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分析

时间:2022-04-16 10:46:57

我国经济增长、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1071172)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宏观税负可以反映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静态关系,税收弹性则可以反映二者的动态关系,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将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联系在一起。本文以我国1978-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总量数据为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的关系,并从税收弹性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宏观税负的特点及原因。

关键词:经济增长 宏观税负 税收弹性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里,我国先后经历了四次税制改革:1978-1982年,是税制改革的酝酿和起步阶段;1983-1993年,是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收全面改革阶段;1994-2000年,是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进行的深化税制改革阶段;2001年至今,是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完善税制改革阶段。在这些税制改革中,我国宏观税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原因,未来宏观税负表现为何种趋势,对于我国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形成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的含义

宏观税负(T)是指一个国家税收负担的总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总额(TAX)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来反映,即T=TAX/GDP。宏观税负从全体纳税人角度分析,表现为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一种分配关系,是纳税人纳税能力与实际纳税额之间用相对量表示的税收量的规定性(祝遵宏、刘伟,2009);与宏观税负相对应的是微观税负,它是从个别纳税人角度分析税收负担。我国宏观税负分为大、中、小三个口径。小口径、中口径、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分别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税收收入、政府财政收入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其中,财政收入指纳入预算内管理的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少量其他收入,如国有资产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政府收入包括财政收入和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向纳税主体、甚至非纳税主体收取的大量不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没有纳入政府预算外管理制度的制度外资金收入等(伍云峰,2008)。本文中的宏观税负是小口径下计算出的宏观税负。

税收弹性刻画了税收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的反映程度。从本质上来说,税收弹性的大小是反映一国税收体系或税制保证国家集中新增国民收入比重的程度,也是对税制科学合理性及对税收征管严密性的一种客观度量。其基本表达式为:。E为税收弹性,Tax为税收收入总量,Tax为税收收入增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文献综述

(一)宏观税负相关研究概述

研究我国宏观税负的学者有很多,从研究角度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第一类是对我国宏观税负的测度,如郭彦卿(2010)通过构造投资与宏观税负的凹函数,找出使投资率最大化的宏观税负作为我国的最优宏观税负,同时说明了宏观税负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带动经济增长。

第二类是讨论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界最著名的就是美国供给学派拉弗曲线理论,该理论认为税率与税收收入和国民产出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的结合点,即最优税率或最优税负。拉弗曲线表明,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一种最佳的宏观税负水平,即能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张荻(2008)以2000-2006年数据对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提出降低我国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李华(2010)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得到宏观税负带来的冲击会对实际GDP产生负的影响的结论。宋效中(2008)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下分析了宏观税负通过影响投资、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影响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宏观税负过重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类是通过对比国际上不同国家的宏观税负,说明我国宏观税负呈现的特点,如靳东升(2003)对20世纪90年代的宏观税负进行了国际比较,认为我国的宏观税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轨时期宏观税负呈现出明显的先降后升、整体水平较低的特点。

(二)税收弹性相关研究概述

在税收弹性的研究方面,有对单一税种税收弹性的分析的,如胡良杰(2010)根据1998-2007年我国32个省(含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的国内增值税以及GDP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的变系数双对数模型,通过回归得到各省的国内增值税税收收入弹性,我国大部分省的国内增值税税收收入弹性为1到1.5之间,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各省市增值税税收弹性不一致的原因。刘家树(2008)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我国税收的长期弹性和短期弹性的特点及原因,得到的结论是:1978-1994年税收的长期弹性小于其短期弹性;自1995年以来,我国税收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税收的长期弹性大于其短期弹性。

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关系分析

(一)模型设计

由税收弹性公式,分别以下标0、1表示基期和计算期,且,基期宏观税负,计算期宏观税负,宏观税负变化,宏观税负增长率为,经济增长率为。

由此推导税收弹性与宏观税负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即:

(1)

此关系式表明,经济增长率大于0时,宏观税负增长率也大于0,税收弹性E>1, 即税收增长率会大于经济增长率,税收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宏观税负增长率等于0时,税收弹性E=1,即税收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 宏观税负增长率小于0时,E

(二)样本来源、变量选择和计算

本文选取我国1978-2011年税收总量(Tax ,单位:亿元)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亿元)为自变量,数据来源为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见表1。

由表1的数据计算出的1979-2011年经济增长率、宏观税负及增长率、税收弹性的对应关系,具体如表2所示。

表2的计算结果清晰地反映了经济增长率、宏观税负增长率和税收弹性的关系。 可见,与式(1)的含义一致。

(三)经济增长、税收增长与宏观税负分析

图1为我国历年GDP增长率与TAX增长率的对比图。从图1中得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形态在同一时期内基本一致,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税收总量的变动相关关系比较明显。从税收增长率看,除1979、1980和1986-1991年期间,税收增长率低于10%以外,其余年份税收增长率均高于10%;且从1997年起,税收增长率开始超过经济增长率,并一直保持如此状况。

由宏观税负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影响宏观税负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和不同口径的政府收入的大小。这表现为宏观税负一方面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政府承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职责范围大小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图2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宏观税负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宏观税负变化过程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4年的大幅上升阶段,1984-1994年的下降阶段和1995年后的轻微上升阶段。且从中发现我国宏观税负最高的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约25%;最低出现在90年代中期,约10%。

(四)税收弹性分析

将表1Tax与GDP两列数据取对数后建立双对数模型Ln Tax=a+b Ln GDP,b即为税收弹性,表示GDP每增长1%,税收将增长b% 。

运用Eviews6.0得到二者的回归方程为:

Ln Tax=-1.38+0.95 Ln GDP (2)

(-4.8644)(33.6999)

判定系数R2 =0.9712,DW=0.15,相关系数为r=0.985。

判定系数R2 =0.9712,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且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弹性系数为0.95,此值小于1,表明GDP每增长1%,税收收入便可增加0.95%。但DW值很低,说明模型存在自相关,因此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并不理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弹性的变化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1979-2011年间我国税收弹性波动较为剧烈。税收弹性的变动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78-1984年,该时期的税收弹性经历了一个迅速上升和迅速下降的过程,由1979年的0.47上升到1981年的4.81再到1984年的0.97;二是1985-1993年,该时期的税收弹性在1985年第二步“利改税”后为0.71,在1986年跌至0.58,再在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上升到1994年的0.64;三是1994-2011年,该时期的税收弹性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的0.64上升到2011年的1.23。

长期来看,我国税收弹性大于1,主要原因:第一,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导致税收长期弹性大于1。以1997-2011年为例,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10%增加到2011年的18%,从而导致税收长期弹性大于1。第二,经济的不断增长扩大了税源,促进了税收增长。第三,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税收征管的不断加强,税收长期弹性相应大于1是正常的。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宏观税负经历了增长、下降到第二次增长的历程,学者们称第二次增长为恢复性增长。在这些税制改革中,我国宏观税负与税收弹性都表现出明显的三阶段特征,且三个阶段基本一一对应,从税收弹性的角度解释宏观税负特征如下:

第一,三个时期的税收弹性在总体上均呈现从低到高的上升趋势,说明我国这三个时期的三部税制均具有较强的税收稳定增长性,税收征管体系的功能是有效的。

第二,1994年的税制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除少量奇异点以外,1985-1994年的税收弹性呈现从低到高的上升趋势,但总体小于1。1994年以后的税收弹性也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上大于1,说明改革后的我国税制具有较好的趋向性,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均趋好有效。1997年以后税收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说明该时期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合理的,也实现了税制改革的初衷。

第三,税收弹性奇异点与重大经济、政治事务紧密相关。1985年的第二步“利改税”使税收弹性由1984年的0.97突降到1985年的0.71;1989年的“动乱”使税收弹性由1988年的0.31突增到1989年的0.51;1997的亚洲金融危机使税收弹性由1996年的0.86突增到1997年的1.63,并延续到2001年。

这些情况说明:受重大事件影响,税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GDP增长速度,因而税收弹性突增表现为奇异点;我国税制具有较强的稳定器功能,根据GDP的变动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税收收入,以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祝遵宏,刘伟.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J].生产力研究,2009(6)

2.伍云峰.对我国当前宏观税负水平的测度与评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李丽,丁凡.试论税收弹性与宏观税负的数量关系[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4)

4.郭彦倾.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宏观税负估计[J].山东经济,2010(5)

5.张荻,侯明,秦卫波.关于我国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以2000-2006年的数据为基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8(6)

6.李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0(15)

7.宋效中,赵利民.宏观税负与中国经济增长[J].探索,2005(3)

8.靳东升,陈.20世纪90年代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兼论我国的宏观税负[J].涉外税务,2003(5)

9.胡良杰,余显财.基于1998-2007面板数据的国内增值税税收收入弹性分析[J].财经论丛,2010(6)

10.刘家树.基于ECM的我国税收弹性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8(8)

11.褚燕.宏观税负对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5(10)

12.刘燕明,张林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与展望[J].税收经济研究,2011(3)

13.刘建民,宋建军.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5(11)

上一篇:经济增长、教育发展、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 下一篇:饭店业态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