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可视化的电子档案袋评价研究

时间:2022-04-18 10:30:06

基于文献可视化的电子档案袋评价研究

摘 要:运用CiteSpaceIII软件,绘制中国知网2002-2016年的期刊关键词图谱,依据文献和关键词被引频次、突显度进行统计。通过分析,依据图谱分成“网络教研”、“信息化教学”、“师范生”三大关键词聚类,以“发展性评价”、“自主学习”、“多元评价”、“学习评价”等为研究热点,通过可视化研究和数据分析,为日后电子档案袋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CiteSpace;电子档案袋;电子学档;评价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91-04

电子档案袋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以“评价促发展”作为评价的基本理论。传统的评价只注重教学成果和学生获得的成就,采取考试为最终结果的考核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无法适用于当代课程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只是关注结果还应强调过程。本研究采用CiteSpaceIII对国内期刊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电子档案十余年主要研究的领域、热点及其发展方向。

一、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工具采用的是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博士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CiteSpaceIII。该软件按照一定运算程式生成若干信息可视化网络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直观表现出所要研究的内容,给出分析结果,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了深度分析,并通过该软件直观呈现分析内容[1]。

2.样本数据

本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用检索词为“电子档案袋、电子学档、e-portfolio、eportfolio”进行关键词检索,学科领域选择社会科学Ⅱ辑,截止到2016年4月1日,共检索到167篇期刊论文,包括158个来源单位。223位作者。2001-2016年电子档案评价相关内容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2001-2010年,研究期刊文献数量明显增多,呈阶梯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峰值。2010-2015年略有下降,并在2015恢复最高水平,由于2016年截止到4月1日只有2篇,所以不作为趋势影响因素。但整体还是呈逐步上升趋势,证明国内学者对电子档案有较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共被引图谱与主要文献和关键词分析

1.参数设置和图谱获取

运用软件设置阙值为1年,共15个时间分区。节点选择为关键词,通过Label clusters with indexing terms和LLR进行聚类分析形成如图2的聚类图谱。通过“Clusters”下面的“Summary of Clusters”和“Export” 下面的“Network summary table”,每一个节点为一个关键词,共259个关键词,585个节点,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使用次数大小有关。

2.关键词被引和凸显度分析

通过软件中Export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导出关键词的表格,包括被引频次、凸显度等,总结得出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电子档案袋”、“电子学档” 、“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发展性评价”、“自主学习”和“过程性评价”为最显著的节点,被引频次前八位。从凸显度来看,“发展性评价”、“学习契约”、“电子学档”、“数字化校园”、“终身学习”、“远程教育”、“量规”和“自主学习”这些关键词位列凸显度前八位,反映出电子档案袋主要在应用评价、应用效果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网络学习等方面较多一些。应用评价研究包括“学习评价”、“教学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应用评价作为重点,同时应用的效果也是大家最关注的。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有效工具,以学习者的发展成长为宗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作为直接目的,而不再是为了评价而进行评价[2]。

3.文献共被引频次分析

对想要研究的领域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可以找到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本文以参考文献 Cited reference 为节点,通过设置阈值大小,分析整理得出表2。

从表2可知,在被引频次文献中,王佑镁在2002年发表的《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排在首位,被引频次高达129次,通过电子学档国内外研究,探索电子档案袋的概念、特征和功效,并扩展了电子学档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新模式构建。[3]位居第二位的是庄秀丽在2005年发表的《电子档案袋评价与网络互联学习》,其主要对国外有关电子学档的功能与概念和国内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子档案袋和社会化学习进行整合提出建议。[4]第三位是王佑镁的《基于ePortfolio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研究》,王佑镁再一次的出现体现了他在电子档案袋方面的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该文主要介绍了电子档案袋信息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以及评价的思路、模型,还包括质性与量性的评估。[5] 第四位是王玉琴和王咸伟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研究》,该文探讨了高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方式并提出了电子学档应用中注意的问题。[6] 最后两篇为赵蔚与姜强的《电子学档:一种适合网络学习评价的有力工具》和王佑镁的《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前者在电子学档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设计思想并提供了开发案例,[7] 后者从利用电子学档进行学习的角度,进一步分析电子学档学习的特征、策略和评价。[8]以上六篇代表了我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方向。

三、主要聚类分析

经过研究发现,“网络教研”、“师范生”、“信息化教学”为最显著的三大聚类,三大聚类呈递进关系,构成了电子档案袋文献研究的逻辑思路。

1.师范生聚类分析

这是图谱中最大的聚类,以“师范生”为核心,该聚类具有51个共词,主要包括 “高校教师”、“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习评价”、“信息化教学评价”、“自主学习”等,同时还包括“网络课程”、“社会学习软件”等当下热点的关键词。

经过聚类分析发现,“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等教学评价为电子档案热点内容。根据上述热点内容总结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电子学档的一般认识:首先是一个过程或学习档案,重点是学习过程。这是学生的重点,包括学生反映,让他们的同学与老师给予评估并接受反馈。另一种目的是展示能力和成就。这里的重点在于展示,而不是评估,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而不是过程学习。第三种是准备一些不同形式的评估,其中的重点是外部评价或判断[9]。

通过观察聚类,得出以下观点,电子档案评价注重真实记录,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体现自己的成长历程,其次注重课程管理,在实验教学时通过网络监督实现课程的最大效益化。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从结果出发却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多元化评价既可以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也可以让教师通过档案袋中的资料了解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真实的学生水平。因为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电子档案袋,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档案及时进行反馈,在自我评价和参考别人的评价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达到“自省”的效果。电子档案中拥有大量学生的详细材料,为教师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范例,方便教师进行研究[10]。

2.信息化教学评价聚类

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中心点,该聚类主要关键词有“信息化学习”、“网络环境”、“档案袋”、“教育技术能力”、“学习管理”、“信息化教学”、“电子试卷”、“评价量规”、“评价工具”等。

在进行实践课程时,电子档案袋能够明确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越是全面的电子档案袋,越能更真实全面的把学生情况表现出来,得到深入的反馈信息。电子档案袋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自主学习,通过自我反馈,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完成工作和运用。这一方面体现了电子档案袋促进学习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动机,采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电子档案袋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加入图像、声音动画等,方便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多元化认知能力。通过实时记录,可以巩固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记录,又可以培养学习者多项能力。在过程中恰当予以指导,锻炼学习者自主探究的能力[11]。

在高校,电子档案袋可以作为个人成长记录的评价工具,帮助学生在日后的求职道路上展示自己,让企业了解认识自己,同时方便自己定位,提供更适合的职位机会。电子档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载,经过反思可以刺激学生的客观评价、自我反思能力,合理的发挥其功效,更好的服务于师生之间,也有助于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符合教育信息化规划要求[12]。

3.网络教研聚类

以“网络教研”为中心,共词和关键词主要有“网络学习”、“信息技术课”、“高校教师”、“教育评价”、“档案袋”、“评价平台”、“专业发展”、“多媒体”、“在线评价”、“评价单”等。

将电子档案袋应用于网络教学平台,通过上传和分享教学资源,方便教师进行学习和使用。教师在对自己平时教学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反思和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为需要这些资源的教师提供了分享和互动的平台空间。把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呈现给需要的教师和学生,加速了知识共享,进一步缩小了不同水平的教师的差距,也提高了电子档案袋的质量。[13]结合高校教学的特点,例如通过网络教学教研平台对教师进行电子档案设计,不仅是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也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和进行终身学习的有效工具。

电子档案袋强调的是过程评价、真实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电子档案袋的多元化评价可以让每个学习者获得学习动机,达到进一步努力的效果。学习者本身应该对每个学习任务有责任感,对获得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驱动,而是让自身成为评价者。通过网络互联学习,可以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共享。电子档案袋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同时了解学习的进展情况,教师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价,学习者再根据教师的评价内容进行自我反馈,精益求精[14]。

四、结束语

通过CiteSpaceIII软件的文献关键词分析得知,电子档案袋的研究热点包括“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评价”、“网络教研”等为核心主旨,利用“档案袋”、“档案系统”进行“电子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学习评价”、“表现性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在线评价”、“电子评价”、“形成性评价”,“自主学习”、“教师培训”和“网络学习”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根据当前教育和就业形势对“高校教师”、“师范生”等提出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把握住了当前的教师发展和学生就业趋势。又包括“远程教育”、“网络化电子档案袋”、“体验式外语教学”等热点话题,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还涉及到了像“创新社区”、“信息共享空间”、“教学服务模式”等研究前沿领域。

笔者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出电子档案袋的以下三种认识:首先,电子档案袋是一种可储存的视觉和听觉数字内容的容器,其内容、设计等支持多种教学过程和评价目的。学生在一个知识技能丰富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化的电子档案符合高校教学的当前趋势。其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电子档案这个概念可以扩展,因为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支持学习变成一种更加个性化的、与以往不同的方法。最后,电子档案紧密连接对工作场所的学习,并且提供真实的评估和个人水平的发展规划。智能化的电子档案袋评价系统可以减轻教师的评价负担,提高教师评价效率。

毋庸置疑,我国对于电子档案袋的研究略有不足,从2001年到2016年4月总计167篇文章,出现了文献数量不多、研究范围较大等问题,主要涉及层面在理论和设计开发方向较多。我们很多研究还是主要借鉴外国的经验和知识,主要停留在电子档案袋的框架建构和开发的方法与策略方面,以及在网络教育方面居多,我国对于电子档案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体系发展还不够成熟。我们在进行电子档案袋研究时,要注重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对电子档案袋评价及其评价系统的反馈,切实符合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 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2]刘洋,兰聪花,马炅.电子档案袋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2):75-107.

[3]王佑镁.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18-22.

[4]庄秀丽.电子档案袋评价与网络互联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5(7):56-58.

[5]王佑镁.基于ePortfolio的信息化教学评价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61-66.

[6]王玉琴,王咸伟.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研究[J].现代远距离研究,2005(2):26-28.

[7]赵蔚,姜强.电子学档:一种适合网络学习评价的有力工具[J].现代远距离研究,2005(12):46-49.

[8]王佑镁.论网络环境下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2(6):37-40.

[9] Marguerite Maher,E-portfolios as a Pedagogical Device in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 The AUT University Experience [J].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9,34(5):43-53.

[10]李园.构建师范生专业技能成长电子档案袋[J].中国电化教育,2011(2):99-102.

[11]王丽霞.电子档案袋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兰台世界, 2013(7):8-9.

[12]白瑞斐.新型高校学生电子档案设计方案探究[J].兰台世界,2011(10):16-5.

[13]李华,官海萍,朱欢乐.基于网研平台的教师电子档案袋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2):52-56.

[14]孙来福,王朋娇.基于Blog的ePortfolio网络学习评价初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2):58-60.

上一篇:有效沟通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 下一篇:构建和谐轨道交通企业中工会的角色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