6例坠床发生在夜间。

疾病时段因素 坠床多发生在疾病的恢复期。患儿刚入院时处在疾病的急性期,精神较软,活动少。住院3-5天后,疾病逐渐恢复,精神转好,活泼好动,加上家长精神放松等。本组8例坠床发生在疾病恢复期。

预防措施

加强风险评估 患儿入院时,责任护士作好坠床风险评估并及时记录。同时评估家长的安全知识及身体状况,有癫痫病史不能陪护。

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 患儿入院时对家长做好安全宣教,提供预防住院患儿意外伤害告知书;详细讲解坠床防范措施,指导家长使用床栏,并做床栏的支起、放下、落卡锁的示范操作,使家长完全掌握。告知家长不能让患儿一个人留在病床上,必须24小时陪护,万一有事需离开病房,要及时告知护士或者托邻床家长临时代为照顾,杜绝坠床发生。

加强床栏管理 我院儿科病房的床全部加用床栏,床面距地面的高度50厘米,加用床垫后58厘米,床栏高45厘米,床栏间隙宽度为8厘米。规定责任护士每天整理病房时检查床栏,护士长或首席护士每周检查,发现损坏及时维修更换;反复向家长宣教患儿睡觉时必须支起床栏,要求护士巡视病房时加以督促;患儿出院后,再次检查床栏有无损坏,及时对损坏床栏进行修理。

使用安全标识 每间病房设置安全警示标识,随时提醒患儿家长。在每张床头墙壁上贴温馨提示牌子,在病房宣教栏及病区走廊、厕所等使用“小心坠床,小心滑倒”标识。

加强巡视及交接班制度 人人参与医院安全管理,医生护士在巡视病房时都要及时制止不安全现象。尤其是在坠床发生率最高的夜间,夜班护士加强巡视,检查床栏是否使用,发现未支起的床栏要及时协助加护,并提醒家长。落实交接班管理制度,做到每个班次在每位患儿床头交接班,根据风险程度按时记录评估单。

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患儿发生坠床时,及时向护士长汇报,并分析原因,及时处理和整改,同时以书面形式上报护理部,进一步完善安全制度,保证患儿的住院安全。

体会

儿科病人坠床风险是护理管理中的难点,主要原因有疾病、季节因素,患儿因素,护理人员及家长因素。预防住院患儿坠床是杜绝医疗护理纠纷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加强患儿坠床风险评估,对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健康宣教,加强床栏管理使用,使用护理安全警示标识,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及交接班制度,完善安全管理,可降低坠床发生率。

作者单位:317000 浙江省台州医院儿内科

上一篇: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护理 下一篇:浅谈胰腺炎的护理要点与社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