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政策选择

时间:2022-04-22 07:01:57

浅谈会计政策选择

【摘要】 通过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的分析,给出了企业存在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并结合我国的具体经济环境,着重研究了会计政策的选择动机。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旨在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向信息使用者既可靠又相关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 会计政策;契约理论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及本质特征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编报财务报告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方法。一般地说,企业重要的会计政策主要有:合并政策、外币折算、收入的确认、所得税的核算、存货的计价方法、长期投资的核算、坏帐损失的核算、借款费用的处理及其他。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则是在既定的可选择领域内,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从会计确认到会计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契约安排。

二、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会计政策选择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这不仅是因为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业务千差万别,注定不可能存在单一的会计政策能包罗万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会计的目标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实现这一目标,会计就必须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质,而这只有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才可能实现。

第一,会计业务的不确定性。人们把那些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测度的变化定义为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客观世界的根本属性,会计系统所处理的经济事项中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事项,如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可能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以及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有多种不同的回收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的未来价值都面临着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和程度。

第二,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现今的经济社会中,无论是企业的组织形式还是其经济性质都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会计准则作为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可适用各种类型的企业,涉及到具体会计实务处理的会计政策则因企业经济业务性质的不同而应有所区别。

第三,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源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不对称分为真实的信息不对称和人为的信息不对称,真实的信息不对称是契约签订之前,缔约各方拥有的信息量存在差异造成的。人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由事后人为因素或签订契约后无法检测的行为所导致,如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Arrow,1985)。现有的研究成果认为:真实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的行为;人为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William R.Scott,2000)。在上市公司,经理人员掌握了公司的主导权和控制权,经理人员可以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向股东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而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第四,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完善性。一方面,制度和准则规定的各种处理方法是在对经验的总结,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一切业务;另一方面,经济业务复杂多变,而且不断出现新的业务,这就是人的认识的阶段有限理性与世界的无穷性之间的矛盾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必然要给企业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也体现了会计处理的灵活性。

第五,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现代企业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内部人控制”现象具有普遍性,企业管理当局在事实上完全拥有了会计政策选择权。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与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往往不一致,自利的企业管理当局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动机,通过垄断会计政策选择权有意识地选择能使其报酬现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选择能高估或提前确认资产与收益的会计方法来满足债务契约的约定,以避免因技术性违约而增加资本成本等等。可见,公司治理结构是产生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在原因。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1.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计算会计收益,并提供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例如:有些企业的存货的实务流转方式是先购进的先卖出,那么企业选择FIFO的存货流转方法就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当然这也是法律的要求。

2.利润操纵。这其实是许多管理层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动因,灵活的会计政策选择为企业的利润操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企业的管理层出于不同的目的的需要而操纵利润。主要有:

(1)取得配股资格。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上市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才可以有配股资格,许多企业为了能够获得配股资

上一篇: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财政政策的评析 下一篇:集团诉讼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