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情 20期

时间:2022-04-18 12:10:16

爱,爱情 20期

〔关键词〕高中生;爱;爱情;心理活动课

【活动理念】

高中生在性生理、性心理上逐渐成熟,再加上学业负担的加重,强烈的情感归属需要促使他们去寻找更多支持,尤其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但是,他们辩证思维能力发展尚未成熟,加之生活经验的缺乏,决定了他们对于爱的理解是不完整的,更谈不上对爱情内涵的准确把握。因此,把握爱的本义,在此基础上去认识爱情,有助于高中生建立一种真正有“爱的意义”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深入理解爱的本义,学会辨别真正的爱和以爱为名义的伤害。

2.体验高中阶段出现的“爱情的感觉”,同时以爱情三角理论为知识框架,剖析这种并不是爱情的特殊情感。

【活动方法】

讲授、讨论、情境体验

【活动对象】

高中一、二年级

【活动过程】

一、“爱”的联想

1.PPT呈现一个大大的“爱”字,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

当你看到这个“爱”字时,你首先联想到了什么?

(发散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认识爱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2.呈现一组“爱”的图片

(1)一只鸟叨着小虫放入羽翼未丰的幼鸟嘴里;

(2)一名母亲为襁褓中的婴儿哺乳;

(3)79岁的女儿悉心照顾床上的百岁母,亲自

喂食;

(4)陪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打乒乓球——依然的坚守和陪伴;

……

师:在这组图片里,你看到爱的元素了吗?这种爱的元素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通过提问,让学生对爱有初步的体验,认识到爱是一种关系。)

二、爱的诠释

1.爱的给予与爱的接受——完整的爱

师:爱的内涵如此丰富,那什么是爱呢?我们先来回答两个回答。

问题一:在什么情形下,你会感到你正在给予对

方爱?

教师总结:这种给予对方爱的体验叫的给予,它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投入和付出。

问题二:在什么情形下,你觉得别人正在爱你?

教师总结:这种得到别人的爱的体验叫的接受,爱的接受表明一个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完整的爱的关系应该包含爱的给予与爱的接受。

2.以爱为名义的伤害

师:我们通常以为,只要一方给予了或者付出了,那就是爱。实际并非如此,下面我们来看两种“以爱为名义的伤害”的情形。

伤害一:如果一方的给予不是对方所需要的,那不是爱。

伤害二:如果一方的给予是对方所渴望的,但是却不利于他的成长,那也不是爱。

提问:那么,真正意义上的爱应该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3.爱的本义——一种能够有助于对方成长的正能量

师:真正的爱应该是一方的给予真实地满足了另一方成长的需要,这和心理学上关于“爱的原型”的解释是一致的。

(1)心理学上的“爱的原型”

心理学家认为,爱的原型是动物母体与胚胎之间通过脐带的连接获取成长所需要的养分的过程。于是,从胎体分娩完成,脱离母体开始,他就在不停地探索环境并建立起各种关系,寻找各种“爱”……

(2)爱的本义

其实,爱,并不是一方简单的付出和投入,也不是另一方一时的需要得到满足。爱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以一方能否给予另一方积极的正能量,使对方获得成长。

三、他对她是不是爱

1.案例材料

李伟和小君在高中入学军训时就被对方深深吸引。下学期时,在李伟的强大攻势下双方确定了恋爱关系。有一次周末,他们去逛街,李伟突然在人群中跪了下来,希望小君一辈子跟着他。小君当时手足无措,惊慌离开。这件事情给小君带来了很大困扰,再加上家长施加的压力、学业成绩的大不如前,她开始疏远了他。

小君告诉李伟:“我知道你很体贴关心我,什么事情都肯为我做。但是我希望彼此先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李伟坚定地认为,是她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找了这么一个理由。于是,他一刻不停地给小君塞纸条、当面质问、发手机短信,纠缠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李伟写信给小君,告诉对方自己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如果小君不接受,他就选择以死来结束一切,即使死也要在一起。

2.思考并分析

对小君而言,李伟的付出和投入是不是“爱”,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爱的给予和爱的接受两个方面思考:李伟的付出能不能给小君带来积极的正能量?对于小君而言,她能不能在这种关系中获得成长?)

四、他们之间有没有爱

1.案例材料

刘军与他暗恋的女生在初三的一次校运会上认识。“我当时对她有种特别的感觉,她有着美丽的外表、简单的个性,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此后,他就开始借讨教学习方法之名行搭讪之实。也许是学习方法灵验,也许是暗恋的动力,半个学期下来他的成绩就从中下飞跃到第二名,仅次于她。

两个人的相处一直很融洽,刘军在学习上也一直勇往直前,他说:“她很优秀,她的目标是清华大学,我必须好好学习,不能让自己差。”升入高中后,两个人仍然相互鼓励。他说,“她是一个非常理智、有主见的人。有一次我忍不住跟她挑明了,她说高中阶段不想谈恋爱。她希望首先保持自己的学业追求,同时期望我也能够像她一样。”被拒绝后,刘军一直没有再提此事,直到报考志愿前夕。“我怕再不说,到时考去不同的地方就迟了,所以有必要在志愿上统一一下意见,她误以为我要立即确定关系,两人吵翻了。”最后的日子,刘军担心女孩情绪波动,主动向她道歉:“对你的想法,我表示尊重,高考完了再说。”

2.思考并分析

(1)在刘军的攻势面前,女生为什么能够理性面对?如果跟他确定关系,女生可能的担忧是什么?

(2)表白遭到拒绝后,刘军如何去应对?

(3)高考前刘军“被误解”,他是怎样处理的?

3.他们之间有没有爱

思考:

(1)他们之间有没有爱?如果有爱,结合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具体表现在哪里?如果没有,为什么?

(2)既然有爱,那么这种关系是不是爱情?

(对于第一个问题,刘军的“不让自己差下去”“第一次被拒绝后不再去纠缠这种关系”“为避免对方情绪波动而主动道歉表示尊重”等这些行为都是爱的体现;对于女孩的分析,也可以从类似行为中去挖掘。)

五、认识爱情——他们之间是爱情吗

1.爱情只是一种感觉吗

师:对于什么是爱情,大家都会有自己的诠释。但是,爱情不是随随便的,更不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它由特定要素构成。

(1)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爱情三角理论”,认为完整的爱情包括三个要素,包括激情(生理层面)、亲密(心理层面)、承诺(社会层面)。激情是“一种着迷,个人的外表和内在魅力的呈现,而性的需要是激情体验的主导方式”;亲密是“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对方的赞赏、照顾对方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是“作出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以及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担保、义务或责任心”。他认为,这三个元素共同构成了爱情,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爱情,正如三点确立一个平面,缺少任何一个点,这个惟一的平面就不复存在。

(2)爱情三元素的发展轨迹

从时间维度上,构成爱情的三种元素如图所示,两个人一开始距离的拉近缘于激情,随后亲密关系迅速发展,承诺关系也处于缓慢上升阶段。但是,斯腾伯格认为,在亲密关系占据最主要的位置之前,真正的爱情并没有产生,因为那意味着维系爱情的承诺关系还没有成熟,而这一点也是爱情关系中最重要的。

2.他们之间是爱情吗

思考并分析:

(1)刘军和他暗恋的女孩之间美好的感觉是爱情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爱情三角理论进行分析。他们之间是缺乏“承诺”关系的“类爱情”,并不是爱情。他们之间还未能建立起一种维系爱情的实质性承诺,而只是一种亲密体验。)

(2)对于他们之间这种不是爱情但是又有爱的关系,你如何理解?

(对于女孩而言,她把爱保持在友情的层面,维持自己和对方的学业追求;对于刘军而言,他把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当做前进的动力,自然也成为了爱的另一种形式。)

六、假如某天,当你喜欢的他(她)出现时……

1.先呈现一个隐喻

某天,当你在路上遇见一朵鲜艳漂亮的花时,你会如何选择?

A.把它摘下来带回家,独自观赏;B.给它浇水,悉心照顾它,陪着它美丽绽放。

(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选择更能体现出爱的原义。)

2.进一步呈现情境

假如某天,当你淡淡喜欢的他(她)出现时,你会如何选择?

(引导过程中注意不要抑制高中生的自然情感,侧重如何处理才能更理性地保持富有真正内涵关系的爱。重点强调在高中阶段很难去建立起一种成熟稳定的承诺关系,并从时间、金钱、能力、学业等各方面去进行现实分析。)

七、结束语

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爱情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希望每一位同学带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让喜欢成为动力,让自己和那个淡淡喜欢的他(她)不断成长,让彼此的关系更丰富,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爱。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中山,528400)

上一篇:保姆的心思你别猜 下一篇:心理活动课重在“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