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效的探索

时间:2022-04-19 03:51:08

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效的探索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素养。其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实现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50-02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质疑、不断创新,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怎样才能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效,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笔者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一、寓教于乐,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种爱好往往只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动画上。而对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却不愿投入精力认真学习。因此,教学导入要精心设计,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学实践表明,以下几种导入课堂教学的方法比较有效。

1.游戏激趣,引导学习。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把游戏与学电脑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学生是很乐于接受的。将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益智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例如,要让学生学会打字,老师就在电脑上装一些练习字法的游戏;要让学生学会鼠标操作,就在电脑上装一些练习鼠标的如WINDOWS98自带的纸牌、扫雷等游戏。这样做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三得!在实施游戏激趣时,应特别注意:一是要学生有目的地玩;二是要学生有规范地玩;三是要学生有“度”地玩。切不能过度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否则难于完成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2.创设情景,鼓励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学生心仪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往届学生的图文并茂的作品,像精美的贺卡、诗配画等。学生看过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教师抓住时机激励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们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创设的学习情景,激荡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过渡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3.学科整合,促进学习。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科整合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学科整合既让学生真实地感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可让学生自然地拓展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如在教学《初识PowerPoint》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一些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知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各门功课,从而产生要学好PowerPoint的想法,唤起学生自觉的学习动机,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预留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课程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书法艺术中有对白,那是意境;在绘画艺术中有虚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艺术中也应留有让学生能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觉、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主体性,发挥个性特长,展示聪明才智。这样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有许多操作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即明白了彼,教师不必讲解得太多,指导得太细。比如,在“画图”软件中,教师讲解了矩形的画法,那么其他椭圆和圆角矩形,就不必再细讲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其他两种图形的画法。又如, “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三、引导创新,完整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鼓励学生创新,培育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能。从课程的起始阶段,就要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给学生预留创造的空间,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实践。对此,教师千万别要求统一,对创作成果评价要因人制宜,要注重创作过程的技能运用,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表现及效果,注重激励学生的发展、进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也要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懂得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学《规范使用计算机》时,要让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负责规范地使用计算机;要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要教育学生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在教学《遨游因特网》时,要让学生正确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互联网,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进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教学只有做到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教师只有多学习、多钻研,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成效,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提高当代小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支柱。

上一篇:把科学变得和日、月、空气一样普及 下一篇:数学日记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