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时间:2022-04-17 04:27:36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摘要: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有两种:缺失的父亲和弱势的父亲。这类没落的封建贵族遗少们,在整个旧的社会体系濒临崩溃的时候,他们已经丧失了以前辉煌荣耀的光环,其自身又懦弱无能。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父亲形象

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33-01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对于父亲的描写,主要存在两个特点:“杀父书写”,即直接把男性家长排除或放逐在文本之外,形成女性家长做主的模式。构成男性家长缺席的“无父文本”:把男性家长或父亲写入文章,但由始至终处于“去势者”的角色,使男性角色在其女性文本中失去主导地位。

一、缺失的父亲

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大多处于“缺席”状态,这种对父亲传统权威角色的集体封杀,可以看成是对父权意识最直接的反抗。张爱玲解构了以开天辟地为原型的男性英雄神话,瓦解了父权意识浸淫渗透下的强悍男性权威角色,将去势的男性形象排斥于文本之外,创造了一个无父神话。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父亲从未出场,在家人的记忆中他只是一个有名的赌徒,赌的倾家荡产。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除了梁太太这一女性家长外,另一位女主角葛薇龙离家在外,她们联合起来瞒骗葛豫琨这一传统男性家长。在文章中,葛豫琨和梁季腾一样,几乎隐于背后,成为缺席的男性家长。在梁公馆里,自从梁季腾死后,梁太太自得其乐的过着她的“慈禧太后”的生活,没有人敢违背她的意愿。这一切都源于原本家长的缺失——梁季腾的去世。

《多少恨》中虞家茵的父亲是一个视女儿为摇钱树的人物,虞老父亲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一而再、再而三地破坏虞嘉茵的爱情与事业,甚至不惜以女儿家清白的名节作赌注四处搬弄是非,最后逼得女儿不得不远走,还诋毁总豫。最后二人悲哀地结束那本应十分美好的爱情。回想宗豫和虞嘉茵,他们从电影院无意相逢,后来彼此相爱,预备携手同赴美好旅途,但只是因为这个的父亲,他们的爱情被活活扼杀在了大上海那片灰暗的天空下了。而虞老先生这个所谓的“父亲”,最后却在毁掉女儿幸福时,可耻地满足了。

二、弱势的父亲

张爱玲冷静地站在人性的层面,对传统父亲形象进行颠覆,对弱势父亲进行了大量描写,她在小说中多有塑造精神空虚、放浪形骸、荒唐、终日不务正业、把精力都放在吃喝嫖赌抽上的男性家长形象。他们不再具备传统父权社会中所宣扬的英雄气概和男儿本色,成为贬抑、嘲讽的对象。

《茉莉香片》中的聂介臣,整日与姨太太厮混在雾气腾腾的烟铺上,靠着祖上遗下的家产生活,像一具腐尸似的糜烂,令儿子不堪忍受,彻底地丧失了父亲的尊严和权威,只剩下男性的躯壳,而精神人格、威严名誉早已丧失殆尽,传统父权社会也随着他们的堕落而名存实亡。

《金锁记》中的姜二爷虽出身富贵却是个患骨痨病的残废,必须常年卧床、而且肢体萎缩。坐起来时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三岁的孩子高,用妻子的话说,他根本不能算个人。在文章开头七巧出场时所说的话中就能看出姜二爷在家中是没有地位的。这样一个骨痨者的萎弱状态与强大威猛的英雄神话男性形象形成巨大差异,有一种悲剧性的凄怆对比,而这些形象话语出自一个女性之口,悲感的讽刺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效果。

《创世纪》中,匡家父子被作者说成“顽童身份”,是被去势的家长。在这个一家三代的大家庭里,祖母戚紫薇是事实上的家长,掌握着经济大权。而他的丈夫匡霆谷无所事事,匡仰彝也虽为人父却是个典型的遗少,只能靠变卖遗产度日,却还要充场面讲规矩,显示自己有见识。他在姑奶奶面前也向紫薇伸手要钱:“他摊出一只手,笑着咕哝道:‘妈给我四百块钱。’”然而,他刚刚讨好母亲骗得五千块钱零用钱。从中可看出,他根本是个被废的人。至于匡霆谷,由于活在妻子紫薇的影子下,非常压抑和乖戾。紫薇在和皮货商洽谈皮衣,匡霆谷却在一旁帮商人杀价。“紫薇恨到:‘你这不是岂有此理!我卖我的东西,要你说上这许多!人家压我的价钱,你还要帮腔!’”“霆谷道:‘咦?咦?没看见你这么小气——也值得这么急扯白咧的!也不怕人见笑!真是的,我什么东西没见过!有好的也不会留到现在了!’”既无家长的威严,也没有丈夫的自尊。

《花凋》中郑先生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失势男人。他空活了四十多年,生儿育女,却只知醇酒夫人,是极不负责的父亲与丈夫,他的一生不过是连续上演的闹剧。“自从民国纪元起他就没长过岁数。虽然也知道醇酒妇人和鸦片,心还是孩子的心。他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他没有支撑一个家庭的能力,只是会哄钱。

这类没落的封建贵族遗少们,在整个旧的社会体系濒临崩溃的时候,已丧失了以前辉煌的光环,自身又懦弱无能。在他们的人性中,社会性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但其动物性却极力张扬。他们是败家子,对金钱无比贪婪,以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物欲和为目的,体现出外在的社会性的猥琐昏庸和内在性的动物性的贪婪膨胀。

参考文献:

[1]金宏达.镜像缤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上一篇:浅析“人驴(骡)互变”题材作品的异同 下一篇: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