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写作:让儿童成为儿童

时间:2022-10-18 09:31:48

故事性写作:让儿童成为儿童

“故事性写作”是童化作文教学的重要支架,从“写什么”到“教什么”,从“怎么教”到“怎么写”, 都落实了儿童本位理念,真正“让习作教学成为儿童生活和生命中的自然生成”(吴勇语),让儿童成为了儿童。

日前,笔者执教了《害怕的故事》,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写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故事中找到了自我。下面,就以《害怕的故事》教学为例来说说我的思考和实践。

情绪:故事的生长原点

儿童具有“故事属性”,在他们的眼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故事,生活中的每个地方都有故事;儿童具有“故事属性”,在他们的嘴里,一切的故事都充满了精彩曲折,一切的故事都是那么生动有趣。探其本质,是因为儿童天生的好奇、敏感、幻想,在他们的周遭,任何一点小小的变动都会让他们遐想联翩,产生情绪上的变化:一只小鸟误闯教室引起的躁动,一条虫子让孩子惊叫连连,一次比赛胜利的喜悦,一次游戏失败的懊恼……这样的情绪变化会让儿童产生言说的冲动,他们会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情绪就成为了儿童故事的生长原点。他们会在故事的言说中让这微小被忽视的情绪具体化、情节化,并成为儿童成长历程中自我审视、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所以,珍视儿童的真实情绪,进行故事性写作,就是把儿童当作儿童,营造儿童生命的在场感,让儿童通过言语表达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的各种情绪,让儿童的写作生活变得生命化、心灵化,变得切己。

这次,我选择了“害怕”这种情绪。每个人都会害怕,尤其是儿童,但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儿童的害怕。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去打针或挂水,因为害怕所以吓得哇哇大哭。身边的大人一般这样安慰:不哭!其实打针一点儿也不疼!不能否认这是大人的一个善意谎言,而究其实质,就是站在成人立场,打针这样的小事实在无需哭喊得惊天动地,而对于打针产生的害怕可以忽略不提。久而久之,孩子也在成人的引导下会说出“我不怕打针,我很勇敢”这样符合成人思维、成人价值观的话语,属于儿童最真实的情感逐渐隐匿蛰伏。这是对儿童的一种伤害。因为恐惧感是普遍存在而且无法避免的,我们需要帮助儿童正视这样的情绪,并通过诉说、交流学会正确面对这样的情绪。在“谁都会害怕”这个板块里,我通过师生讲述上课感觉和图画书唤醒学生相似生活,让学生明白谁都会害怕,大人会,小孩也会。然后以“聊到这儿,也一定勾起了你们的回忆。你们曾经因为什么人、什么事而感到特别害怕呢”启发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害怕”经历:独自一人在暗夜的经历、遭受同学的欺负或者父母的责骂、父母不在家时的独自面对、遭遇危险……在学生的讲述中,害怕的情绪就衍化为一个个完整的充满了童年趣味的故事。

讲述:故事的呈现方式

因为儿童的“故事属性”,他们会憧憬故事、制造故事,进而来讲述故事。讲述成为儿童故事的重要呈现方式。我们走近任何一个儿童聚集的地方,总能听到儿童在津津有味地讲着故事,眉飞色舞,忘乎所以。儿童天生是个故事家,在他们的讲述中,会制造曲折、会设置悬念、会夸大情绪、会塑造自我。于是,一个个不会写作文的孩子都成了讲故事的高手。

首先,我们要给儿童故事讲述足够的自由。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在各种作文知识、作文技巧的规范和束缚下,儿童的思维变得僵化,语言变得贫乏。所以,我们要营造民主轻松的氛围,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不考虑讲述的技巧,不强调故事的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思维完全自由的状态。比如在《害怕的故事》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自由地讲述自己的害怕经历,完全不进行价值判断等引导,我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倾听。在学习例文的时候,我又这样引导:“你们什么时候因为害怕有过这种内心的挣扎?”“当玛格丽特感觉有只手抓住了她的肩膀时,她会怎么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一下,说一说。”这样的引导充分尊重了儿童各自的体验,他们的讲述会因为自由而更真实、更具个性。

其次,我们要给儿童故事讲述适切的指导。我们发现不管是谁,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都会按照自我的需要对故事进行再加工,无论是情节的发展,还是形象的塑造、价值观的提炼。故事讲述从本质上说是人作为主体的自觉活动,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有意无意的发展和表现。作为老师,就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去发现,去给儿童适切的指导,让他把故事讲述得更好。在《害怕的故事》教学中,我重点抓住“心理异常”“动作异常”“说话异常”来指导学生写出自己害怕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在课堂评点时,学生自然会关注这些写作的点,引导自己或者别人把故事写得更好:“我觉得有一处语言写出了他说话时的结巴,可见他很害怕。”

唤醒:故事的教学建构

儿童的故事讲述,既有基于言说欲望的原生表达,也有基于表现欲望的创生表达。所以,教学唤醒就成为故事性写作最适切的教学建构,可以帮助儿童的故事讲述更好地从原生走向创生,让儿童的故事讲述更有力量。

1.丰盈情感的体验

大多时候,因为没有进行即时交流,儿童的情绪是一直蛰伏于儿童心灵的,处于蒙蔽状态。就算让儿童进行回忆讲述,可能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唤醒不断丰盈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链接一个个故事片段的粘合剂,于是,尘封的记忆被唤醒,零碎的片段就会像过电影一样变得清晰完整。为了唤醒儿童心灵深处的“害怕”情绪,我选择了图画书,因为图画书是通向言语和精神世界最适当、最柔软的“使者”(吴勇语)。美国的康娜莉娅・莫得・斯贝蔓的绘本《我很害怕》中,一只小熊用最自然的方式讲述着自己害怕的经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都让儿童似曾相识,并进入儿童的心灵,触摸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感到亲切、感到真实、感到信赖。它唤醒了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原来害怕每个人都有;原来害怕不是懦弱的表现,只是我们在遇到危险,遇到未知的过程中一种本能的保护自己的方式。于是,关于“害怕”的独特体验渐渐丰盈,一个个潜藏于记忆深处的故事重新映现:“我最怕黑夜。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不知道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藏着什么,就怕有什么东西会突然跳出来。”“我最害怕的是樊佳宇。她上次与我签订了个合同,我不想签,她就要用武力对付我。我看见她就躲。”……

2.激活言语的智慧

儿童的故事讲述永远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行为,儿童会选择各种人或事物甚至是另一个自己作为讲述对象。所以,这种交往性决定了儿童的故事讲述更大程度地带有创生表达的特质,决定了儿童必然需要知识和技能的支持,从而让讲述更具力量,来实现儿童在他的故事世界中的强大。从教学的视角,我们需要通过唤醒、激活儿童的言语智慧,我选择了“同伴习作”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同伴习作和儿童文学里的故事相似度高,直接指向儿童生活本真,让儿童似曾相识,从言说的方式和言说的水平都有趋同性,让儿童可效可仿。儿童会很自觉地以此为原点进行学习,进行迁移表达。在“害怕是一种紧紧的、冷冷的感觉”这个板块中,我用“你从哪些心理描写看出她很害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挣扎。那孩子们,你们什么时候因为害怕有过这种内心的挣扎?”“因为害怕,我们不由自主地有哪些异常的动作?”“一个人害怕的时候,不但举动异常,说话的方式会不会也和平时不一样?”这几个总领的问题进行文学唤醒,让儿童感受到基于“害怕”的心理、动作、语言的异常,可以具体化于“心理独白”“幻觉描写”“支吾的语言”“抗拒的动作”。

学生这样写幻觉:

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家。突然,我听到了“扑扑”的声音,我吓得赶紧用被子蒙住头。这时,那声音突然变大,还伴随着“啪”的巨响。我害怕极了,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个恶魔,他们面目狰狞,披散着长发,脖子上挂着死人头骨,身上还缠着许多毒蛇,嘶吼着冲过来,想把我扯进地狱。我不禁尖叫起来。

学生这样写语言:

“我没有拿!”我连忙分辩。

“你再说一遍,我刚才没有听清楚呢!”樊佳宇的眼神里闪着寒光。

我连忙改口:“是的,是的。过……过几天……我……我一定……还还您,您不……不要再拧我了!”

“这好像还不太够!”樊佳宇好像很不满意。

我忙讨好说:“过两天我会把大银奉上!”

“这还差不多!”樊佳宇笑了一声,“算你小子识相!”

我还待在那里,直到上课才恢复意识。

文学唤醒让言语智慧表现得可感可学,学生的言语自然会变得更加细腻、真切,更具表现力。

3.完善精神的生长

在通常情况下,儿童是羞于讲述自己的害怕故事的,所以,在教学的进程中,我们在关注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儿童的精神自我审视和完善。在“谁都会害怕”板块,我让学生猜猜老师会不会害怕,为什么害怕,让学生说说绘本中的小熊为什么害怕,进而让学生明白“谁都会害怕,学生会害怕,老师也会;小孩会,大人也会”。在“正视害怕”板块,我再次指导学生看绘本了解“害怕的时候我们可以干什么”,知道“有些害怕我们要战胜它,有些害怕我们要消除它,有些害怕我们还要感谢它”。这样,他们就能正视害怕这种情绪,不会受到更多的困扰。我们需要认同儿童每一种情绪的存在,并用我们的温情、柔性的关怀引导儿童正确面对,进而获得一种更为积极的力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通向生活的窗口,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

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让儿童的言语和精神回归自我,故事性写作找到了一条尊重儿童并能发展儿童的写作通道。

上一篇:完善医院电算化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及建议 下一篇:我眼中的教材及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