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建议”

时间:2022-10-13 08:58:29

摘要:《浙江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是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我省现阶段的教学实际提出的,分教学准备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作业设计与辅导、命题与学业检测四个部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践行教学建议,对于常态课堂的把握和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一线教师立足课改理念,实现课改新模式的风向标。本文就从常态的课堂片段教学入手,结合教学建议学习,谈谈一点体会与感悟。

关键词:教学建议;常态课堂;课改新模式

《浙江省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建议》的颁发,对一线教师的课前预设能力、课堂执行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全校数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能更好地领会教学建议的相关内容,并有效地落实到教学实际中,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开展了学习《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专题教研活动,活动中要求全体数学教师从自己的常态课堂入手,反思实际教学中显现的一个或是一系列的问题,并通过集中学习、汇报交流等活动,让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能在细细研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交流,对教学建议有更深刻的体会,真正做到课改。

本文撷取建议中的几条,谈谈自己的在研读之后的一点感悟。

[案例]教学《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你能用圆规来能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吗?请试试。(学生动手画圆)

教师选择几幅典型的作品:没有“圆”上的,把圆画成鸡蛋状的,弧线粗细不均匀的,纸被圆规戳破了的等,让学生观察。

学生看了这些作品,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师:你们笑什么?

生:这些都不是圆。

师(微笑着):你们能来说说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吗?

生1:圆心没有固定好。

生2:没有圆上,是因为两脚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生3:弧线粗细不匀,是因为用力不匀。用力大,弧线就粗;用力小,弧线就细。

生4:圆规的使用的方法不正确。……

师:那画园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说,再画一次圆

……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关注并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面对学生画圆时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没有回避,更没有斥责出错误的学生,而是让错误一个个暴露,也一个个被学生分析出来,教师无需再细加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圆呢?”学生有了前面的操作和评价,很快总结并概括出画圆的方法。教师适时地进行示范,并再次让学生画圆,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在理解上往往会有偏差。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是回避、遮盖,还是“盯住”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原因,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纠正其错误,是每一位教师都要面临的抉择。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错误视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允许学生出错,更要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巧妙地加以利用。

[案例]三上《认识周长》教学片断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知了什么是周长,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说,“一周”“长度”等等词语都很好理解,但对于何为“封闭图形”这个抽象概念,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学生在做相关的课后练习时,也总会围绕这个概念的理解出现错误。如何才能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课后,我与其他老师讨论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出示一个角,提问:“谁能来描一描这个图形的周长?”

于是有些学生就会很积极的自告奋勇上来试一试,描一描……

在学生动手描的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学生描的轨迹回不到起点了,若要回到起点,画的轨迹就重复了。

于是,追问:“咦?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刚才我们总结的是错的?”

接着,在质疑、对话之中,让学生明白首尾相连叫封闭,只有封闭的图形才会有周长。

反思:在出示角这个图形后,我并没有直接问学生:“这个图形(角)有周长吗?”而是先请学生亲自来描一描,让学生在动手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后在质疑解决中切实地体会到什么是封闭图形,不封闭的图形是没有周长的。

数学问题的价值在于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迫使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在仔细研读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可能或是会发生怎样的知识误区进行充分的预设与估计,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减少一些普遍性的共性错误。

[案例]

一个正方体由27个小正方体搭成,把它的表面涂上颜色,散开,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个,不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学生在解答此道题目的时候,有的同学用搭一搭、涂一涂、数一数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自己的空间想象力进行直接数的方法;有的同学尝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有的同学认为此道题目非常有难度,很容易数错等等。

此道题目,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可以借助这些知识点进行解答。求一共有几个面涂了3面,正方体有8个顶点,所以在8个顶点上的8个小正方体涂了3面;求有几个面涂了2面,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上有1个小正方体涂了2面,所以有12个小正方体涂了2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上有1个小正方体涂了1面,所以有6个小正方体涂了1面;最后,剩下中心的一块没有涂色。

对此道题目可以进一步深化:

一个大正方体由64个小正方体搭成,把它的表面涂上颜色,再散开,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个,不涂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解答方法: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1×8=8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2×12=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4×6=24个,不涂色的小正方体有2×2×2=8个。

反思一:用好教材,从读懂起步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使我更明确了教学方向。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仔细研读教材,读懂教材,熟做习题,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析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所蕴含的知识点;同时,还要读懂学生,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充分挖掘习题的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与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最终,让学生从学会逐渐变成会学。

反思二:用活教材,在深度上挖掘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教材中例题的教学得到重视,但不屑于对教材习题进行研究,有时仅仅把教材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缺少对习题深度的挖掘以及与其他教学过程的整合,使得习题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事实上,优化使用教材的习题,大有文章可做。在上述片段中,习题从27个小正方体到64个小正方体,呈现方式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探索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

反思三: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在充分理解课本和教参的编写意图以及教学要求之后,利用社区、学校、班级等实际因素,因地制宜,将教材进行个性化的重组,利用“现实”资源和“生成”资源组成“大教材”,用足材料,用透材料,凸显“一材多用”、“小材大用”的教学意识。

反思四:用好、用活教材,教师要有大课观意识

教师要有大课观的意识,要站在整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上来解读一节课,使得教学设计能妥善兼顾后续学习的需要,避免一课时一课时的零散的教材解读方式,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倍功半”现象。

我国内地与美国、香港地区的教学比较,我想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布置作业这个环节上,我经常能听到有人在鼓吹美国的小学生在二年级就会通过电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独立完成几千字的研究报告,而我们的学生在二年级,都还沉浸在“死记硬背,勤学苦练”之中。笔者曾与赴香港支教的实验小学的张老师说起作业布置形式,他说,香港地区学生的作业形式比我们多样化,特别是学生会经常进行探究性的调查研究,这一点,其实很值得我们借鉴,其实我们也可尝试着每学期安排一两次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小组合作进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思考一:从平时教导处的常规检查来看,我们大部分教师在《作业本》上所用的评价,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诸如“优”、“良”及分数之类。作业评价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我们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作业本是不仅是反馈教师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内心世界和学习性格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一个平台,我们教师应用好、用活这一教学资源,让作业本成为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平台。

思考二:教师平常任务重,如果每本都用评语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可以采取“微型评语”如:“做题时,请仔细一点,看清数字!”“最后的问题是求什么的?”“挖掘隐含条件,走出陷阱”等等,以此来提醒学生,帮助学生及时有效的进行作业的纠错任务。

思考三:学生解决课堂作业本的题目时,培养学生多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是来考你什么知识的?解决这个知识要注意什么?”此项练习,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的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加强已学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

教学建议的实施是开放、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智慧富于想象的过程,这既需要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将新的理念内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门艺术,那么在我看来这30条小学数学学科建议无疑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艺术指导。只有对照教学建议,充分指导好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艺术才能更加完善,更加打动人心。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实效,学生的学习更有激情,让课改的春风吹进每一个老师的心中。

上一篇:《我,可以做得更好》团体辅导设计 下一篇:道真县首届主题班会优质课比赛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