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时间:2022-04-22 03:47:06

也谈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不断思考的问题。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我们授课教师的引导和追问,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自主、合作学习,又能大量的积累知识,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呢?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性

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怎样让语文学科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天地,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现本人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减耗增效”

语文新课标对初中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科学地加工、处理教材,这样才能把语文课讲实、讲活、有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切不可形成固定模式,一味从头到尾分析讲解。 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课堂导入语的设计非常重要。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课堂上,我把一些文言文,如《晏子使楚》、《公输》、《惠子相梁》等和一些现代文《范进中举》、《皇帝的新装》等让学生扮演角色饰演,这就培养了学生听、说、读、记等各方面的能力;我还利用农村学生好胜心很强的特点,常常创造一个竞争的学习环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以读为本 领悟想象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习语文的基本大法就是朗读,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课。只有对课文的深刻解读,准确地读,才能点石成金、游刃有余。文通字顺地读、比较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入情入境地读、齐读等等,让有效地朗读贯穿全文,让琅琅书声溢满课堂。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想象、读出理解。在教学《童趣》时,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读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在朗朗读书声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事实上,朗读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是读准――读通――读懂;中高层次是读通――读懂――品读。最高层次是品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如果教师把朗读看成只是一个教学步骤,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摆设,缺乏一定的指导,也就失去了朗读的“有效性”。

四、发挥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性

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求教师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可以说,学生亲身的表演比教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效。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自然就高了。课堂的高效是因为学生认真地研读了课文,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五、从学习实际出发,有效使用现代技术,充实课堂内涵

优质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必须有优秀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找准疑点、难点,将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清晰的概念或理论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而不能只重形式,轻视实效,一味追求课件的画面、音响、动态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如在阅读说明文时,为了让同学们对说明的知识有一个清晰、感性的理解,这时候呈现有关的图片、效果图,会很有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文中28道拱的效果图,相信学生对“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只是为更好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让学生获取审美知识,陶冶爱美情趣。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滨.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生成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虹《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行为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上一篇:激发中学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之我见 下一篇:“画风”课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