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提问技巧

时间:2022-04-17 07:51:29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提问技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使提问有效,教师就要深化对历史教材的理解,在备课前充分运用教材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呢?根据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我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设计问题。

一、阅读图文,获取信息

1.利用大字设问。教材大字本身就是文字材料,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教材往往平铺直叙,要点不明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字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2.利用小字或补充材料设问。教材很多小字都是材料性的,阐述正文观点,教师就小字设问,从小字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3.利用图片设问。教材很多图片都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利用这些图片可以创设问题新情境。把这些小字、原始材料或图片充分运用,既可以创设新情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灵活运用,一知多问

许多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只知道背景、内容、影响,变换设问就不会作答了,因此一知多问就很有必要。如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我变换了如下设问: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天才头脑的产物吗?(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是科学的?(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圣西门、傅利叶的思想为什么是空想的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这样一知多问,既会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又可以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三、多维思考,夯实基础

对历史要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如分析原因的角度往往有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历史影响有积极、消极影响,或政治、经济、思想、当时、后世的影响等,而考试则往往选取某一个方面考查。因此平日教学时,教师需要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使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该类问题能为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学会随问题的条件、角度的变化灵活地解答问题。

四、概括提炼,提纲挈领

不少学生只侧重记忆具体的历史知识,如某一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因此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高考则往往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况且如果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就会零散,学生即使记住了,遗忘得也快,而且不会应用。因此,教师应该设计一些针对历史知识框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提炼。

1.利用课本黑体字。课本上的黑体字标题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主体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利用章节目录。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黑体字、单元目录,把握各个基本知识点或各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形成整体史观,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由个性到共性。历史知识虽然繁多但又有规律,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师可以就历史知识的规律性设计问题,把历史知识由具体知识上升为规律性的内容,学生又可以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新问题,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五、联系现实,以史为鉴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人又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唯一的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联系现实设计一些问题。这类问题会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育人功能。

六、温故知新,环环相扣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师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问题。

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历史新课程标也准明确指出学习历史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因此,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史论结合的问题。“史论结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结合”的自觉性,才能不断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八、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曲折离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露它的本质。

历史教师如果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用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摒弃死记硬背的陈旧学习方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责编 潘冰)

上一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训练 下一篇:浅谈语文高效课堂的“心动”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