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公交在法制轨道运行

时间:2022-04-18 10:12:11

让城市公交在法制轨道运行

2008年1月1日,《贵州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施行,这是我省全面涵盖和规范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第一个条例。最近,接连有读者致电和致信本刊,希望深入了解这部法规的内容和出台背景。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张卫华。

《条例》应急而生

《当代贵州》:张主任,您好!据我们所知,《贵州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本来并没有列入2007年的立法工作计划,是这样吗?后来,为什么临时决定制定这样一部法规?

张卫华:嗯,看来你还是有备而来。(笑)是的,省人大常委会有五年立法规划,例如即将投票选举出的省十一届人大就要制定今后五年的立法规划。每年都要制定当年的立法计划。《贵州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本来并没有列入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但是,我们本着“急用先立”的原则,结合我省社会现实需要,将其列入2007年的立法工作安排。

《当代贵州》:结合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需要呢?

张卫华:2007年之前,我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存在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等矛盾和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此外,我省城镇化水平近年来不断提高,城市规模扩大速度较快,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省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需要尽快使之规范化。

另外,此时制定这部法规,与我省正在着力建设旅游大省也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知道,旅游业的发展与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关系十分紧密。因为,尽管景区可能在城外,但旅客们仍然有很多时间在市内活动,这时他们难免会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乘坐的经历和体验都会成为他们贵州之行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他们对贵州印象的组成部分。

《当代贵州》:有这样一种说法:“北京不仅仅是天安门,巴黎也不仅仅是埃菲尔铁塔,流动的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满足城市交通需要,而且能体现一个城市的风格、传统和文化。这个《条例》的出台对于提升我省城市形象有什么意义?

张卫华:你讲得很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确是体现一个城市的风格、传统和文化的“窗口”。我们在制定这部法规时就考虑了这点,这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之一。《条例》从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监督投诉等方面对我省的城市公共交通进行了规范。比如,《条例》第三十一条,其中规定“城市公共交通从业人员运营服务时应当衣着整洁,文明礼貌,不得在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内吸烟,不得随地吐痰,不得向车外抛掷物品”等等。

《条例》凸显“以人为本”理念

《当代贵州》:这部法规公布后,一些诸如出租汽车司机不得无故拒载、不给发票时乘客可不付车费等规定引起了社会较大关注。这些针对性极强的条款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张卫华:为老百姓服好务,是我们在制定条例的过程中所重点考虑的。之前,我省的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出租车,问题比较多,例如拒载、不给发票等。像“拒载”,出租车属于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本来就是为乘客服务的,司机怎么能想拉就拉,想不拉就不拉呢;再比如说“合乘”,司机正拉着一个人,不经车上乘客同意,又搭乘另一个人,这很容易引起矛盾。条例对这些具体问题考虑较为周详。

再比如说,条例规定:携带猫、狗等动物乘坐公交车,驾驶员、乘务员有权拒绝提供服务。我们主要是考虑到,携带动物乘坐公交车,会影响其他乘客的安全。如果你带一条狗上车,别的乘客可能都要躲得远远的。而乘出租车只有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所以条例没有禁止携带动物乘出租车。

《当代贵州》:条例用很多篇幅来谈规划,体现了注重规划的思想。您怎么看待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

张卫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城市建设速度较快,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尤其需要引起重视,避免重复建设,不要“建了拆,拆了建”。规划应遵循换乘方便、出行快捷等原则,例如公交车站的设置、线路的安排等,都要结合周围居民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条例》侧重平衡社会利益

《当代贵州》:《条例》对城市公共交通经营权转让做出明确规定,着墨较多,也是这部法规较受关注的地方。为何要突出强调经营权转让呢?

张卫华:由于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一些资本实力雄厚的经营者,往往能够一次取得一条或多条线路或者多辆出租车一定时限内的特许经营权,有些人将到手的经营权转手倒卖,甚至倒卖数次,把价格炒得很高;同时,有些新入行者不了解情况,花高价买下后却发现,刚到手的经营权已经快到期了,根本不可能收回投资,因此往往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些中小或个体经营者,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终也会受损。

现在,条例明确规定:我省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权必须整体转让,禁止"整买零卖";同时,转让必须在取得经营权满2年以后,而若经营权的剩余年限已不足2年也不能转让。这样规定的目的是防止投机行为,稳定秩序,维护群众利益。

《当代贵州》:《条例》第四条规定:“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城市公共交通领域,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据我们所知,早在2004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我省城镇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就有类似规定。是否可以这样说,条例延续了这一改革思路?

张卫华:是的。我省很多市政公用事业都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这有利于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来看,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是其中进展较好的一块。例如,省会贵阳90%以上的出租车都由个体经营。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要和条例第三条“城市公共交通推行公司化、规模化经营”联系起来理解。显然,公司化、规模化经营更有利于规范我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不过,目前主要是要求新进入者成立公司,不溯及以往。

此外,对于进入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社会资金要进行总量控制。有的外省城市就是因为在这一点上目光不够长远,社会资金盲目涌入,结果市内很多出租车没有生意,形成恶性竞争。城市公共交通有很强的公益属性,除了让经营者拥有追求利润的较大空间之外,政府不能一味放任,而必须让他们的运作模式服从于更广泛的社会利益。

《当代贵州》:在您看来,《条例》还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吗?

张卫华:就目前来看,我觉得这部《条例》基本上把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了。今后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有需要完善之处,我们会及时考虑修改。

《当代贵州》:谢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张卫华: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地方立法工作。

上一篇:锻造强过坚冰的心灵 下一篇:五个“突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