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的课程建设及优化探索

时间:2022-04-20 05:38:04

微课程的课程建设及优化探索

摘要: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微课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授课人而言,微课对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研方式予以革新,突破传统听评课模式。对于学习者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自己按需学习的要求,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对微课程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和合理优化,还有待于研究者和一线授课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关键词:微课程 课程建设 优化

随着当前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各种学习方式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各类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讲授者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教研理念,冲击原有的、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授课人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习者而言,微课能满足学习者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强化巩固知识又能查缺补漏,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一、微课的课程建设

微课一般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冗杂的教学目标与固定的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需要全面性。

(一)微课制作的基本理念

微课的制作要秉持内容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引人入胜等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

1.时间较短: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2.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内容更加精简。

3.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

4.趣味创作:微课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一定是授课人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二)微课内容设计

微课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微”上,这就决定了微课内容不能是长篇大论来实现,因此,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决定该微课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首先,微课中教学资料的选择是最重要的。要在短时间内让学习者学会某项技能或掌握某项知识,特别是实际操作技能,在选材上应选择一些非常典型的事例,以最直观的、简洁的方式让学习者理解微课内容。

其次,微课内容要简明、突出重点,紧抓学习者思维。微课的开篇要在短时间内吸引注意力,注意力集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微课的衔接要连贯、紧凑。微课各部分衔接对于知识过渡起到^大的引导作用,各部分之间要有确切的逻辑关系,思维跨度不应太大,可以采用一些重复的图片或文字来表明其中的过渡关系,从而使学习者较为轻松地接受学习内容。

第四,微课结束前,要归纳总结知识要点,也可设计简短的问题来回顾内容。只有这样,可以让学习者自行验证是否掌握了所教授的内容,并利用一些相关例题来检验学习效果。

二、微课的课程优化

每一个微课制作完成后,都应该对本课程做一次或多次优化。课件初始制作很多时候都是按照制作者或讲授人的逻辑思维安排,但能不能吸引学习者,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检验。

(一)课程体验

1.学习者学习体验

学习者对微课的评价是检验微课程成果的重要标准。在做好微课后,应该组织部分学习者进行学习体验,认真了解使用者对微课的评价。不论正面还是反面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对微课成果的一种检验,只有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实现对微课课程的优化工作。

2.讲授人亲身体验

讲授人应该在课程制作后亲身体验,从中查找制作过程的不足。讲授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觉出是否达到自身想要表达的东西。

3.同行业人员使用体验

邀请同行业人员对本微课程进行学习体验,在沟通过程中总结微课程制作的不足,以促进课程优化的进程。

4.加强与学习者的同步异步沟通

微课程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而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所以教学沟通平台应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沟通平台承担着线上辅导的职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避免学习内容过于零散造成学习者迷失;同时要增强讲授人和学习者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让学习无处不在,使得学习统一、连续。

(二)课程优化过程

一门微课程的设计出来之后,需要经过其他同行、学习者进行评判、实践,并在交流中不断对微课程进行完善,并且与其他微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并随着教学需求与环境发展不断发展与充实这个网络结构,这样的学习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微课教学反馈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分析与授课人的教学反思。

总之,微课程的构建不能简单的一次成型,需要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体验,提出自身感受和意见,促进微课程进一步的完善,切实做到浅显易懂。同时,微课堂还可以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等其他教学、学习方式相结合,做到相互补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武威,曾天山,黄宇星.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课程・教材・教法,2014(7).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_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02.

上一篇:浅谈学校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下一篇: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