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4-16 03:32:31

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新体制,对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促进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涵,揭示了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与基本措施。

关键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涵

(一)医院固定资产的概念与类型

《医院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是这样定义的:医院持有的预计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例如,图书、办公桌椅等。医院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四大类:一是房屋和建筑物,包括房屋、土地、道路、围墙以及附属的电梯、通讯线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二是专业设备,包括医用电子仪器、超声仪器、临床检验分析仪器、手术急救设备等; 三是一般设备,包括办公家具、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通用设备等;四是其他固定资产,包括仪器仪表及量具、图书等。

对于构成相关硬件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对于为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大型修缮等后续支出,也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尽管医用被服等也具有固定资产的某些特征,但由于数量多、单价低,通常被确认为医院低值易耗品。部分手术器械虽然达到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但使用期限较短、易于损坏,也只能作为医用低值易耗品进行管理。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固定资产从形成到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资产预算、资产取得、验收登记、卡片创建、领用使用、退库及内部调拨、运行维护、计提折旧、报废处置、盘点清查等,涉及到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众多环节,属于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人员的综合性管理。因此,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难度比较大。

二、现阶段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是由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管理权限、管理制度、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等有机构成的一个管理系统。目前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一般包括财务部门、实物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具体管理人员包括了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会计、实物管理部门的采购、库管和维修人员、使用部门的固定资产保管人以及使用人等,管理工作涵盖了配置、使用、调剂、处置、折旧、盘点、清查等内容。

部分医院虽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统一、内容不完善、未能形成体系,具体表现在:固定资产管理归口不清,各部门的管理权限有交叉有缺失;管理人员以及使用、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明确;管理工作不规范。例如,资产领用缺乏严格的审批制度,资产退库、维修、部门调剂等环节缺乏操作细则等。上述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盲区,会导致发现问题无章可循、相互推诿、甚至发生管理漏洞。

(二)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

首先,固定资产信息化程度不高、未能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对固定资产缺乏一体化管理和在线跟踪。

其次,财务系统和资产系统各自独立,可能会出现入账口径不一致、时间不同步、对账难度大、“账账不符”的难题。

然后,使用部门的资产退库、调剂、报废等业务无法适时申请,管理部门对资产变动的审核确认无法同步更新,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

最后,传统的固定资产手工盘点耗时耗力又极易出现数据统计不准确的现象、以致于执行不力、无法及时发现并且处理资产的盘盈盘亏及闲置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信息失真。

(三)固定资产管理观念落后

首先,相关人员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不高。例如不能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概念,未划清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手术器械的界限、未正确核算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资本化或费用化。

其次,部分资产使用人管理观念落后、意识淡薄、资产转移未能办理手续、人员变动未能办理交接、处置资产未能履行程序等。

最后,部分维修人员对送修登记、拆除回收等未进行痕迹管理,对于部分报废还是整体报废缺乏科学鉴定、对于可拆可用的零部件未能做到物尽其用。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观念陈旧、操作不规范、核算不准确、内控不到位,最终限制了管理效能的提升。

(四)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不完整

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大多停滞在“过去时(购置)”的静态记录上,未能动态监管资产的“现在时(调拨、维护、报废、处置)”,更无法科学规划资产的“将来时(综合考评)”,管理过程不完整。此外,未能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未能将采购合同、维保合同和后续支出纳入资产台帐统一管理;未能将资产的内部管理与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要求相衔接。距离资产精细化管理差距较大。

(五)固定资产管理考评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合理、有效的考评制度,缺乏对资产的闲置低效、流失虚增等现象的约束监管,缺乏对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责任人的绩效考核。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约束管理中不规范的行为。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

1. 实现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

由于医院固定资产情况复杂,应通过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和信息更新等方面管理活动的规范,只有对医院固定资产的全环节、全范围、全流程实现管理的覆盖,才能有助于实现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进而提高医院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2. 实现固定资产的联动管理

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内容涉及到诸多方面,在固定资产的购置、财务核算、政府采购以及具体报废处置等层面,应尽快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国库管理相结合的联动工作机制,才能为编制年度预算、加强资产收益管理、规范资产管理秩序创造条件。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强化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首先,应将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贯穿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建立健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清查、考核以及财务核算等的相关制度,使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杜绝漏洞。

其次,依据制衡性原则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和岗位的设置,实行归口管理、明确各部门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各司其责、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让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购置论证、捐赠资产和投放资产的登记管理、提前报废和长期闲置的原因分析;落实资产维护的规范管理、资产转移的及时变更;抓好盘点制度的有效实施和报废处置程序的规范履行。

最后,通过解决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损失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达到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的目标。

2. 建立三账一卡管理模式

遵循 “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用结合、优化配置、提高效益”的管理原则,建立“三账一卡”管理模式:财务部门承担价值管理,负责总账和一级明细分类账;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承担实物管理,负责二级明细分类账;使用部门承担使用管理,负责建卡(台账)。各部门共同组成固定资产的管理网络,层层负责并相互制约。财务科和归口管理部门要做到账账相符;归口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科室要做到账账、账实相符;资产使用科室要以物对卡,做到卡物相符。通过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形成全院上下齐抓共管的氛围,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3. 重视定期盘点

定期对固定资产盘点是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盘点中的盈亏情况、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等问题的原因分析、做到查明责任、及时处理,达到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目标。此外,还要进一步梳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完善相关制度,形成PDCA的闭环管理,以问题为导向,提升管理效率。

4. 实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首先,将信息化管理覆盖从“入口”到“出口”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全过程,体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其次,依托信息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事中控制、实现“关口前移”。基于完整的信息记录,对使用效益进行科学分析。

再次,通过资产系统与财务系统数据对接、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两个系统入账口径不一致、对账工作量大的难题,实现资产、财务一体化管理。

最后,还应该改进手工盘点,采取条码枪自动盘点,实现对资产的准确定位,大大减轻盘点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真实性。

5. 建立固定资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运营绩效等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量化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员工增值意识、保证资产高效运作。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三账一卡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手段、有助于解决现阶段医院存在的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相结合、保障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潘江涛.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5(04).

[2]闫华,郝梅,刘帆,武亚琴,陈思宇,王力华,王杉.基于HRP构建医院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J].中国医院管理,2015(04).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上一篇:实质性替代标准存在的误区 下一篇:药房高危药品的管理与用药安全分析