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中职中专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4-20 05:54:57

浅谈微课在中职中专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介绍微课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其与传统课的区别,思考微课对中职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以及使用的条件。

关键词:微课;特点;作用;使用

一、微课的概念提出

“Microcourses”“Micro-lesson”“Mini-lesson”,“mini courses”“small lecture”“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近年来随着颠倒的课堂(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微课作为颠倒的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受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012年秋季开始,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大赛。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至此,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但是中职中专学校没有开始大规模开展微课活动。2013年9月,广东省技工教育讲坛上邀请专家主讲“移动微课的实施与教学互动”对中职中专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国内专家用“短小精悍”概括。“短”是指课时短,课程融合传统一课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录制成仅5~8分钟精彩片段,提供给学生。根据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碎片化学习特点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我们在各地培训教师设计微课程的实践中也发现,其实,微课程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为佳,超过6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

“小”首先是指微课研究的课题小,相对传统大课的长篇大论,追踪溯源,它针对一课中小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作出讲解;其次是指微课相对其他视频是仅50 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

“精”既是指制作的技术精良,也是知识智慧的浓缩的精华,它从传统课程中的精髓部分提出来,制作人们喜闻乐见的精彩课件解决学生的问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传统授课时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

“悍”是指它的功能强悍,首先,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大量使用,相对大成本制作而少人问津传统的电视教学视频,使用率大大提高,也是成本和投入的回报。其次,它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地满足了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体现了强悍的能力。

三、微课对教师和学生的意义

1.微课对教师在教学上的意义

(1)微课可以优化备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引发学生思考和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储备。

(2)充实上课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教师可以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利用典型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学习,掌握知识规律。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3)完善课后知识拓展,帮助学生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

2.微课对学生的作用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中职中专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课程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1)适合在校学生自学,提高学习自动性。由于微课短小精悍,课程设计是针对一个个小题,突破重点、难点和疑点,切合学生实际,解决实际困难,适合自学。

(2)适应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高自我掌控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播放快慢,调节视频播放。

(3)解决学习困难生的问题,提高学习能力。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4)满足顶岗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学习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时间,安排学习特点,甚至学习科目,学生拥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对于完善顶岗实习制度,离校在岗学生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可以学习,真正实现工作学习两不误。

(5)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人人皆可为师的时代鼓励学生利用手机等设备,参与微课制作,以制作任务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周君达.关于目前电视教材编导工作中的问题.电化教育研究,1984(2):46.

[4]万明高,韩桂荣.电视教材利用率的追踪分析.电化教育研究,1989(4):48.

[5]王兴中.发挥电教功能,提高接受效率:插片播放效果探讨.电化教育研究,1983(4):31.

[6]李运林.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4.

[7]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作者单位 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试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下一篇: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自我评改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