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误区与对策探讨

时间:2022-04-19 11:05:09

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误区与对策探讨

摘要: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走出精彩人生需要我们不断寻找答案。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误区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与日俱增,贫困大学生现象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思索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贫困大学生因其家庭环境的“贫困”而导致在与同龄学生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竞争中的心理弱势,成为当今高校中贫困大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能够突破自我,树立自信,战胜贫困对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的不良影响,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和整个社会的意义都将十分重大。本文以高校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误区及针对误区所作出的对策研究为基本立论点,试图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现状

(一)自卑心理

自卑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定义,它是指因为感觉自己某方面能力与所处群体或社会大多数相比时处于劣势,从而引起的对自我的悲观定位,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格障碍机制。高校贫困大学生正是因其“贫困”而感到“自卑”。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的经济条件与身边其他同学相比是拮据的,可怜的,丢脸的,没有竞争优势的,他们因此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与其他同学走近,害怕被发现自己囊中羞涩而招来轻视或排挤。“贫穷”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导致他们自我封闭,孤僻冷漠,自尊敏感,难以和C地融入集体,越来越放纵自卑情绪,甚至有的贫困大学生因此破罐破摔,一蹶不振,辜负了家长和社会的期待,走上了悲剧道路,葬送了自己的光明前途。

二.压力心理

这是即自卑心理以后,在很多高校贫困大学生身上发现的障碍性心理特征,是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第二大心理问题。或者可以说,这些贫困大学生因自卑而感到压力沉重,因不堪重负而加剧自卑。对于刚刚走出高中校园来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欣喜、轻松是常见的心理倾向。但对于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群体而言却恰恰相反,他们常常感到责任重大,压力沉重。一方面,他们要自负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以减轻家里供养自己读书的困难,很多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一面读书一面工作,在辛勤的劳动之后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成绩,得到来自学校和国家的补助费及奖学金。这些贫困大学生往往十分优秀,他们坚强的品格,顽强的意志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肯定与赞许,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常常十分脆弱,缺少温暖,在压力面前他们将微笑留给世界,却在深夜里偷偷流泪,这部分贫困大学生最需要的是减轻心理压力,来自经济方面和学习方面的压力,甚至包括对自己未来职业竞争力的过早担忧[3]。

三.孤僻心理

贫困大学生常常因为精神世界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感到孤独压抑。因为自身贫困的经济现状使大学生产生的自卑感和压力感最终常常演变为孤僻心理。贫困大学生在物质上面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在生活上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关心,在兴趣爱好方面无法与他人达成一致,在理想志向方面找不到与他人的共同话题。贫困大学生常常过于敏感,将来自周边的好意和帮助看成是对自己经济劣势的怜悯和轻蔑,他们将自己的内心与外界对立起来,进而出现了“清高”的阿Q精神,认为身边的同学不思进取生活奢侈,从品格到作为都赶不上自己优秀。他们尽量远离群体,交际闭塞,防卫心过重,甚至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因为一点小事常常与同学同伴发生冲突,人际关系紧张,朋友越来越少,加重他们的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独感的蔓延。

四.悲观心理

这是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未来而言的。当下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从社会的职业选择性为出发点考虑的。正因为当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这部分弱势学生群体显得更加艰辛不易。很多高校贫困大学生因此产生了悲观心理,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不抱信心,认为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未来的生活还将持续贫困,自己的社会地位只能处在最底层难有发展,就算再怎样努力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有着悲观心理的这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自暴自弃,郁郁寡欢,生活学习都提不起一点积极性,导致他们成绩落后,生活散漫,荒废时光,浪费精力。这种心理的产生扩大有一部分是来自社会的因素,另一部分源自贫困大学生自身的意志力品质问题,在研究解决之策时要从多方面着手,不能一概而论[4]。

四.依赖心理

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中有积极勤工俭学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常常出现在压力过大,过渡疲劳方面。另有一部分大学生与他们正相反,这部分大学生不思进取,将改变自身劣势和困境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社会和他人[3]。由于国家连年为贫困大学生减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发放奖学金,提供助学贷款,很多贫困大学生养成了“等学费,靠国家,要奖金”的不良心理趋势,他们缺乏自主独立的人格尊严,缺乏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不自信,不自强,不自立,不自主,终日无所事事,坐享其成。这种心理长久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大学生不敢面对困难的软弱态度,甚至有的贫困大学生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温柔乡”里不思努力学习,反生玩乐之心,将国家和社会给予的补助浪费在吃喝玩乐上面,委实让人心痛。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过低

贫困大学生出现最多的心理问题是自卑心理,导致这种心理最关键的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过低,对自我能力认识不足,不够自信。贫困大学生很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其他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比较毫无差距,或者不明白个人能力的高低与来自家境的经济条件没有任何关系,从而导致这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敢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面对失败,害怕承担外界的眼光,而事实上这些担忧都是他们为自己设置的内在障碍,是他们自己在看低自己,并非其他人在打压他们。这些贫困大学生最需要的是重树信心,相信自己,表现自己,使自己最优秀的潜能发挥出来,让自己赢得外界的肯定,向自己证明,我可以,我能行。

二.贫困大学生自身意志力因素

贫困不是一个人的内在欠缺,也不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状态,只要通过努力就会脱贫致富。贫困大学生最需要在高等教育这个平台上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在未来生存竞争中保持优势,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很多高校贫困大学生并不以此为然,他们将贫困看成自身无法摆脱的“残疾”,是自己被别人歧视的根源。事实上,这部分贫困大学生真正的内在问题是他们的意志力薄弱,不愿意付出努力和怠惰的人生观念导致他们将自我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向“贫困”,他们将经济困难这个完全可以通过勤奋克服的问题夸大看待,怨天尤人,空有幻想,没有行动。这是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一大重要因素,是从内在摧毁贫困大学生奋斗意志的大敌[1]。

三.贫困大学生的性格因素

很多高校贫困大学生可^品学兼优,但在选择职业时却屡屡碰壁,得不到一展才华的机会,归根结底是这些贫困大学生的自身性格因素。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胆小沉默,内向孤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机会甚少,甚至有些贫困大学生上学时始终独来独往,连一个朋友都没有,这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成为这部分贫困大学生的最大障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性格要求是“乐观、积极、开朗”与“合作、生存、发展”,这部分贫困大学生因性格上的劣势无法融入集体,不会沟通协作,导致他们在就业时错失了很多大型综合型岗位的招聘机会,断绝了走进高薪精英领域的道路[2]。

三.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职业规划对策研究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开展扶贫助困工程,为高校贫困大学生送去爱心和关怀,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并引导他们树立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职业观念,社会观念,使高校大学生走出贫困,走出精彩。

(一)外在支持

社会各界应该广泛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生存情况,学校、老师、同学要多与他们沟通,为他们送去关怀,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施以援手,防止他们消沉自卑;用人单位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从长远的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尽可能多地给予贫困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校方在择业时要针对就业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给予特别指导规划[1]。

二.内在调整

唯物辩证法揭示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高校大学生必须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树立自信,拒绝封闭,敢于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向社会证明自己就是最优秀的人才之一,唯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刻苦才能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占得先机。

结语:

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必须在社会各界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解决,相信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毛江一,杨阳.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中若干误区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3,03:88-90.

[2]冯阔,杨丽丽,曾艳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误区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5:181.

[3]郭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37-40.

[4]宋争辉.关于展开“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的若干思索[J].河南社会科学,2011,06:128-132.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下一篇:山区县中职校学前教育纯女生班的管理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