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老年人居住区设计

时间:2022-04-17 11:56:32

人性化的老年人居住区设计

【摘要】从老年人养老方式和日常时间分配调查入手,探讨了老年人生理机能和心理感受的特征,总结出当代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新要求。以此为依据,在房型设计、建筑外立面设计、组团庭院设计、绿化景观设计、邻里交流空间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力求营造出适应老年人身心特征的新时代居住区。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区;生理特征;人性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老年人对住宅的依赖程度及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因此其住宅区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老年人养老方式和日常时间分配调查

上海老年用房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上海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在上海市区范围内组织的“上海市新世纪初(2001年-2010年) 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住房需求调查”的结果显示,有95.8%的被调查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而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仅有4.2%左右。可见,在上海绝大多数老人仍然偏爱居家养老。这种喜好体现了传统观念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老年人在精神上需要子女的关爱和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

2004年4月,青岛市老年公寓组织了一次入住老人生活状态问卷调查,其中每日时间分配的调查显示,老人用于睡眠的时间占第一位,人均430.8min,42.3%的老人睡眠时间超过8h。排在第二位的是看电视,人均126.3min,每天看电视超过3h的占26.9%。排在第三位的是室外活动,人均时间为79.2min,有85.6%的老人坚持经常性室外活动。排在第四位的是读书看报,人均时间为137.5min,超过2h的占24.5%。排在第五位的是与其他人聊天,人均时间39.5min,能经常与人聊天交流的占62%。排在第六位的是个人内务;第七位的是打麻将、下棋。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在老年人日常活动中,占据第一、第二、第四、第六和第七位的活动是完全或大部分在室内完成的,可见老年人对住宅的依赖性很大。则在老年居住区设计中,住宅本身的合理设计最为重要,其次是室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再次是供老年人聊天的邻里间交流空间的设计,这三种空间的设计应该是老年居住区设计的重点。

2.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及解决方法

2.1生理机能方面特征

2.1.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

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反应速度慢,较其他年龄层而言更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因此他们很难树立起对新环境的新认识,因而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2.1.2视力退化、生理适应性降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分辩颜色的能力衰退,对光的感知力和适应力下降。一些老年人还患有诸如青光眼、白内障之类的眼病。因此他们对居住环境中的光线要求比其他年龄段的人要高。而且老年人对温度、湿度等的气候变化适应性变差,针对气候变化较敏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双层窗,同时在窗户外再加一层既可左右推移又能调节角度的百叶窗户,使老年人能自由控制日光,获得舒适的室内视觉环境。这样,在每一种自然条件下都可以通过调节百叶的角度,用物理手段将太阳光阻挡在室外或者反射到室内,以调节室内光照。采用双层玻璃窗,还可以增加住宅的保温隔热性能。

国外测试数据显示,外遮阳的铝合金百叶和木百叶可以阻挡近85%的太阳辐射,产生4~6℃的室内温差,减少约30%的空调能耗,从而可以避免长时间使用空调对人体造成的不舒适感。此外,铝合金百叶能使噪音偏向,降低室外噪音,木百叶也同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

2.1.3听力衰退

老年人会出现短时间的听力丧失而且对高频音的感知较差,因此他们在与人交流中经常以与谈话人靠近来弥补听觉中的衰退。所以老年人社交空间尺度宜小。将整个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化整为零,形成更多适合老年人就近活动的庭院、宅间绿地等,是一个较好的设计方法。

2.2心理感受方面特征

2.2.1对安全感要求高

老年人大都惧怕汽车,因此在老年人住宅区设计中应特别关注车行道及停车问题。上海这个大都市,用地紧张。所以,许多住宅区以大量地面停车位为卖点。的确,门口停车比地下停车方便许多。但在中国开机动车的老人只占少数,只有在周末,子女会驱车前来探望父母,因而,在老年居住区不需要大量地面停车。于是设计结合中心步行景观带,设置地下车库,实现人车分流模式,使小区更安静、安全;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点,小区室外地面无高差设计,使老年人能放心大胆地漫步园中。

2.2.2对环境的舒适感要求高

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因此在心理上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而安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茂盛的植被颇受老年人欢迎。在这方面,庭院、屋顶及墙面绿化有很好的作用。

以下这组数据显示墙面及屋顶绿化的作用:夏季墙面爬墙植物与屋顶绿化可以为室内降温1~2℃;冬季落叶后,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辐射,同时附着在墙面的枝茎又成了一层保护层,可以为室内减少30%的热量损失,还可以使风速降低。可见,墙面及屋顶绿化,可以防止各种气候变化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另外,墙面绿化还可以减弱城市噪声,当噪声波通过浓密的藤叶时,约有26 %的声波被吸收掉。攀援植物的叶片多有绒毛或凹凸的纹脉能吸附大量漂尘,起到一定的过滤空气的作用。由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绿化可以使周围环境更富新鲜空气。

2.2.3需要社会归属感及他人的认可

现代人际关系淡漠,老年人往往在各自的住宅里打发时间。其实,老年人希望社会群体或他人能接纳自己并在群体中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希望自己在退休后仍然能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因此他们比其他在职的年龄层更渴望交往。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喜爱跳舞、打拳、唱歌等群体活动,而行动不便的则喜欢观察他人活动,因此老年人交往、活动空间还应有“观演”功能。

3.结束语

20年前,当上海市开始步入老龄社会之时,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提出:“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因此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来规划和建设属于他们的居住建筑,充分弥补年老者减退或丧失的各种机能,创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区,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科]

【参考文献】

[1]李斌,夏青.老龄社区—未来中国城市养老新模式[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27(1):89292.

[2]张剑敏,马怡红.新世纪初上海老年人住房需求调查研究[J].住区,2001(3):20221.

[3]吕梁思.青岛市老年公寓个案研究[J].老年问题研究,2005(4):729.

[4]武云霞.探索适宜老年人居住的“新”里弄住宅[J].现代城市研究,2005(10):27231.

[5]石玉蓉,董杨.新型遮阳百叶应用的经验[J].建筑知识,2004(5):53254.

[6]谢浩.实施墙面垂直绿化构筑良好热工环境[J].福建建材,2005(2):20221.

[7]覃力.日本高层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夏明,杨丽,武云霞.老年人居住模式设计[J].城市问题,2005(1):46249.

[9]辛洪云.创造老年人活动的室外空间[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28(4):57261.

上一篇:带来正能量的天然“兴奋剂” 下一篇:饲料中的三聚氰胺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