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强过坚冰的心灵

时间:2022-02-27 09:07:06

在阳光和温暖远离人类的冬季,当风雪和冰凝蓦然袭来,我们又一次以切肤之痛加深了对自然规律的感性认识。

人类诞生之初,本以土地为生命之根。后来,他们逐渐从壮阔田野走向钢筋丛林、走向城市。城市代表先进,农村代表落后,这是人们的固有观念,这种观念强化着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呼唤。

然而灾害降临,城镇和乡村一时变得别样的“一体化”。经济生产、人民生活遭到重创,除了地域和分工有所不同之外,城乡之间,面临的灾害恐慌何等相似。在贵州,雪凝灾害造成大面积区域的断路、断电、断水、断通讯,人们的意志力接受着空前考验。

然而,我们惊喜地发现,灾害面前,人们纷纷伸出友爱而温暖的双手,发扬人道主义互助精神去支援那些受灾弱势人群,与那些素不相识的同胞携手共渡难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开始对一些发展中的迫切问题幡然醒悟或认识得更加清晰。

灾害折射出

现代公民意识的可喜觉醒

雪凝令都市人尝到了陌生的、因资源缺失而生出的恐慌,他们甚至需要每天艰难地向冻滑的路面迈出僵硬的脚步。整个城市的节奏不再疾速飞快。很多天里,送奶员无法将牛奶送抵千家万户,一支蜡烛在某些地方卖到4元、6元、8元,七成公交大巴停运,私家车受冻而致损……黑暗中,人们开始寻觅人性中的本真,不只是关注自己内心所想,开始把目光投向亲人、朋友以及弱者,乃至那些引人深思的关于生命哲学的话题。

出入港口、大小码头、交通枢纽被迫停运和中断,回家是很多人的奢侈愿望,而“滞留”则变成触目惊心的两个字。大批返乡民工在广州火车站滞留,因路面凝冻无法前行的客车停靠在山崖边、加油站、荒效野外……所幸冰雪严寒中,总有一些动人的色彩从皑皑白色中挣脱出来,为冰冷的世界抹上缕缕温馨。

那些白色。这时,雪白的婚纱与大地、天空的颜色一样,一场特别的婚礼在贵阳市一处教堂里举行。思南县的王先生在这里迎娶从山东赶来的新娘钟小姐。他们被路面凝冻滞留了返乡成婚的脚步。在唱诗班的优美伴护中,在陌生的观礼人群的注视下,新郎掀开洁白的面纱,新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一幕许多人忆起来,至今仍然备感温暖。这场特殊的婚礼教会我们,有一种爱叫做无私。素不相识的贵阳市民用蜡烛照亮了一对新人的幸福起点,激起人性深处患难与共的渴望。

那些红色。这时,火红的十字在银霜白雪中用天使爱心融化了坚冰。1月27日,凯里市舟溪镇青山村妇女龙春玉被迫在家中分娩,因失血过多,危在旦夕。正当性命处于生死的关头,是当地第一人民医院的救护组冒死驱车前往抢救,才保住了龙春玉母子的平安。

医护者以人道救援和高尚的责任感征服了千万患者的心。在灾害期间,我们身边不乏参与无偿献血的市民、受表彰的医护工作者,以及更多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白衣天使。

那些绿色。这时,绿色的缎带与森林、碧水一色,具有开标立范意味的市民互助标记在贵阳,在全国大范围的冰封中出现了。人们不再祈求老天开恩,飘扬在街道上的“绿丝带”正诉说着扶伤助弱的互助精神。曾有一位老人对笔者说,每一辆“绿丝带”从身边经过,她在心中都会泛起一阵难以名状的温情和感动。

的确,“绿丝带”的创举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广泛,栩栩如生地塑造着贵州人大写的精神、贵州全新的形象。它不再仅仅叙述车与人的故事,衍生而来的是以“绿丝带”为标志的形式多样的互助活动。比如关怀孤老,比如以此建立网络爱心组织,比如通过绿色寓义爱心……

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临危受命,奔赴电网抗灾最前线的“军营绿”。从叫响“抢险救灾为人民,修复电网当先锋”的口号开始,“军营绿”始终出现在抢运救灾物资、电网修复的第一线。当灾害来临,我们总能在最短时间内见到那些绿色,他们好像是从天而降的圣殿骑士,总在为了保一方平安而快马加鞭。

灾害客观上进行了一次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与灾害同至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云山雾绕中的积雪和悬挂树梢的冰花尽显洁净之美。这份景观既美丽又悲壮。我们又一次领略了老天的“威力”。年历又一次翻到了春季,而这个春天并不平凡。“灾后重建”、“次生灾害”等迫切的任务或可能发生的新的挑战摆在眼前。气候回暖,这时正是抢修电网的工人们的最佳作业期,但距离电网全面修复仍有一段时间;地里的农作物经历冰雪摧残也急需呵护补种,大灾之年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付出比平常年份更多的心血热汗……。

一幅幅互助救援的动人画面背后,人类是不是应该再一次踏上审视和敬畏自然的经历旅程呢?

灾害期间,人们还没来得及欣赏雪凝呈现的粉妆玉砌的白色世界,就已开始感受到雪凝带来的极大不便了。田里的蔬菜和各种农作物被冻死冻坏,就连最常见的豆腐、小葱等普通小菜也价格上扬。各级政府积极调动人力、物力以满足市场供应需求,但由于通往村镇的道路被冰凝覆盖,冒风险、抢运输成为最为艰难的课题。

停电停水接踵而来,电力设施受到的破坏,使得供电缺口远比生活物资缺口更令人担忧。一时间,情况危急――

全国电网系统派出一千名工作人员分赴贵州进行抢险;

全国电煤紧张,随之又造成火电企业存煤低于警戒线;

两相夹击,造成广东一千万千瓦的巨大供电缺口;

许多地方,采取紧急调度措施防止发生大面积停电;

同时,贵州电网启动“对七大类高耗能行业全部停止供电”的措施,以尽力保证人民的生活用电。随着这一系列警报的拉响,如何保证能源供应严峻地摆在政府和民众面前。

在灾害持续的一个多月中,很多报纸杂志开始追溯灾害的“源头”、前瞻后果。譬如,在雪凝侵袭前夕气象部门对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对不同种类受灾作物采取的减损补救措施、今后如何建立健全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防御措施、怎样防止价格上涨进而演变为通货膨胀等等。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切话题更多围绕着如何打好防灾提前量而展开。

党和政府多年来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渐显成效却又任重而道远。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几个衡量指标看来,建设节约型社会决不仅仅是政府一方使劲的问题。节约资源的问题也不再仅限于从宏观上构建能源资源体系和发展环保型企业,灾害后我们更应该深刻反省,让节能环保概念植入每个国民心中,用生态文明意识、节约意识约束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曾有专家说,中国的现代化还太过年轻。

1954年,中国曾遭受过与今年的灾害相似的一幕。那时,中国众多省市尚未完全普及电力,铁路与公路里程也相当短。为数不多的工厂、屈指可数的机场、没有流动人口困扰、通讯与网络也不发达。一切都不能与今天相提并论。而今,公路、铁路、航空、电力这些现代社会必须依赖的基础设施在中国获得了极大发展,但他们同时也成为了最先被冰雪击中的环节。

现代化的软肋,恰恰也是现代人的软肋。事实上,已经有专家指出,“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在未来将越来越频繁,所谓‘50年一遇’的灾害的说法,恐怕将更快地被打破。”

现代化的进程势不可挡,现代化的脚步也不会因天灾而停滞。恐慌和悲伤从来就不是能够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所应该做的正确选择是视灾害为考验、视灾害为契机。在锤炼包括生态文明意识在内的更加纯熟的现代公民意识、建设更加坚强的内心的艰苦过程中,谋求发展并且埋头苦干。

上一篇:曾毅: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战略 下一篇:让城市公交在法制轨道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