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二期“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开讲

时间:2022-04-21 05:55:14

“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二期“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开讲

本刊讯 2015年12月26日,敬德书院与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二期,来自全国各地近50位教育界代表齐聚敬德书院,就“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展开了一次小众、高端的主题讨论。

会讲伊始,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女士首先发言,为本次会讲破题。她指出,敬德书院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儒学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的根来自于乡村,“只有乡村文化的复兴,才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城市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寻找和建设乡村文化。我们农村的教育还有农村的教师,在整个乡村文化的保护中间,处于什么作用?我们在思考,能不能把两个话题放在一起,一个是乡村文明,一个是乡村教师。这次会讲,专门请大家来讨论一下教育系统是怎么认识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楼宇烈先生谈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问题。他说,教师的职业是关系到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其神圣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教师想要受到社会的尊重,首先要教师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神圣的地位,或者这样的职位。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许涛司长从目前乡村教育概况、重点实施项目、研究方向、解决策略方案等几大块内容围绕论题进行深入剖析阐述。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江西弋阳教体局方华局长和首届“启功教师奖”获得者、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张祖安老师,分别就自身对“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这一主题的理解发表了看法。徐勇教授特别提到了古代乡村教育中的私塾体系。他指出:在古代的乡村社会,塾师的地位主要是那些没有文化和文化不高的社会大众所奠定的,塾师受到这些人的尊重并且享受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塾师作为古代乡村的知识分子,作为当地的知识精英,以研习儒家学说为己任。他们是乡村社会道德礼仪的看护者,他们谨言慎行,劝导乡民向善行善。而塾师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乡村文明的逐渐消逝。

最后,敬德会讲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轮值主席顾明远先生为会讲致辞。他表示,总的来讲农村的学校现在在硬件上还可以,最缺乏的还是师资。真正的乡村教师就是村里的教师,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村里没有教学点,没有教师,那么这个村也就没有文化了。

顾先生的致辞为会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乡村文明与乡村教师”这个主题仍旧会生生不息,这不仅仅是一次观点的研讨与碰撞,更是一次理论与现实实践的真实对接。点亮乡村文明,让乡愁不再是传说,让我们一起为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发展做更多。

上一篇:浅谈高中美术课堂欣赏教学 下一篇:高中物理思维课堂的基本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