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摇摇摆摆进入中国

时间:2022-05-13 04:34:20

音乐剧:摇摇摆摆进入中国

一个“舶来品”,在中国从零开始

如果时光倒转10年,在当时的中国,听说过“音乐剧”一词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这个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艺术形式,从美、英开始发迹,经过近百年的丰富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西方戏剧家族中的一个非常火爆的新生命了。仅就百老汇歌舞剧来说,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些剧常常是一段段相对独立的歌舞和笑料的组合。这以后,贯穿全剧的故事情节越来越受到重视。迄今为止,在百老汇上演过的剧目已达300多个,有的一演就是十几年,有的只演了几个星期就关门大吉了。像经典音乐剧《猫》,从1982年正式上演,至今已演出了5800多场,仅在全世界的巡回演出团体就达7个之多。像中国观众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就是根据60年代百老汇歌舞剧改编的。美国华文记者陈燕妮说起音乐剧的魅力时,感慨万千:“才到美国时,在他人车中的收音机里听到一首歌《ALLI ASK OF YOU》(我对你全部所想要求的)。这首歌当时给我的那种回肠荡气的感受,一直像一根细韧有力的锥子横梗心头。多少年来,每听到这首歌,内心的感觉无一不是心潮难平,无一不是觉得有大块大块的气流在胸腔间激荡游走。后来才知道这是百老汇舞台剧《歌剧院幽灵》的主题曲。”这个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它的含义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把流行歌曲套到一个故事上面。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能够亲眼看到现场表演的音乐剧——这个十足的“舶来品”,恐怕只有看我们自己国家艺术界培育出来的“嫁接产品”了。

80年代初期,沈阳话剧团将一出大型歌舞故事剧《搭错车》搬进了万人体育馆。载歌载舞的活泼形式加上通俗上口的音乐旋律,一下子抓住了万千观众。演出效果的热烈足以使若干年后再搞艺术的人们羡慕不已却又望尘莫及:这样一个在现在看来并不是炉火纯青的通俗歌舞剧,在短短两三年间,上演场次达千场以上,观众超过千百万人次。当时正值中国的歌剧、话剧处于低谷,关心艺术发展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问题:

——中国观众喜欢看什么戏?中国戏剧之路应该怎样走下去?

现在想起来,沈阳话剧团当初并非有意识要创作出一部中国音乐剧,它所创造的这个奇迹无疑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这种酷似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居然能够让中国的老百姓如此痴迷——这个成功的范例确实使各个艺术院团都看到了曙光。于是,全国各地的剧团纷纷上马:《芳草心》《火把节》《小巷歌声》《公寓13》《风流年华》《台湾》《特区回旋曲》《时髦青年和怪味鸡》《雁儿在林稍》以及《山野里的一场游戏》等等等等,挂着这样那样的剧种标签、具有和音乐剧相似特点的一批新剧目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芳草心》的主题歌《小草》至今能引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

除此之外,《台湾》是福建晋江地区的仅有七八十人的小剧团在1985年推出的一台方言歌剧。这部戏集地方戏曲与轻歌剧的形式为一体,以土特产加洋包装,竟赢得了百余场的观众。小地方、小剧团、小剧目竟然都可以有如此高的“上座率”,这自然又给人们一个新的思考:\n小资料

音乐剧是一种具有完整的戏剧结构,并包括各种音乐形式(歌曲、乐队、舞蹈)的通俗音乐舞台剧。

——[美]戏剧家 安德鲁·兰姆

音乐剧是戏剧表演的作品,具有激感而又给人娱乐的特点,简单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节,并伴有音乐、舞蹈和对白。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有300多种集“唱、念、做、打”为全能的地方戏曲,与外来音乐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能不能以此作为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基础?

10年的时间,一个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可以健步如飞,是因为有母亲的悉心照料。而10年的时间,一个陌生的艺术形式,要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只有靠“园丁”们在全无经验的状态下,边试验、边学习、边摸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有意无意地碰撞着音乐剧的大门,但是,谁也说不清中国的音乐剧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这些剧目的作者,有些受过美国音乐剧传播的影响,而更多的人,是既没有听到过也没有看到过任何美国音乐剧的演出。一直到进入了90年代,中国人才从选题策划、写剧本、创音乐、编舞蹈乃至导、排、演一系列程序中,真正开始寻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音乐剧形式来操作。

1995年,是值得音乐剧历史记住的一年:中国音乐剧研究会集体“生”下了中国音乐剧、第一个、自己的“孩子”——大型民族音乐剧《秧歌浪漫曲》。

应该说,这部戏立意很好,又能将秧歌的魂、秧歌的命运贯穿于整个剧中,以舞带戏,以戏带舞,说来是一部很有展开空间的音乐剧题材。最重要的是,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的。然而,演出效果却出人意料地不尽如人意。演出不过5场,而且大部分是赠票。大概是因为这部戏从启动到演出,关注的人太多,大家对它的期望值太高,从剧场走出,人们更多的是遗憾,是失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总结这次的经验教训时,有人指出:《秧歌浪漫曲》的编导人员太看重了“中国的”“民族的”,重视了“土味”却忽略了音乐剧应有的现代感。以至音乐舞蹈语汇过于陈旧拘泥,缺乏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律动感、冲击性和激情洋溢的感染力。舞台上的它,更像一部中国民间歌舞剧,而非真正的音乐剧。而东北某歌剧院推出的音乐剧《鹰》,同样带有中国早期音乐剧的缺憾,尽管有歌有舞,整台戏沉重得简直像一部正歌剧。

10年探索:回顾与反思

各种客观原因造成的繁荣景象并没有维持多久。时光飞转,中国准音乐剧的表面繁华已被“雨打风吹去”。从热闹非凡到平静如潭之后,中国艺术人开始清醒地感到这些“中国音乐剧”并不到位。

从1982年起步,上上下下10年有余,中国艺术人从看看到走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盲目乱撞到有目的地制作……创作出了可以与音乐剧有相似之处、或名其曰音乐剧的剧目不下百出。但严格说起来,还没有几台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产生轰动效应的中国音乐剧能摆在观众面前。

这是一个令中国艺术人痛苦的话题。

按说,像《秧歌浪漫曲》和《鹰》这样的呕心沥血之作,从艺术形式上既有唱、有舞、有说话,好像也具备了音乐剧应具备的基本材料,但怎么就是专家看着不像、老百姓看着不喜欢呢?

上一篇:青春因沧桑才更美丽 下一篇:读者心中有我们 我们心中有读者——李作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