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魔力——一个4年挣出30亿的神奇故事和一个靠智慧打天下的神奇人物

时间:2022-04-19 06:14:23

智慧的魔力——一个4年挣出30亿的神奇故事和一个靠智慧打天下的神奇人物

北京十条立交桥边上有座港澳中心,港澳中心南面新起了一座港资建成的富华大厦。这座新建筑大约要算是目前北京最贵的办公楼了,3500美元1平方米。因为惊人的昂贵,入驻大厦办公的都是清一色外资公司。

有一天,一位年轻人来到大厦,讯问房价。港商说,你们买不起。你知道多少钱1平米吗?3500美金啊!年轻人笑笑:价格也还公道,我打算买断两层楼。港商瞪着眼:你们是不是左商量右商量开完半年会以后才能最后敲定啊?年轻人又笑笑:不会,我明天就来付款。港商说:要真这样,我2800就卖给你。若能一次性付清,我还优惠你。那就一言为定!年轻人说完,转身走了。

第二天,来了一位更年轻的小伙子,带着建昊集团公司的支票,要买断富华的3000平米。港商虽已是悔得跌脚,倒也信守然诺,每平米优惠到了2750美元。

昨天那位先生是……?港商问。

袁宝jing,我们总裁。

土得掉渣的穷孩子来到京城,听大城市的同学神侃如听天书,当时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让他刻骨铭心……

1985年,袁宝jing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对于22岁的袁宝jing来说,称得上是得偿所愿了。因为在此之前,他曾连考两次,倒是都中了,但却不是他想上的重点大学,于是便放弃了。就继续补习。他家在辽宁辽阳,家境贫寒,全家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资。弃学补习的决定,于他并不轻松。补习期间,他干过锥工、车工,在建筑工地干过泥瓦匠。夏天在阳光下暴晒,晒脱了好几层皮。他坚持着,只为了赚足补习的费用。最后他得偿所愿。

读大学依然苦。每月十几元钱的助学金根本不够在校的花销。远在辽阳的大哥靠外出打零工,每月给他寄钱。寄了几个月,袁宝jing便给大哥写了封信:哥,别再寄钱了,我自己能挣。于是,他想着法子找活干,给教授抄稿,在校园里摆摊卖书……虽然苦点累点,但毕竟可以自食其力了。到大学毕业时,他手里居然剩了1400元钱,外带价值3000元的书籍。“都是我自己挣的。”袁宝jing告诉我。

袁宝jing说他刚上大学时,整个儿就是一土包子,“土得就要掉渣了”:电梯没见过,地铁也没见过,游乐园什么的,更是连听都没听说过。在宿舍里听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天南海北神侃,就跟听天书一样。当时那种见识短浅、自惭形秽的感觉,直教袁宝jing铭心刻骨、没齿难忘。这或许正成了他后来刻苦自励、一心向学的动力。除了花一小部分时间抄稿、售书,他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功课上。专业课自是门门全优;而且,只要一得空,就跑到中国人民大学旁听经济学课程。其专心致志,其勤于思索、触类旁通的悟性,连本专业的学生都自叹不如。每天晚上,还要赶到故宫,念业余的书画大学。如今,他的字画,甚至被那些最专业的书画行家们誉为已至入室登堂妙境。

虽然年轻,虽然精力旺盛,一个人所能承受的生活与学业的重负,大约也就只能限于此了。所以,那时的袁宝jing,根本就无暇顾及同窗们所热衷的那些爱好与时尚,诸如午夜清谈的雅趣,诸如情侣双双的浪漫,诸如歌台舞榭的潇洒——这一切似乎均与他无缘。大二时,他是校学生会的干部,周末学生会搞舞会,他放好音乐,就跑进学生会的地下室,或铺开纸练书法,或捧读专业书。楼上的喧哗,于他,仿佛是别一个世界。

人渐憔悴,斯人不悔……

1996年,已经是建昊集团总裁的袁宝jing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在设立了中国跨世纪大学生奖学基金,其宗旨是奖励、扶持那些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当年的12月6日,第一批“十杰”“百优”大学生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首次建昊奖学金。“能跨进大学校门的人都是经历了一番挣扎和苦斗的,就如我当初那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想有所成就的,但却缺少一些必要的机遇和条件。现在我算是走出来了,但回过头来看看那些还在苦苦跋涉的莘莘学子,我就觉得我有责任帮他们一把,至少是用一种物质的手段,来激励他们往前走,而不是退下去。真退下去了,那将是件很可惜的事,对整个国家而言,则意味着一种人才的绝大浪费。我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大概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袁宝jing说。

他的公司账面上一度只有371元钱,他和职员们都不抽烟,因为省下一条烟就可以多租一亩地……

1992年,袁宝jing离开他所供职的中国建设银行,在北京怀柔注册了建昊实业发展公司,启动资金只有20万元。

创业之初的困难和艰窘可想而知。袁宝jing和公司的职员住在市区,每天都是早早就得坐上公共汽车往怀柔赶。公司的经营方式也单调,靠租地卖物种。那是一种叫作小黑麦的独特品种,其产量和营养价值是一般麦种的十多倍。公司以每亩110到130元一年的租金租用了200亩地,租期20年。当时公司的资金情况如下:到位20多万,开办费花了2、3万,然后买专利又花了10万元左右,剩余的钱根本就不够租20年,千方百计与对方交涉、谈判、斡旋,结果是可以先交4年的租金。这么一来,公司的资金几乎全部用光,最后的一点钱仅够买化肥的了。那时的建昊公司,称得上是中国最贫穷的公司了,因为它的账面上,一度只有371元钱。袁宝jing和公司的职员们都不抽烟,因为省下一条烟就可以多租一亩地。袁宝jing说他当时若不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是真不想干了。这一说法想来是符合实际的。想想看,面对着一贫如洗的公司现状,谁又能平心静气、安之若素?

半年以后,小黑麦成熟,麦种很快就占领了全国市场,公司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再加上那段时间里公司已将购得的几十项专利悉数售出,获利甚丰,建昊公司已非昔日刘郎,流动资金达到了数百万元。

至此,袁宝jing渡过了他创业之初最艰难的时期,建昊公司也就拥有了步入常规发展的基础。这时,袁宝jing表现出了自己作为一个杰出企业家的超常的魄力和胆识。他以为,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必须打破常规,独辟蹊径。他断然决定,建昊参股一些他所看好的企业。

对于股票证券,袁宝jing是个行家。1986年读大二时,天龙、天桥证券首次发行。那时为了自食其力,他给教授抄稿,在校园里摆摊售书,还帮助推销过天龙、天桥的股票。那其实只是一种极原始的推销方式,就在崇文门、宣武门一带,跟沿街叫卖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当时许多人都瞧不上眼,甚至还有人说那是干扰和动摇国家建设。1989年,大学毕业又分配到中国建设银行证券部。在中国证券市场他曾创造过几个难以企及的纪录。他曾在一天之内成交证券额高达6700万元。目前做证券的老人,提起袁宝jing,几乎无人不晓。就凭这种与中国证券业的缘源,袁宝jing在策划建昊未来的发展战略时,首先将建昊与证券业联系了起来。同时,在袁宝jing眼里,参股,就是一种“借船出海”,即站在别的企业的船上出海远征。建昊先后参股的企业有三九胃泰、四川蜀都大厦等,这些企业有些当时并不为人看好,很少有人买,但袁宝jing看准了,买了。不久,那些企业相继改制成功,股票纷纷上市,随后大幅度升值。此时,建昊抽身而退,看好时机,抛出股票,积累了大量资金。据此,袁宝jing又走出了他运筹帷幄的新的一着妙棋。建昊也因而成就了今日的万千气象。

上一篇:王海打假:还能走多远 下一篇:满掌阳光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