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时间:2022-04-22 06:32:14

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摘 要:对于将游戏引入教学的尝试,不少老师做过,但大多是一种奖励的形式,而不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做到两者有机、系统的结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能否在电脑游戏中选择和挖掘部分能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服务的内容,教师需根据内容对其进行整合,加强引导和掌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思考,提高信息素养。

关键词:游戏;激趣;内化知识点

在日常教学中,我多次尝试以游戏融入课堂的教学方式,有成功,也有失败的地方。在这里,我通过对“PowerPoint中插入超级链接”这一课的设计,谈谈课堂游戏的运用。

一、课堂游戏的运用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奠定课堂基调

我用PowerPoint展示了一个“绕迷宫”的游戏,运用鼠标完成,分低、中、高三级难度。规则是鼠标在移动的过程中,不能碰到迷宫中的墙壁,否则会出现游戏失败的画面。到达目的地后点击目标,游戏成功,直接转入更高一级游戏。

学生玩得特别开心,当有人很快通过最高级的游戏后,教室中传来他们一阵阵的欢呼声,而未完成的嘘声,急切地想赶紧通过这看似简单,却需要耐心的小游戏。在学生完成后,我安慰这群孩子:“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自己设计这个游戏,也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孩子们的兴致顿时给调动起来!孩子们时刻朝着“设计游戏”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前进着,对小学生来讲,“设计游戏”四个字对他们的诱惑力远远大过玩游戏。

2.以“目标”为动力,促使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我首先讲述了游戏中需要用到的超级链接,并引导学生通过Word中的知识对超级链接进行知识迁移。然后,我提供了与游戏相关的、半成品的超级链接,教给学生链接到文档内部某页,将画面还给学生,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制作方法。这样,对于文件和网页的链接,都轻松解决了。最后是对动作按钮的设置,这个环节同样结合了游戏中的模块。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完成“设计游戏”的目标,进行了探究学习,并在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拓展探究,设计游戏,提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游戏中的每个细节,我带领学生逐一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分小组进行探究,研究其设计方法,并进行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做?”,在这样的引导下,多数学生很明确地知道设计的要点。

在总结本课的时候,我再回到游戏这个话题,鼓励学生多去观察,多去思考,而不是不加辨别地沉迷于其中。

通过这一节课的实践,我提出,游戏不仅仅是为激发兴趣,更要贯穿整堂课的全部知识点,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游戏中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

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会碰到,有些课的内容简单而枯燥,熟练的孩子可能几分钟就能完成,但也许很快下节课就忘得干干净净,因此,更加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学有所获的内容。例如,我设计了用“绕迷宫”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带着目的、带着渴望学习操作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如何将它用到本课开始的游戏中去。孩子们自发地进行合作探究,开动脑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游戏”。

二、在将游戏引入信息技术课堂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课堂中引入电脑游戏,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

游戏引入信息技术课堂,会激起大量的课堂生成,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合理设计与调控。学生争先恐后地参加游戏、课堂游戏时出现漏洞、催促学生结束游戏的教学行为都容易引发课堂混乱或学生情绪波动,若教师无法调控,将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合理的游戏,营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让游戏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以往的游戏引入课堂,常见的是一种简单的奖励方式,造成了学生对于游戏本身的期待远超过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欲望降低,课堂难以调控。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巧妙地将游戏本身与教学内容融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兴趣激发至一个充分的程度,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的、合作的思考交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本身转至对学习内容的融会贯通,从而体现了游戏在这堂课中的内在价值。

2.引入电脑游戏的目的是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的主体。引入电脑游戏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实践动手等能力。

因此,将游戏引入信息技术学科课堂,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奖励,或者某个环节的简单引入,应该是一种贯穿于课堂始终的、纵贯全课的系统化任务。

游戏作为信息技术的一大重要课程资源,如果能以此为载体,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内化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不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以后接触更深的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陶堰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游戏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下一篇:关注学生情绪 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