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风眠大师的艺术人生

时间:2022-04-21 02:03:47

浅谈林风眠大师的艺术人生

摘 要:二十世纪破晓的时候,林风眠诞生了,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定人之一,,他成长的年代,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启了“数千年来未有的变局”以来最痛苦的阶段,也是时代造就了这位艺术大师的一生,他认为应该用真正创造的艺术来感染这个世代,激发人民的感情。先生一生历尽坎坷,但是,正是这执着的信念使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他深刻博洽中西艺术,他所吸收的营养,既多且广,而且别具慧眼,在人类过去的成就中发觉了他人视而不见的瑰宝,种种养分在他心灵里融化,从而创发他个人独有的手眼。

关键词:林风眠;艺术;生命力;创造;调和剂;融洽中西

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24-01

一、林风眠大师眼中的艺术

“艺术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艺术的第二利器是他的力!艺术是人生一切苦的调和剂!这是林先生说过的话。可见,他已经把艺术看成自己的生命,他热爱艺术,热爱生命。

“我是睁着眼睛在做梦,我的画确是一些梦境。”林风眠先生说了这样的话,闭着眼睛做梦很容易,睁眼做梦则不同,它是真实的虚幻,在此基础上再画出梦境的作品,这可以做到经由真实的虚幻再转为虚幻的真实的人去哪找!

对“想学画必须读很多书,画画不是靠技巧,而主要是表现思想。艺术是语言、语言说什么内容,这就要看作者的观念。”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定人之一,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使上的沉寂孤独、 洒脱浪漫双具之大师林风眠而言,有关学画的有关学画的“皮毛”“地基”自然不在话下。唯有对世界、人生之明烛洞察、游移万仞、知我非我之思想才可以在本质上 称其为大师。

林风眠先生声音传来:”世间最具穿透力的是感情,感情在冥冥中自由行走于时空之无形的有形。“而感情,它可以引起系列连锁互动。如此神奇、不可言的”玄妙之物”之物被伟大的林风眠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来了!艺术家笔下能够做到传神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传情远胜于传神。传情是传神基础上的进一步! 比如说艺术家画春山大都可以做到生机盅然,而先生却可以把春山描绘的既欢快又伤感。

二、 林风眠的艺术创造与时代的呼应

近现代的中国艺术家,有的自外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大方向,沉湎于摹古的迷梦中,有的随着西方现代画的大潮流,自诩前卫,林风眠却不在这两者中,他的方向是现代的、中国的艺术!

我们从他的画风由酝酿到成熟,在近代的中国大画家之中,他是少数自觉地摆脱陈旧的传统的桎梏,批判的吸收西方只所长,具有开创现代中国绘画新路的抱负,而将毕生的经历致力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的画家之一,从他三十岁之前所作的”民间“、”“痛苦”、“人道”、“金色的颤动”等油画,都系着国家民族的命运,牵动着中国人的感情,他是本世纪最具时代感的大师之一。

三、学术兼修德移相长的艺术家

林风眠之所以为杰出画家,正因为在他的艺术之外,重视知识与学术,在技巧之上,更致力于观念的探索,从二十岁起,他就不断的发表他在艺术上的种种创见,学理的探讨,历史的回顾,现象的批判,东西的比较,远远超过旧式画家的封闭与孤陋。他勤勉与敏锐,独到与热诚,智慧与先知先觉的心灵,都是他的艺术成就的先决条件。没有卓越的心灵,就没有卓越的艺术,一般人都对他的画比较了解,而对于他的理论却不太关注,读了他早年热情洋溢,说理渗透又有见地的文章,更能了解林风眠攀登艺术高峰的原因所在,这是其他同时代画家很难达到的修养与造诣。

四、中西兼收

近代以来,不少画家喜欢自称被誉为“精通中西”,其实,真正精通中西绘画者,不只在技法上,在绘画观念上,海还应在文化、历史与思想等层面上对中西方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才行,林风眠是真正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艺术家。他曾说:“将西方艺术的高峰和东方艺术的高峰相糅合一起,才能摘下艺术的桂冠,登上世界艺术之岭。”他早年写的《东西艺术及其前途》写于二十六岁,直到近六十岁才停止文字的写作。《中国画新论》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西方绘画在描写和构成方法上以模仿自然为能事,常过于机械。中国绘画重视精神,倾向于写意抒情,但表现方法仍有不少局限,结果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情绪上希求。”

五、结束语

对于林风眠先生的绘画作品,很多人说他画的到底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但是艺术是没有界限的,总之他的艺术史现代的、中国的!只要人类的生命仍然存在,只要人类的生命之力一天天强盛,艺术便永没有休息的时候。艺术对于人类的生命力的发挥,犹如科学对于人类探求欲的发挥;艺术对于人类的生命力的满足,犹如衣食住行对于人类生活欲的需求,是永远不会划途自禁地宣告休止的。真正的艺术,无论是”艺术的艺术”或”人生的艺术”总可以直接就响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艺术是你,你又绝不仅是艺术。

参考文献:

[1]何怀硕.大师的心灵[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上一篇:光―环境艺术的灵魂 下一篇:关于设计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