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

时间:2022-04-20 03:09:12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社会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治疗,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技术水准的主要标志之一。而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护理不仅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本文分析了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护理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护理

一.心血管疾病

1.概念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1]

2.常见病种

常见病种有:冠心病、高血压、运动猝死、心绞痛、血脂等。

3.症状

基本症状: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

4.易患病人群

易患病人群:老年人、胖人、或是饮食不规律、喜欢抽烟喝酒、压力大的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2.3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心血管病。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10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人。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我国慢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报告》披露, 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2010年到2030年,心肌梗死、卒中、糖尿病的疾病负担预计增长近50%。 心血管介入术便成为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介入治疗

1.介入治疗是一门新兴的治疗

心血管是指在某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管或其他不开刀的方式来完成对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是一门新兴的治疗。目前它已经成为与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相并列的三大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之一。心血管介入治疗达到了以往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临床效果,在一定的情况下具有取代外科手术的可能。它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便是心脏和血管疾患。在国内外很多大的医疗中心,上述疾病已经不再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

2.介入治疗的优点

介入治疗具有效果明显、费用低廉、技术无风险的优点。

3.有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07年7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医发〔2007〕222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和规范化管理工作。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满足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诊疗需求,提高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服务可及性,卫生部办公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2]其分别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技术管理等提出了基本要求。

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

1.术前护理

1.1术前指导

以健康教育的形式进行术前访视,使患者感受人文关怀,稳定心理状态。说明自己是负责其手术的护士,告知患者在手术中需要配合医生的各项要求及具体方法。介绍导管室的环境及与手术的有关人员,给患者观看介入诊疗的图片及健康小手册,让其节制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高盐,适量的活动,避免情绪变化大。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以及职业等一般情况,

向责任护士询问患者有无特殊方面的问题。

1.2术前做好各项检查

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片及心电图检查,皮肤准备等工作。特殊检查,如心律失常安装起搏器的类型、冠心病冠脉造影的情况等。

1.3术前心理护理

患者在术前不仅躯体、生理上有症状、体征,情绪上也会出现波动和异常,常见的反应有:恐惧、焦虑、悲观无助、依赖和睡眠障碍等。医护人员应该注意观察其出现的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采用精神治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矫正法、自我控制法、自我监控等心理疗法,引导患者配合治疗。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积极主动关心他们,了解其思想动态,以良好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让患者认识到,医护人员很可靠,切身地为患者健康利益考虑,让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消除对介入治疗和自身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2.术中护理

连接好多导生理记录仪,做好应变措施,按要求配置药物和设备。一般手术都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所以术中医护人员要用专业术语交谈,随时观察其表情变化。对于情绪紧张的患者,要通过言语给其心理支持,并分散其注意力,密切观察并记录术中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和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减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让手术顺利进行。

3.术后护理

3.1观察患者病情

多观察患者,注意其体温、脉搏、血压、神志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监测有无心律失常,有无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和记录。

3.2饮食护理

术后及时补水,少食多餐,遵循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更好地渡过术后恢复阶段,减少不适和造影剂对人体的伤害。

3.3观察穿刺部位变化

观察患者穿刺局部情况术后瞩患者保持平卧位,注意其局部有无敷料渗血,注意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心律失常、封堵器的脱落、血栓、感染等。防治心律失常,进行心电监护,防止血栓形成。

3.3心里护理

手术后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知识,帮助他们认识病情,保持乐观心态,让其积极配合术后护理,对术后药物反应及并发症给予耐心解释。

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其生存质量,有利于其康复,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因而我们作为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减少患者对介入治疗的恐惧,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曹东平等.《心血管疾病诊疗手册》.[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

[2] 卫办医政发〔2011〕107号,2011,8.

上一篇:41例难免压疮病人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宫外孕的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