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解析

时间:2022-04-20 03:39:05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解析

一、报告显示:农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日,教育部资助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正式。该报告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负责调研完成。课题组负责人邬志辉对《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的研究成果作了专题介绍。

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学前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且城镇化趋向明显,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各项政策有实质性推进和义务教育经费继续向农村倾斜,尤为突出的是,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达3781亿元,其中1356.04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占35.86%,农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邬志辉介绍说,课题组紧紧把握由“普及”向“提高”、由“初步均衡”向“基本均衡”战略转型这一大趋势,围绕能深度反映农村教育质量和城乡教育公平的教师、学生、学校等主题,运用自主开发的调研工具对天津、辽宁、山东、浙江、吉林等17省开展了专题调研,以期真实反映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成果以及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思路。

二、报告显示:农村教育薄弱状况突出 改进空间较大

报告显示,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人口对教育产生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群众需要充足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及教育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的公平。同时,报告显示农村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乡村小学撤并势头有待进一步控制

2012年国家出台了叫停盲目撤并农村学校的政策。报告显示,虽然农村(镇区+乡村)教学点数量有所回升,由2011年的66602个增加到68984个,增加了2382个,但是一年间乡村小学又减少了14037所,而镇区小学则增加了1454所。农村小学寄宿生比例也由2010年的10.58%增加到2012年的13.13%。

2.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村屯教师晋升花费时间较长

据课题组负责人邬志辉介绍,他们对全国9省19个区县174所学校共5285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村屯学校30岁以下教师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但50岁以上教师依然占到22.75%,“老龄化”问题仍较突出。

另外,城市初中教师有“中教高级”职称的占18.77%,县城和乡镇仅占16.98%和10.77%,乡镇初中教师比城市低8个百分点;县城小学教师有“小教高级”职称的占55.94%,而乡镇和村屯仅占47.38%和41.57%,村屯小学教师比县城低14.37个百分点。城市教师晋升“中教高级”的平均年龄为38.97岁,县城教师为39.02岁,乡镇教师则为40.86岁,乡镇教师要比城市教师多花1.89年,比县城教师也要多花1.84年。城市教师晋升“小学高级”的平均年龄为32.98岁,县城教师为32.24岁,乡镇教师为35.71岁,村屯教师则为37.41岁,村屯教师要比城市教师多花4.43年,比县城教师多花5.17年。

3.村小教师教学负担较重 城乡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较重

据了解,乡镇初中的历史、地理、生物、音乐和信息技术5门课程有超过一半的教师任课专业不对口。村屯语文、数学教师较多,而外语、音乐、体育和美术教师不足,村小教师负担较重,平均要教2.38门课程,而县城和乡镇小学教师只教1.14和1.41门课程。

4.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需加强 学生乘车上下学制度亟待完善

通过对29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发现,有60.5%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人均居室使用面积小于3平方米,仅34%的学校能保证一人一床。有的省份浴室配备率仅为5.6%,有省份虽有浴室,但基本不供应热水。有5.5%的学生半个月以上才能吃到一次肉,有6.6%的学生从来没有在食堂吃到肉。只有33.6%寄宿学校体育器材能够满足需要。有37%的寄宿学校没有配备生活教师,配备生活教师的有54.5%的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生活教师中有45.5%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报告对全国11个省95所农村学校调查后发现,农村地区正规校车配备率低,有64%和41%的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乘坐公交车上下学,有13%和22%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乘坐面包车或三轮车上下学。有72%的乘车学生反映乘坐私人面包车或三轮车感觉到拥挤。有43%的学生反映所乘车辆没有配备安全带,有31%的学生反映司机或随车教师从不要求系安全带,有84%的乘车学生反映没有随车人员陪同。学生乘车的年均通勤费在396-792元之间,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至10%,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造成较大经济压力。

三、报告显示:农村教育落后并非农村不努力的结果

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常把农村学校看成是薄弱学校,把农村教育看成是弱势教育,“在城市教育这把尺子下,农村学校的许多方面的确不如城市,但这是长期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并非是农村教师和农村学校不努力的结果”。

当前我国正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5000万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随着城乡人口的空间重组,农村教育的空间形态、体制形态和结构形态也将出现重构。报告提出,必须把农村教育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并在社会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下去研究农村教育:以系统性思维去定位农村教育,研究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前瞻性的眼光去规划农村教育,科学预测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对农村教育的战略需求;以统筹协调的策略去发展农村教育,处理好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以及农村教育内部“优先发展”与“全面推进”之间的关系。

据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在继承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对报告布局进行了调整,呈现出由 “年度进展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经典个案报告”三部分构成的结构模式。其中,新增加的经典个案报告着重反映县(区)层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发展道路。

上一篇:让基层成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 下一篇:厘清问题,注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