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语教学中培育创新人才

时间:2022-04-19 03:47:57

在小语教学中培育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体现了最广大人民富国强国、人才期望的根本利益。

学生首先是人,是一个个有个性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新精神只有融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转化为自觉的意识、行为才算落实到位。若想真正实现融化及转化,“三化”是小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创新培养必须“内化”学习是怎么一回事呢?传统的认识似乎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一张白纸。教师一灌输,学生就得到;教师一传授,学生就获取。实际上,学生并非白纸一张。他们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储备。学生的学习也并非简单的接受。用个通俗的比喻,学习如同吃东西,吃的是米饭,经内部器官的消化,变成的却是血液、肌肉、精神。可见,创新精神靠外部灌输是行不通的,必须促进学生的“内化”。

1.主动参与——“内化”的前提人饿了,就会主动找食物,吃起来很香,易消化;若不饿,吃什么也不香。这是人之常理。学习也是如此,主体不参与,无法“内化”;不主动参与,不愿“内化”。在教学中,不仅其参与,而且主动参与,才为“内化”提供强大动力,才有好效果。例如,一年级学《蔬菜》,知识点是弄清什么是蔬菜,分清每种蔬菜吃的是哪个部位。为了巩固,有位教师并未采取老师举例,学生说部位的被动教法,而是从学生的意愿、情感出发,每个学生画出自己最爱吃的一种蔬菜,并说出吃哪个部位。课上十分活跃,有的画“藕”,说吃的是茎,不是根;有的说:“我最爱吃香菜,吃叶子,也吃茎,根洗净腌了也能吃,一点不浪费。”还有的质疑:“我最爱吃蒜苗,不知道吃它的什么部位,谁能帮助我?”看,主动参与促“内化”,创新精神进火花。

2.激活前知——“内化”的前导学习是前知的重组,教学信息的刺激必须勾起前知启动,自我建构,才能创新。这里有三个要点:①前知须启动,由静态变动态。②前知须外显,由暗含变外显。或语言外显,或体态外显。外显可促“内化”,教师也可了解前知。③激活要启发。启而不发,无法调动前知。可通过参与、询问、质疑、评价等方法激活。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关键是学生乐意又自然地流露真实的前知。

3.展现过程——“内化”的形成激活前知仅是“内化”的前导,进而要展现自我建构的过程,通过外部新知的刺激与前知的相互作用,内化重组。一种是“同化”,即将新知融于前知系统中。另一种是“顺应”,即新知改变了前知系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无论是“同化”还是“顺应”,都要形成认知冲突。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展现学生由少知到多知,由浅知到深知,由偏知到全知,由孤知到发散,由求同到求异。这一般有三个层次:①展现前知。②自我冲突。③呈现新知。举一例,某教师教寓言《滥竽充数》,通过读文,学生达成共识:“滥竽充数”的意思是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然后,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李军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 )罢了。”当大家认为填“滥竽充数”恰当时,教师追问:“‘滥竽充数’不是没水平吗?怎么……”一句话触到了学生的偏知点,惊异顿生,激发了认知冲突,内化顺应,认识由偏到全。“滥竽充数”既可以贬用,又可以表示自谦的褒用。学生从中品尝到内化的快乐。

创新培养需要“互化”创新不仅需要独立思考,还需要相互沟通;创新不仅要竞争,敢于异化,还需要合作攻关;创新不仅要自我内化,还需要伙伴交往,在交往中受启发,在生命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创新离不开“互化”。

“互化”包括师生、生生互动。互动即为合作,合作应该平等。创设融洽和谐的合作环境、创新的温床。“互化”的关键在于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应以服务者、帮助者、组织者、学习者的角色出现,“互化”的佳境才会形成。在“互化”中有两个操作性问题。

1.师生换位所谓“师生换位”指老师当学生,学生当老师。这种换位是创设轻松“互化”,利于创新的好办法。

  ①老师当学生。就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学。这里有个“真”与“假”的矛盾。老师当学生,实际还是老师,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这是“假”。但是,老师本来就是学习者,在实现培养学生的外在价值中,自身价值也在提升,况且学生的见解常会启发老师,教学相长嘛!所以,老师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当学生,这是“真”。正确处理应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以指导学生为主,以真实虚心的态度换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②学生当老师。学生当老师绝不应做教师的“傀儡”。要给学生以主动权、选择权、创见权,建立自信心。作为老师,要启发,不要代替;要多放手,少控制;要多鼓励,少批评。

2.生生和谐生生之间的交流是“互化”不可缺少的途径,这是因为生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难得的创新氛围。

生生之间的“互化”包括集体中互动、小组中互动、个体中互动。但从现状看,生生“互化”存在着不和谐现象,表现为:对自己,只顾自我表现,不愿修正自我;对别人,专挑毛病,不注意学习吸收;对小组,组内无分工,各唱各的调,缺乏组织观念,责任感不强。这极大地影响了“互化”的实效。因此,在“互化”中应大力提倡:①对成功者的赞许。②对困难者的帮助。③对暂时失败者的友善。④对集体勇于负责。⑤对自我,正确的既敢于坚持,错误的又善于改正。通过合作交流,形成聆听、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修正、和谐、健康的互化。

创新培养要求“活化”创新精神既体现于学习过程中,也表现于学习结果上。知识是工具,不能仅是静态储存。只有取出应用,才有意义;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创新。这就是“活化”。

创新的“活化”需要创设情境,应具备以下条件:

1.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是社会的需要,做人的需要,它能产生运用欲望,情感投入,调动已知,充分发挥才能。比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有了精心保护地球的欲望,可设计写一份给全校的保护地球倡议书,也可自绘自编优化环境的公益广告。

2.情境性设计学习活动要有具体情节,形象化让学生容易入境入情,身心投入,激发创见。如我在改编北京市小语教材时,编写了一道这样的口语交际题:“小刚的生日元月一日到了,怎样过生日呢?他请同学们出主意。你们一定乐意帮助他,让生日过得有意义。请大家展开讨论,说说你的方案,讲清怎样过生日,为什么这样过;然后,评出最佳方案,送给小刚。”题中有情境、有需要、有对象、有要求,学生会积极参与。

3.整合性灵活运用知识,应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学习活动必须具有

综合特点,整合才能创新。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课上开展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学生自拍环保照片,或自绘环保画,并在照片或图画下面编写公益广告词。学生参与这项活动,须是摄影、绘画与口语表达的整合;在内容上,应是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在表达上,乃达意与抒情的整合。学生在照片或图画下面分别写出:“这砍下的树桩,多像人的墓碑!”“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污染的鱼在呼喊:别吃我,有毒!”多么有意义的创意呀! 总之,在教学中,沿着内化、互化、活化的康庄大道迅跑,创新之花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上一篇: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第二战役汇报材料 下一篇:“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