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教材及其使用

时间:2022-04-18 08:43:52

我眼中的教材及其使用

著名特级教师刘晓军先生转给我一条短信,说是人教社近期召开教学资源研讨会,请思考以下问题并就感兴趣的问题提交书面材料,问题包括:1.人教版课标教材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请举例说明。针对这些问题,您有哪些具体建议?2.课后题和语文园地该怎样体现语言文字运用?怎样体现与生活的联系?请提供至少三个活动设计加以说明。3.对口语交际和习作的编排有什么具体建议?请提供至少三个话题及设计案例。4.高年级的四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在内容和编排上可以做哪些改进?5.目前的教师教学用书存在哪些不足?请提出具体建议。6.目前的学生练习册应该怎样改进?请提出具体建议。

一、语文教材与食材

我的第一反应是“教材”是什么?进而又想到“建材”“食材”等词。教材像建材,更像食材。食材指制作食物时所需要使用的原料,如黄瓜、白菜、牛肉、桂圆……食材可根据不同的特性分成不同的类别,如素类食材、肉类食材;寒性食材、热性食材;绿色食材、非转基因食材……我想,好的教材应该像好的建材一般,能筑起一道道亮丽风景,而非豆腐渣工程;像食材一般,能烹制一道道美味佳肴,而非味同嚼蜡。“筑起”“烹制”意味着不是直接呈现出现成的成品,它需要自己动脑、动手去尝试、去实践。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要谈的主要还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语文教科书。

倘若教材真是食材,那么教材的编者是直接把美食呈现给师生呢?还是仅仅呈现一堆材料或者半成品?或许应该兼而有之吧。笔者认为应该是用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引起学生的食欲,让学生大快朵颐后回味无穷,然后再给出做这种美食的方法及材料,让学生试着自己做。也就是说教材不仅仅是把一道道美食或喂或灌或填给学生,而更要让学生用这些材料练就深厚的厨艺基本功,用这些材料学会做各种美食的绝技。若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出许多语文神厨、语文美食家,岂不快哉!当然,这期间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然而,其中有这么几个困难:

一是菜系各不同。像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等菜系林立一样,语文也是流派纷呈,情感派、导读派、思维派、管理派、语感派、大语文教学派……面对同一教材,不同门派烹制“美食”的方法各不相同,烹制出来的美食也就不同。这就好比“豆”这种食材,可以直接煮着吃、炒着吃、油煎着吃、磨成豆面吃,也可以加工成毛豆腐,成为著名的徽菜;加工成酿豆腐,成为著名的客家菜;还可以加工成豆花(又称豆腐脑、豆腐花)、麻婆豆腐、臭豆腐、干豆腐、豆腐皮、冻豆腐……这些食品自然色香味也各异。同一篇课文同一首诗,不同流派来上,效果也就各异,如果殊途同归,万变不离本册本单元语文的“宗”也就罢了,怕只怕背道而驰,相去甚远;或者各执一端,只得语文教材中之树木,未得其森林。

二是众口很难调。就现在我国的这几种版本的语文教材而言,大同小异,想满足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学子的胃口,实在众口难调。吃惯了川味的,未必喜欢粤菜,甚至会觉得难吃死了。除非遇到“缺衣少食”者,教材无论提供什么味的语文食材,也会饥不择食。倘若遇到“丰衣足食”者,尝遍天下美食,可能就会对教材中的语文食材进行挑剔。再倘若遇到食欲不佳者,本就对语文没胃口,可能就会对教材中的语文食材非常厌恶。又倘若遇到偏食者,或喜欢婉约的、或喜欢豪放的、或喜欢简洁明快的、或喜欢瑰丽想象的……尽管我们有诗意语文、情景语文、情智语文、激情语文、简单语文、简约语文、本色语文、绿色语文、文化语文等应对之,恐也难以满足众多的口味。

三是厨艺有高下。各种语文流派中的教师之“厨艺”是有高下的。名师就好比名厨,无论什么样的“食材”到了其手中都能烹制出美食。然而,名师就好像名厨一样,是不可多见的。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厨艺”还是欠火候的,并不能把教材提供的所有语文食材烹制成各色美味佳肴。能烧几个拿手的家常菜者倒是不少,也就程咬金的那几板斧而已。所以,常常会看到无论什么样的课文,要么“一讲到底”,要么“满堂问”,要么“满堂灌”,要么“反复练”,要么“填鸭式”,要么“放羊式”,翻来覆去都是这几种上法。更有蹩脚“厨师”,做出的菜,要么糊了,要么淡了,要么只剩咸味了,要么就是一锅粥、大杂烩,或中看不中吃,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白白糟踏了许多语文食材!

二、语文教材与药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材即药材。然而“是药三分毒”,因为药物不是一个人生存必需的空气、水源、食物,而只是用来克服疾病的。浩瀚悠久的中华文化像中药大宝库,其实是个杂货铺。杂货铺中的药材分为急毒药、慢毒药、不入药,乏力药、如同药、可用药等六类,因此实际能够编入语文教材给师生使用的“中药”并不多。可是我们的教材编者有时似乎忽略了这一点。文学博士、著名文学杂志《收获》的副编审叶开先生在《对抗语文》一书中说:“我的忧虑在于,如果我们继续以一些缺少‘真’的课文作为小孩子人生起步阶段的学习材料,并通过集体暴力的模式强行灌输给他们,而整个社会对此毫无警惕性,也缺乏反思精神,则我们国家的文化转型并复兴的前景,仍然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电。”叶开痛心疾首地指出,巴金的《鸟的天堂》在教材里变了味,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被改得只剩下骨头没有肉……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等著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中说综观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三套教材,我们概括出四大缺失。第一,经典缺失。第二,儿童视角缺失。第三,快乐缺失。第四,事实缺失。当然,叶开、郭初阳的观点和说法也仅仅是一家之言,甚至有的失之偏颇,但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的教材是不是在给孩子吃错药。或许有人会不屑一顾,认为是药就有几分的偏性,而这个偏性对症,就不是毒,不对症就是毒(偏性产生的伤害)。高明的教师就像高明的医生,什么样的药材在其手里都能治病救人,即便是毒药,也能用来起死回生。拙劣的教师就像低劣的医生,即便有再好的药,也治不好病,甚至误人性命。譬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滋补药,如果滥用乱服也可导致毒副作用。可是,高明的教师在我国现阶段似乎还不多,尤其是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在整体师资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如果教材显得“高深莫测”,许多教师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设计的教案就会像庸医的处方,不但救不了人,反而耽误了病情,甚至把健康无病的也整出病来!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语文教材对语文知识、技能教学采用的是隐性表述,往往需要教师通过钻研教材自己挖掘,自己处理。也就是我国学界经常说的“暗中摸索”,这导致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比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最后教师作总结时问学生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懂得了香港是我国南部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香港很美丽很繁华”“香港是万国市场,是美食天堂,还是旅游胜地”等等;至于在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方面究竟有何长进,学生包括老师往往都说不清楚。这样的语文课,其教学效率当然很低,甚至其语文课的性质也令人质疑。

诚如吴忠豪教授所说,我国教材采用“暗中摸索”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我们对语文课程究竟需要教学哪些语文知识,需要进行哪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教学体系是怎样的,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笔者认为,改“暗中摸索”为“明里探求”,应该成为我国语文教材编写追求的一大目标。在这方面美国的教材值得借鉴。比如美国霍顿公司出版的英语教材分为《英语》和《阅读》各6册。英语教材也是由语言知识教学和写作、听说教学两部分内容组成,课本最后还编写了一个工具和提示。就拿二年级《英语》教材来说,全册共有10个单元,其中5个为语法教学,5个为写作教学,听说教学内容包含在写作单元之中。语法和写作单元交叉编排,最后是工具和提示。下面是全册教材的目录:

第一单元 句子

第二单元 写一则人物描写

第三单元 名词和代词

第四单元 写一个故事

第五单元 动词

第六单元 写指令

第七单元 形容词

第八单元 叙述

第九单元 更多印刷物和标点使用法

第十单元 写一则意见表达

语法单元主要学习词汇、拼写、标点等语言知识,一个单元一般又分为9~10课,第一课都是根据所教的语言知识内容列出标题。比如第一单元的总标题是“句子”,那么这一单元就围绕着“句子”这一知识点分成9课,9课的标题分别是:1.什么是句子?2.名字部分。(主语)3.动作部分。(谓语)4.这是句子吗?5.说句子。6.问题。7.这是哪种句子?8.祈使句。9.感叹句。这一单元最后还编写了“课外补充知识”“全面检查”“考试练习”“补充练习”等4项内容。从每课标题可以看出美国教材中语言知识教学是非常具体而又系统的。

5个写作单元除了提供写作内容,还提供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从写作单元看,我们会以为美国小学生写作练习数量有限,其实这是误解。因为在语言知识单元中也设计有大量的写作练习。教材中每个语言单元一般都有9?~10课,每课都设计有“写作热身”栏目,包括写句、写段,也有写一封信、一个故事等练习。如果一学期两个单元,学生仅在语言知识单元教学中练习写作的次数就将近20次,加上习作单元中的作文练习,学生每学期写作练习不会少于20次,那么一学年写作练习就有60次(美国小学一学年分3个学期,一册教材一般要使用一年),远远超过我国教材中规定的每学期6~8次,每学年12~16次的作文数量。作文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小学阶段应该保证学生一定的作文训练数量。

美国小学习作教材编得很有特色。首先是教材详尽地给出一次习作的指导过程以及学生习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技能和策略。先让学生通过作品阅读和学生习作范例的学习,通过具体文本了解这次习作的要求,然后再进入习作。学生习作过程指导步骤分解得很细致,从选择话题开始,写作技巧指导、习作构思、起草、修改、校对,一直到发表,每一步骤都编写得十分具体,有明确的要求,强调写作技巧和策略的教授,学生看了教材提示以后能够直接操作。比如写一个自述的“三、写作步骤”的“1.选择话题”这个小环节:

(1)列出三件你经历过的事情。

(2)和你的同学讨论你列出的这些事情。

讨论问题:

你同学最喜欢哪一个主题?

哪一个主题你记得最清楚?

(3)抄写并完成这些句子。给你的听众和课题命名。

我的故事将给_____________看(或读给谁听)。

我会写_____________ 。

提示:

什么时候你感到惊奇?

什么时候交朋友的?

什么时候学到新知识的?

教材对如何选材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先是进行头脑风暴,列出三件事情,然后同伙伴讨论,从不同视角审视并确定最合适的写作内容,最后再根据对象确定题目。教材提出的不仅是教学目标要求,而是直接提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这一步要完成什么任务,用什么形式什么方法去完成,完全是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来编写教材的。

霍顿公司出版的全套教材除了英语课本,还有一套6册阅读课本,供小学一到六年级使用。阅读课本是在阅读课上使用的课本。每个年级分上下两册,共6个单元。二年级阅读课本的目录如下:

1.愚蠢的故事

主题链接:愚蠢的故事。

技巧:怎样遵从指示;

技巧:怎样以浏览的方式获取信息;

技巧:怎样阅读一则谜语。

2.关注寓言故事

技巧:怎样阅读指令;

技巧:怎样阅读一首诗;

技巧:怎样阅读一篇科学性的文章。

3.和吉瑞一起环城

主题链接:愚蠢的故事。

技巧:怎样阅读示意图;

技巧:怎样记笔记;

技巧:怎样阅读诗歌;

技巧:怎样参考食谱。

4.使人惊奇的动物

技巧:怎样阅读一幅地图;

技巧:怎样阅读抒情诗歌;

技巧:怎样阅读说明文。

5.家庭时间

技巧:怎样阅读诗歌;

技巧:阅读速度;

技巧:怎样阅读杂志标题;

技巧:怎样阅读一个剧本。

6.天才秀

技巧:怎样观看火的艺术;

技巧:怎样阅读一份音乐会节目单;

技巧:怎样阅读连环画。

重视技能和策略的教学,是美国阅读教材非常突出的亮点。从第二册阅读教材目录看,阅读课本所教的不仅仅是一篇篇课文,更强调阅读技能的教学,每个单元都非常明确地安排3~4项阅读技能,包括各种文体阅读的技能,各种资料信息收集分类的技能,各种学习工具使用的技能,还包括怎样阅读指令、怎样记笔记、加快阅读速度等语文学习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整体上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阅读技能训练系列。说明教材编写者对每个年级学生需要掌握哪些阅读技能,有着非常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所以教材中呈现的技能训练体系非常清晰。按照教学论的观点,有关方法或策略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教材中明确地将这些阅读方法和技能呈现出来,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教师正确把握教学目标非常有利。

美国母语教材中明确地呈现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目标任务。无论是语言知识教材、作文教材,还是听说教材或阅读教材,学生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或策略都十分醒目地用标题标明,并且围绕着这些知识、技能和策略编写教材内容,设计各种练习题目,这与我国语文教材编写思路完全不同。所以,改“暗中摸索”为“明里探求”应该成为我国语文教材编写者追求的一大目标。只有这样的目标,才会引领教材编者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凸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对教材中每一步骤活动的要求和提示才能编写得十分具体。特别是语言知识教材和写作教材,如果能编出来,且做到直接提示学生应该以什么学习方式、完成什么工作,学生看了提示以后一般就能够直接操作。这样的教材是给学生看的,也是学材,学生非常明确这一课需要做哪些工作,完成哪些任务。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都是教材给定的,不是教师主观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

上一篇:故事性写作:让儿童成为儿童 下一篇:课外阅读,师生共同成长的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