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美与丑辨证统一浅谈

时间:2022-04-17 04:39:37

初中语文教学美与丑辨证统一浅谈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中国的,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一定程度上都是文学作品之典范。对于这些作品的解读,既需要审美,也需要审丑。

关于审丑的说法,也许读者很少见着,毕竟当前充斥着媒体的都是审美。这不难理解,毕竟社会要褒扬真善美,所以人们的目光当然就更多地聚集在美的东西上。然而使人向真向善向美的方式不仅仅是审美,审丑也应该是重要的手段。美与丑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没有丑,何以谈美?我们说一个东西美,一定有一个丑的背景来映衬,虽然丑的背景不一定是明摆着的,或不是言明的,但人们的心里总是有丑的背景存在的。适当地把目光聚集于丑的东西,更能让我们知道其丑的原因和具体表现,从而能使我们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向美的决心。具体化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体现真善美的人物或事物固然值得反复玩味,但一些丑的形象也应当得到重视。比如《皇帝的新装》中大臣们的虚伪,《变色龙》中奥楚弥罗夫的趋火附热与狡诈善变,《翔羊木雕》中父母的自私自利等,都是丑的代表,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审视、挖掘,让学生心里建立起美的对立背景,进而深入理解美的价值,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活动也应当受到重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审丑呢?下面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明确审丑与审美的关系

美与丑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美也就没有丑。美与丑是相互映衬而存在的。审美是人的最终追求,而审丑则是审美的一种辅助形式,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正所谓知丑者才知美是也。2011版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的各种美的形象,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审丑,让学生通过丑的对比,进一步发现美的价值。比如《腾野先生》一文中涉及到的那些“油光可鉴”、不学无术、麻木不仁的清国留学生们,也算是丑的一类,通过对这些丑的形象的审视,最终让学生理解这些人的丑陋所在,也让学生最终体会到那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仁人志士们的高尚之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审丑是审美的手段之一,是审美的过程,其最终目标也还是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中审丑与审美结合

在引导这生理解相关文本时,单纯审美或单纯审导都难免狭隘,只有审美与审丑活动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下面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谈谈审美与审丑的结合。

《皇帝的新装》一文作为童话故事,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早期时候创作的童话作品,是其的代表作品之一。纵观整个故事,可以说故事是喜剧,也是闹剧,更是一出丑剧。这个故事与中国成语故事“掩耳盗铃”类似,已经成为“自欺欺人”的代名词。这样的作品,恰好极富“审丑”的价值。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引导学生注意其中孩子的天真无邪、无私无畏之美上,而忽略了故事中丑的形象的存在。事实上,安徒生创作的初衷恐怕不是要人们注意孩子的天真之美,恰好应是让人们注意皇帝自作聪明、爱慕虚荣、刚愎自用之丑和大臣们趋炎附势、虚伪应酬之丑上。从这一点来看,或许把审丑作为文本解读的重点才更符合作家创作的本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其中皇帝和大臣们的丑陋之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丑出发,审视人的灵魂。要让学生明白,骗子并非高明,骗子得逞的原因是皇帝的虚荣和刚愎自用。其实,皇帝不是被骗子骗了,而是被自己的虚荣骗了。而那些大臣们,明知道皇帝身上一无所有,却不敢讲真话,只是唯唯诺诺地顺着皇帝的意思来表达。虚伪让他们变得委琐不堪,他们失去了起码的做人的尊严。皇帝的一件新装,就把官僚们的丑陋的灵魂裸地展示了出来。而相比较而言,孩子们真实的回答就显得特别具有美的价值,也更进一步衬托了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态。通过这种审丑活动,学生就能进一步体会人的灵魂之丑,从而形成对丑的鄙弃心态,进而自然向美追求。

三、善于发掘丑的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几乎都是名家作品,古今中外均有,内容上及天文历史,下及地理人物,有着丰富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有美的,也有丑的。美的让人感动,引人高尚和纯洁;而丑的则能让人了解人性之丑的一面,形成对人的卑劣行为的唾弃,对人的卑微人格的轻视,对人的卑鄙灵魂的讥讽。美的形象学生很容易感知到,而丑的形象则不那么容易。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涉及到的丑的形象,诱导他们去审视丑,在对丑的审视中进一步发现美,品鉴美。

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丑的形象并不少除《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羚羊木雕》等文本以外,还有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虚荣贪婪、冷酷自私、金钱至上的人格是丑的;《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其贪婪冷酷、卑劣的丑陋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庸俗不堪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无能、麻木自欺,是封建没落文人丑陋形象的代表;《藤野先生》中的清国留学生,整天头发油光可鉴、不学无术,对国家和同胞麻木不仁;《杨修之死》中的“奸雄”曹操,阴险奸诈、虚伪冷酷,让人鄙夷;《范进中举》中的“市侩小人”胡屠户,爱富嫌贫、趋炎附势、庸俗自私,让人愤恨,还有那巴亲带故、逢迎馅媚的知县张静斋,热衷功名、喜极而疯的范进等,都是各自类属中丑的代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的“强盗分子”额尔金,强取豪夺、野蛮破坏中华文明,让中国人代代不忘;《亲爱的爸爸妈妈》中的纳粹士兵,冷酷凶残、滥杀无辜,让人恨极;《斑羚飞渡》中的盗猎者,野蛮追杀斑羚,对生态文明造成破坏。这一系列的文本中的丑陋形象,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实施审丑的好题材。当然,教材中的丑陋形象远不止这些,这就有待初中语文教师们去发掘了。

总之,审丑和审美是辨证统一的,审丑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并不会对审美产生负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大可放开手脚,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丑,审视丑,引导他们在审丑活动中提升美的情操和强化对美的追求精神。

上一篇:试析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下一篇: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