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探析

时间:2022-04-19 12:34:27

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2

摘 要 本文从理论实际出发,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方面的文集进行分析归纳,旨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增强此类人群在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探析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在高负荷的学习生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高强度的就业压力,在这些严峻的形势下,青少年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多元化,使得教育逐渐意识到只有人的生理、心理高度的和谐统一,克服心理障碍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技能,才能更快更好的担负起伟大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健全的成长。

一、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轻微的心理失调。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它是一种由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心理障碍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焦虑、适应、抑郁、人格障碍、强迫等几种类型。

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需要的多样性

青少年时期是从身体的急剧变化和性成熟开始的,此时期是身体逐步发育完成的时期,第二性症的出现,必然会影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影响生理和精神需要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个体学习政治、文化,掌握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社会生活规范初步完成个体社会化,使个体达到社会成熟的阶段。

(二)思维的组合性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

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发展到接近成人的新水平。在感知和观察方面较以前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其思维能从一般原则出发,运用理论来分析和综合事实材料,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手逻辑的推理,已开始具有辨证思维的特点。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于自己的意识特别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它是人把自己这个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并且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认知自己的行为表现、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等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以下几点:1.要求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关心自己的成长;2.自我评价能力与自我教育;3.自尊心的发展;4.人生观的初步形成;5.职业的选择。

三、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青少年学生群体可能要经受更多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因而,这一发展时期的心理障碍也会表现得更加突出。调查资料表明,在校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而大学生则高达25%左右;另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在18―29岁年龄组当中,大学生组(约18―22岁)是出现心理问题最多的一个时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绝不能用单一的因素来解释,而必须从多方面、多维度去考虑和认识。

(一)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真正溶入学习生活

学生的继续社会化是在校园里进行的,它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即青少年学生习惯于将其他同龄尤其是高出自己年龄又比自己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自觉与不自觉地予以模仿。一旦无法溶入自己的参照群体,就容易产生心理恐慌甚至心理疾患。

(二)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压力

人的心理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因素,它同样也是影响心理异常变化的重要因素。跨文化心理学家马尔塞拉认为,社会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心理障碍,是通过压力和个性改变来实现的。当代青少年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生活、成长起来的一代,改革开放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具体的社会变革形式,它给学生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观念的变迁。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地与现代价值观碰撞,新旧价值观不断地发生着冲突。由于学生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选择和判断仍缺乏稳定而统一的发展阶段,他们在处理某些问题上就会显得紧张甚至是困惑,也就相应地要产生较多的适应障碍。

(三)巨大的压力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主要是考学(针对于初高中生)和就业(针对于大学生)。据新浪网报道,在2003年大学毕业生中,约有44万人找不到工作,相当于30%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对于农村的贫困学生而言,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是他们认为可以改变生活的惟一方式,因此在入学前就普遍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在入学后却有增无减,在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前,保持平和、健康的心境变得异常困难。

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因素,且经常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独特性加剧了他们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和复杂程度。因此,只有通过个人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从源头上杜绝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四、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体人生观、教育观、家庭观等观念的转变,使青少年学生面临着更多更重的心理负荷,若不能及时的疏导与调节,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对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社会、家庭带来不良的后果。要克服心理障碍,具体可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对自己作全面正确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多想想成功的经历,并且通过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我一定能行的”等进行长时间锻炼,逐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二)想办法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试点,努力获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动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后再照此办理,获取一次次的成功,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心理问题就会逐步被自信所淡化掉。

(三)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四)加强理想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与提高心理技能的根本途径。在心理问题较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人中心较重,过分注重自我的需要和自我的情感,没有摆正利益关系,因而遇到问题时心胸往往不开阔,在挫折面前比较脆弱,难以适应环境。这需要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经受成败,使其真正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增强社会适应性。

(五)从心理上培养起防御心理障碍的机制,完善个性,提高适应外界压力的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发展时期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应激事件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但应激事件只伤害那些适应力差的心灵。因此,青少年学生只有密切联系社会,通过与社会的交流而从中汲取营养,才会形成对外界不利刺激的抵御能力,从而消除心理上的各种障碍。

参考文献:

[1] 李晶.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1999.03.

[2] 曾儒香.浅谈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2.

[3] 杨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自我调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

[4] 昝忠,宋平.大学生心理障碍及调节[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5]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7]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读书是“人生存折”的储蓄 下一篇:让校外教育优质资源滋养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