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院校武警指挥专业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探析

时间:2022-04-20 05:25:40

初级院校武警指挥专业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探析

[摘 要]本文针对武警初级指挥院校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实施中显现的窘况,围绕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实施展开了初步探讨,提出了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地把好“三关”。

[关键词]武警指挥;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3-0235-02

1 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情况

课程标准,是院校对课程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规范,是指导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是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学工作评价的基本标准。以课程标准替代课程教学大纲,是全军院校实施现代化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代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武警总部紧随全军教学改革的大潮,及时制定了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2006年实施的初级指挥院校武警指挥专业本科学历教育文化类必修课课程标准:“依据总参《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005]参训兵字第375号)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推荐使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的内容要点,结合武警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条件等共性情况制定的,院校应根据各自具体条件,作进一步细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课程标准。显然,该课程标准制定的总指导思想依据可靠、科学合理,既符合军队的文件精神,又体现了国家对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总要求,更结合了武警的特点。目前,共开设七门文化类必修课程,具体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高等数学、应用数学、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和大学物理。后四门课程属于理工类高等院校要开设的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课程结构总体偏重理工类,符合建设信息化武警的人才总要求。这些课程大多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方高校优秀普通教材,每门课程标准中的基本内容几乎是所用教材目录的翻版。

2 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实施中显现窘况

2.1 主观层面

部分学员对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认识上存有误区,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投入大精力还不一定能学好,产出比低,何况课程内容与未来岗位任职关联甚少,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存有厌学情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少数院校课终考试环节掌控不严格,也使学员存有侥幸心理及机会,助长了厌学情结。

2.2 客观层面

学员来源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来自部队统考入学的,有参加地方高考考上的,其中有些学员在中学主学文科,学习理科课程基本功薄弱,个别学员高中物理所学甚少,学习该类课程困难明显;机械地参照地方高校课程标准,制定出的课程标准定位偏高,加剧了实施的难度;再者,学员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极度重视,投入的精力过多,挤占了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时间,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3 对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现的几点思考

3.1 紧密结合武警部队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如实地把好自然科学类文化课课程标准的制定关

一是成立自然科学类课程标准制定临时机构,协调相关事宜。通常武警总部将不同科目的课程标准赋予多所初级指挥院校承担,即使同一所院校承担的不同科目,往往也会出现各自为营互不通气的现象,由总部牵头召开制定课程标准的联席会议,探讨课程间的关联性,共同谋划对策。

二是紧扣武警总部文化课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勇于打破常规,制定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有特色的课程主要内容。2009年武警院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深化以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文化课教学,坚持与国家规定的教育层次相适应,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精选内容,调整重点,充实前沿知识,强化理论应用与实验练习,打牢学员素质全面发展基础。”首先,由满足培养目标和专业课需求层面,确定相关课程必需开设的内容。譬如,依据军事运筹学对高等数学、应用数学相关知识的教学需求,优先确立高等数学、应用数学对应的内容。其次,把握课程间的内在关联,递次确定相关内容。例如,根据大学物理、电子技术基础的需要,确定高等数学必需开设的内容。最后,前呼后应、优化组合,确保每门课程应有的连贯性,舍得放弃关联性不密切的内容,尤其要降低定量计算方面的要求,增添与武警专业、职业联系密切的内容,以定性介绍、专题讲座、研讨自修等形式拓展学员视野。

3.2 依据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求实地把好教材编写关

课程标准中通常要列出本课程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教材,依据确定的课程主要内容体系,基本教材视情由武警总部统一组织编写最佳。其一,该类课程自身连贯性较强,一旦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较大调整,再继续使用地方院校的统编教材难免牵强;其二,自编教材可适时适宜地添加与武警指挥关系密切的内容,体现武警特色,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目标的实现。另外,自编教材可按基本内容、延伸内容两大体系编写,基本内容兼顾到基础弱想学而力不足的那部分学员,它是全体学员必须掌握的内容,考核分值定位在70分左右,延伸内容适合功底厚实学有余力的学员,如此有助于破解“学不会与吃不饱”的困境。

3.3 恰当定位学习自然科学类文化课程的意义,真实地把好实现课程目标的认识关

一是珍惜学习时光,无愧本科教育。回顾武警初级指挥院校20多年的办学历程,学历层次由中专、大专到大学本科,学制由二年、三年到四年,其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相应由少到多、由浅到深,而满足第一任职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基本相对稳定,也就是说任职教育所需时间大体恒定,可见延长的学制主要是用来打牢文化功底、提升综合素养,试想仅仅局限于满足第一任职需要,教导队的培养方式快捷实用,国家又何必劳民伤财不断提高培养层次,个中缘由显而易见。换位思考,延长的学制不用来打根基、提素质,在碌碌无为中白白流失掉,如此岂止是可惜,将有愧于党和人民,也与自己受到的本科教育名不副实。

二是投身学习过程,注重能力培养。有人把教育比作学校里读的那些东西忘掉后剩下的那部分,有一定道理,其强调的就是受教育过程中有潜移默化的沉淀物,它形成的前提首先是要读书(即学习),否则无从谈起。应教育引导学员消除学习文化基础课“无用”的短浅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本身,应该把形成知识的过程视为培养自身所需能力的重要途径。许多人有这样的感想,上学时学过那么多知识,毕业后还能记得住且直接用得上的屈指可数,能借此说明上学无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们通过上学学习知识的过程,内化形成的多种隐性的、潜在的能力与素质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但是如果不积极投身这种学习过程,肯定不会形成相关的能力与素质。大学文化基础课程一般都有较为完备稳定的知识体系,学习者要在课程自身有所创新且形成能力比较困难,但是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可行的,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将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赵丽超(1965―),男,武警济南指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军事教育技术及其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上一篇:基于心理咨询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 下一篇:植物奶油,今天你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