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课例探析

时间:2022-08-11 05:49:40

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并且学生会勤于观察生活、遇事动脑、善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画风”课例 ;教学过程 ; 实践与探究

《画风》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本课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一、教学课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指导写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齐读第一节,说说从第一节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他们用画笔画出了房子、太阳、大树、小鸟。看着美丽的画面几位同学感到非常高兴。

1、小声读第二、三自然段, 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宋涛提出了问题,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 指导朗读“谁能画风”要读出问句的语气来。“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教师:开始同学们不知道怎样画风,后来怎么画出不同的景象呢?咱们一起讨论讨论: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开动脑筋的?

2、自读自悟。学习4-8自然段。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1)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2)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3)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4)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5)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六)学习第九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边读边体会:“为什么说,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进行交流: 一阵风吹来,三个小同学对画中的景物产生联想,真切地感受到风中景物的动态美。

……

二、教学随想

以猜谜语导入新课,通过猜谜语激趣从而自然的引入课题。自主学习,读书体会。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小组内互相质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理解李卫、丹丹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画风的经过,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分角色对读、老师引读)体会课文。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画风,并让其将风画出来,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说与画的欢乐气氛中受到教育,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课例分析

《画风》一课,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通过朗读自己体会,重点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故而我在这堂课中主要选用自主学习、读书体会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小组内互相质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以及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课文;最后,让学生大胆思维:你还可以怎样画风,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的方式。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效果更好。在动手、动嘴、动脑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探究

小学生如同棵棵春苗,需要春风细雨才能拔节竞长。课堂里应当春意盎然,可不能寒霜似剑。要消除压抑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凝固、沉郁的气氛,换回满园春色。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作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和氛围,让学生能动地学起来。只要学生能读懂的就不要去讲;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要再去分析,不分析怎么办?变老师的分析为学生进行扎实的、生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能力体现和思维的有效发散,以此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上一篇:也谈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下一篇:第三节电解池(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