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浙江经验

时间:2022-10-22 11:54:05

2007年5月至11月,由省委组织部、省民委组织的9个市(州、地)的50名少数民族干部,在浙江大学参加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干部公共管理与经济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学习。

半年多的时间里,不论是面对连续40℃的高温天气,还是台风“罗莎”的来袭,我们都没有松懈过,始终把这次学习当作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始终不忘肩上的重任,时刻不忘建设贵州、建设家乡的使命。通过这次学习,我们深切体会到改革、创新、创业意识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不仅如此,部分同学还利用这次学习机会,搭建交友平台,广泛与老师交朋友,借此宣传贵州,了解浙江。有的同学还在浙江成功招商引资,引介客商到贵州发展,谱写了黔浙两地共谋发展的佳话。

浙江的学习,令人最为感慨的是浙江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用20多年的时间,由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省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省,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2006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1.56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居全国第四,各省区第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64%,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浙江是如何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呢?主要经验有:

艰苦创业,求真务实,走符合浙江省情实际的发展之路

浙江原来是一个无资源优势、无国家扶持、无政策优惠的“三无小省”,但却在改革开放后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浙江现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快速提高。这源于浙江人“闯”字为先,“敢”字当头,追求创新。他们干事不是看有没有文件,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看实践中需要不需要,实践中能不能行得通。靠着这种敢于突破前人,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的精神,浙江在市场搏击中快速壮大,抢占了先机,逐步走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培育市场,发展民营经济,充分调动和激发全民的创业主动性

浙江省对民营经济提出“不论成份重发展、不限比例看效益、不看性质看贡献”,做到“政治上认同、社会上尊重、政策上支持、经济上保障”,彻底消除对民营企业干部怕接近、金融部门怕贷款、基层群众怕担风险的“三怕”思想。正是这种开放意识,创造了经济发展中的3个奇迹:一是“小题大做”。如义乌都是小商品,但是却都形成了大产业。二是“举重若轻”,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却成为重量级经济。三是“无中生有”。在嘉兴地区,无皮的海宁成为中国皮革之都、无布的平湖成为服装之乡、无木的嘉善成为木业大县……浙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零资源现象”。

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服务企业

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改革和创新采取允许试、允许看、不争论,只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坚决地予以支持的态度,尽可能为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在优化环境、提供服务方面,浙江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做到“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做到“三个加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做到“三个有”:使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

统筹城乡,走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均衡之路

早在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在全国率先做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编制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城市化发展纲要》和《城镇体系规划》,这些举措给“三农”问题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05年,浙江省委又了《浙江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起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着眼长远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周末看黑板”,这是对浙江人肯吃苦,爱学习的形象概括。浙江人重视人才,坚持用才的导向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常来”。提倡技术合作、技术指导、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如为吸引人才,温州报喜鸟集团用百万年薪聘请意大利顶尖设计师,以确保产出服装与世界服装潮流保持同步。

实践证明,浙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顺应了时展的潮流,以解放思想、变革观念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以放手鼓励创新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条件;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以转换政府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保障,大胆变通,突破体制上的障碍,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抓住每一次历史机遇促发展,实现了浙江经济的腾飞。(作者系安顺市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上一篇:“学有所教”,指向“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 下一篇:爬脉梳络望远古――触摸黔东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