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莞市污水截污管网的建设实施

时间:2022-04-20 04:05:40

浅谈东莞市污水截污管网的建设实施

摘要: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建设一个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意义重大。截污工程作为市政给排水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控制城市饮用水源的水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东莞市截污管网方案的建设与实施情况,对污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污水管网的建设与实施进行阐述,以便污水管网能真正发挥其保护境、造福人民的作用。

关键词:给排水市政管网 截污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 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区域人口的急剧膨胀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对此,东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先后由市环保局、城管局委托相关单位编制《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2003~2020)及《东莞市市区排水截污工程专项规划》(2003 ~ 2020)。根据《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2003~ 2020),东莞市

于2004年相继启动了各镇街第一批、第二批污水处理工程,目前各镇区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管网均在建设中。

1 工程建设目标

工程的建设目标为:以规划为目标,以现状污水为工程实施重点,完善各污水收集系统,最大限度的收集现状污水,到2010年底,提高东莞市市区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污水收集率,改善东莞运河市区段的水质。

2污水收集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污水管网现状

项目服务区内的排水体制为混流制,分流制污水管道和合流制管道并存。其分流制污水管网主要集中在:

(1) 新开河上游,东纵大道南北两侧区域;

(2) 新基河上游新建区域;

(3) 石鼓河上游,莞太路以东区域等按照规划新建的地区。

其余各个街道和社区大多没有实施分流制污水管网,污水主要通过雨水管渠排入附近内河涌,最终排入东莞运河。在分流制污水管网中,新开河上游,东纵大道南北两侧区域较为完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庭院管的污水一直存在错接、漏接的现象,造成分流制污水最终还是只能通过雨水管和内河涌进入东莞运河。

2.2 排污口现状

(1)东莞运河沿线排放口

运河东岸从大王洲桥起下游的大型排污口基本在截污一期被主干管截流,工程需要截流的主要是大王洲桥上游的排污口,为此,对市区内东莞运河上尚未被截流的排污口做了详细的调查。这些排污口主要位于涌尾坊排渠与下桥排渠之间,排污口均为雨、污合流。

(2)主要内河涌排放口

市区内主要的河涌大部分已被加盖,并且上面建有房屋,比如新开河、筷子堤河、市桥河、鸿福河等。此类河涌已无法完全改造为分流制,因此在截污二期管网工程中,分别沿新开河、鸿福何、新基河边铺设了截污次干管,原河涌主要作为排洪渠道。

但另一部分河涌现状依旧承接着周边区域排入的污水,水质污染严重,并且直接影响周围居住环境,如三禾市河、石鼓河、水濂山排渠等。

2.3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摸查阶段的现场调查后分析,东莞市市区内现状污水系统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 虽然污水管网骨架已基本建成,但尚有部分截污主干管及内河涌截污次干管未实施。

(2)部分区域的污水支管网尚未形成,市政道路下没有敷设污水管道,道路两侧污水只能通过雨水收集系统排入河涌。

(3)部分市政道路下虽然已敷设污水管道,但由于污水管道没有与主干管贯通,污水无出路,仍只能通过雨水系统排入河涌。

(4)部分管道施工时,由于雨、污检查井标志不清或接管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及雨、污分流意识不强,导致新建污水管道错接入雨水管道;

(5)规划为分流制的一些小区,并未按分流制进行建设,许多小区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省投资,室外庭院排水系统仍采用合流制,造成小区内雨、污合流就近排入了地面水体,部分小区虽已实施了雨污分流制,但出院管仍为雨污合流管道接入市政雨水管网,并未实施真正的雨污分流,造成道路下已经铺设的污水管道没有起到截流作用;

(6)仍有现状污水排污口尚未接入主干管,如下桥排水渠等。

(7)零散住户及一些老街坊的生活污水就近排入了河涌,由于零乱、分散,很难完全收集。

以上现象导致现状部分污水直接排入市区内河涌,并最终排入东莞运河,严重污染水体,使得市区内河涌及运河水质得不到较大程度改善;同时,截流进入污水厂的污水浓度偏低,影响污水处理效果,降低污水处理能力。

3 污水截污总体方案实施

3.1 排水体制和截流倍数

(1)排水体制

根据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污水利用处理情况、原有排水设施、水环境容量、地形、气候等条件,从全局出发,经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排水体制。

工程服务区域内现状排水体制大多数为合流制和混流制,其中老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新建城区、开发区一律采用分流制。根据《东莞市市区排水截污工程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排水体制,到2010年,当旧城区改造时,部分区域的排水体制可随城市改造由合流制逐步过渡为分流制。本次方案考虑到市桥河流域内均为老城区和商业网点,建筑物密集、道路狭小,且交通繁忙,排水系统始建于四五十年代,实施雨污分流的难度较大,因此仍维持原合流制。建议后期在对老城区改造时逐渐实施雨污分流。其它区域均实行分流制。

本工程排水体制确定为:除市桥河流域内采用合流制外,其它区域内均实行分流制。

(2)截流倍数的确定

工程截流倍数的取值,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编制组的调查,国内一些城市截流倍数一般采用1,对截流污水的处理仅做预处理,有去污作用但去除率有限。

由于本次工程服务范围内保留合流制的区域范围较小(仅市桥河一个系统),为减少更多的污染物进入东莞运河,从而减轻对运河水质的影响,因此推荐采用稍高一点的截污倍数,建议取值为2。

3.2管材选择

(1)本次工程的特点是涉及的面积大、范围广,管道数量大,管径规格较多(D300~D1500),对管道的环刚度要求高。从造价、施工、质量保障、使用经验等综合考虑,不推荐使用钢筋混凝土管(顶管除外)和玻璃钢夹砂管,而对于剩余几种管材则从环刚度、密封性等方面择优考虑。

(2)最终,本工程的管材推荐如下:

􀂗 截污管d<500mm开挖埋管可采用聚乙烯塑钢缠绕管或HDPE双壁波纹管。聚乙烯塑钢缠绕管采用不锈钢箍连接,HDPE 双壁波纹管采用承插橡胶圈接口。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管道埋设在快车道下,故环刚度采用SN8000;

􀂗 截污管d≥500mm开挖埋管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波纹管,电熔带接口,了许多质量问题,如内壁开裂、分层脱落、沉降不均匀处断裂等。HDPE 双壁波纹管已使用多年,生产工艺较成熟,也有国家标准,生产厂家较多。广州近年来使用了大量的HDPE 双壁波纹管,从一些施工现场和施工单位的反映来看,大部分是好的,但某些地段的管材由小厂家提供,不满足国家标准,存在可优先采用承插电熔接口。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管道埋

设在快车道下,采用SN8000 环刚度的管材;由于考虑地基的可能不均匀沉降,橡胶圈柔性接口可能脱节,故采用承插电熔刚性接口。

􀂗顶管采用Ⅲ级钢筋混凝土顶管。

􀂗过河顶管从安全角度出发,采用钢管。

3.3 污水收集系统布局方案(推举几个为例进行说明)

3.3.1上桥截污管网系统截污方案

(1)峡口社区和松柏坊村的截污方案。

由于榴花路地面高程较高,其东侧污水不易从榴花东路转输入榴花西路,且榴花东路和运河东岸之间的居住民房较多,很多为临河建筑,目前不易完全分流,因此可以榴花路为界,暂不收集西侧部分的污水,而在运河东路敷设主干管,并预留今后峡口片区的污水管道接口,待规划的运河东路峡口段实施时再对这一片区进行截污。

(2)闸门头排渠截污方案

闸门头排渠的上游已完全被道路和建筑物覆盖,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沿线截污,而且牌楼街地区房屋密集,人口众多,有较多的工厂和学校,因此,本次方案考虑在其排涝泵站进口的明渠处设置截流井,对渠内的污水进行截流,并接入运河东路主干管。

3.3.2 下桥截污管网系统

(1)东日甲板市场和下桥水果市场截污方案

东日甲板市场和下桥水果市场内道路虽与规划路网不相符,但近期内无法按规划实施。考虑到本工程的可操作性,这两个区域内的截污管网应按远期规划路网设计,但按近、远期分步实施。近期按现状道路铺设污水管,远期随着道路改造工程的实施,相应改造污水管。

(2)下桥排渠截污方案

下桥排渠作为本系统内主要的排水渠道,不仅收集区域内的污水,还肩负着防洪排涝的重担。由于其上游已完全被道路和建筑物覆盖,末端明渠两侧道路狭窄,房屋密集,无法对其进行沿线截污,因此在对其上游区域进行分流制改造的同时,还需在大塘头东兴街明渠处设置截流井进行截流。

3.3.3 筷子堤河截污管网系统

(1)由于堑头社区(花园路以东,瑞龙路以西)民房很密集,区域内的道路均为非常狭窄的小巷,宽度不足以让一辆车通过,难以实现雨污分流,这一片区应按合流制考虑。

(2) 花园新村片区为东城区最重要的商业区之一,片区内商业繁荣,道路完整,路况完好,大部分均为改造后的沥青路面,且刚刚完善了排涝系统,但道路宽度均较窄,交通繁忙,两侧的店铺和楼房均临街而筑,非常密集,若在这一片区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势必给它的商业和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另外截污管网一期工程时已经对这一片区运河边的排污口进行了截流,因此,经与建设单位协商后,这一片区仍维持其现状的合流制。但需在筷子堤的出口增设一座闸门,完善其截流功能。

4结语

为了全面有效解决东莞城区内水体污染问题,美化城市景观、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促进东莞市经济社会双转型,把东莞市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完善东莞市区污水分流以及截污,加强对污水管网的建设及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注:文章中涉及的公式和图表请用PDF格式打开

上一篇:延续场地记忆 下一篇:关于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